2022-11-19 15:43:24来源:泌语协行阅读:213次
百年风雨兼程,赓续协和初心。
正值北京协和医院新百年的“开局之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国家卫健委内分泌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和北京医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于2022年11月18日在线上隆重召开。本届论坛设置了3场学术大会,12场专题分会,学术内容丰富。
会议首日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奉献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吸引了同道们逾10万人次在线观看。
会议开幕式上,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院长致以热情洋溢的讲话,她充分肯定了协和内分泌科紧跟“协和新百年”的发展步伐,坚持“基于临床、追踪前沿、普及提高”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提质增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内分泌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接着,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赵家军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周智广教授、北京医学会会长封国生教授分别致辞,热烈祝贺本届论坛的隆重召开,肯定了协和内分泌科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感谢协和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内分泌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后,本届论坛组委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致辞。夏教授感谢国内外同道对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的鼎力支持,欢迎全国同仁在线上参加本次会议,也希望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能为国内外医学同道献上一场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协和内分泌科常务副主任朱惠娟教授主持。
在之后的学术交流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报告了“2型糖尿病与健康老龄化”,从“2型糖尿病与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疾病的危险因素、健康老龄化与代谢疾病的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报告了“内分泌领域的转化研究模式”,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型、葡萄糖钳夹技术平台的建立、评价胰岛β细胞的功能实验及基于遗传信息的糖尿病精准预警和诊疗模式,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国立卫生研究院Karel Pacak教授介绍了“嗜铬细胞瘤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嗜铬细胞瘤/副神经瘤综合症、遗传学新进展、诊疗手段以及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瘤临床试验等重要内容。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赵家军教授介绍了“胆固醇毒性的研究进展”,分享了胆固醇毒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胆固醇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胆固醇毒性和垂体甲状腺轴的关系等丰富的学术内容与最新的研究进展。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周智广教授介绍了“DPCC:糖尿病标准化防控新模式”,从“DPCC项目的背景、介绍、愿景”三方面,介绍了基于DPCC的糖尿病精准预防,建立覆盖“全人群、全病程、全因素”的模式,开启了糖尿病标准化防控新模式。
夏维波教授介绍了“罕见内分泌疾病的研究”,内容涵盖罕见内分泌疾病的概述、研究策略、发病新机制和治疗新方法。夏教授指出,罕见内分泌疾病是常见内分泌疾病取得突破的天然研究模型,为常见内分泌疾病提供了重要的诊疗新靶点。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赵维纲教授和南京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张化冰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陈莉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李玉秀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礼斌教授针对糖尿病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
论坛首日,主会场内容精彩纷呈,下午设置了垂体疾病、糖尿病、代谢性骨病、甲状腺疾病和青年医师病例比赛等多个分会场,学术内容丰富,气氛热烈,令广大同道们收获满满。
本届论坛将持续两天半,精彩将继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