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0 22:31:02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思变、交流、总结、再谋发展,是医学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血液领域医生数十年坚持的习惯。虽有疫情在前,仍不能抵挡他们交流探讨的脚步。2022年11月10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
青年人才是淋巴瘤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人才之间的学术交流将为淋巴瘤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本次淋巴瘤青年论坛于11月10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淋巴瘤领域大咖及青年专家共同出席会议,畅谈淋巴瘤诊疗思路。
主席致辞
会议伊始,在执行主席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赵东陆教授、刘卫平教授共同主持
沈志祥教授、马军教授、朱军教授进行开场致辞
双表达淋巴瘤研究进展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晓波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就双表达淋巴瘤的研究进展作出精彩报告。MYC及BCL-2蛋白过表达
李志铭教授、王晓波教授共同主持
许彭鹏教授作学术报告
海南省肿瘤医院田浴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利玲教授在随后的讨论中指出,双表达淋巴瘤对R-CHOP疗效不理想,如何改进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有研究显示BTK抑制剂联合化疗可逆转“冷肿瘤”的免疫微环境,期待更多深入的探索。
*R-CHOP,
田浴阳教授、张利玲教授参与讨论环节
BLPD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解放军总医院黄文荣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魏旭东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针对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LP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进行抽丝剥茧地阐述,并分享了两个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过程。易树华教授表示,BLPD单纯根据细胞形态学特征常误诊为
黄文荣教授、魏旭东教授共同主持
易树华教授作学术报告
随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婷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邢晓静教授在讨论中提出,大B细胞淋巴瘤(LBCL)侵犯骨髓时可表现为不同形态,主要考虑为侵袭性淋巴瘤,其中MCD LBCL容易被误诊,诊断时需非常注意,并表示目前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在淋巴瘤及特定表型的病理诊断中起辅助作用。
杨婷教授、邢晓静教授参与讨论环节
淋巴瘤的自体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鹏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详细介绍了目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淋巴瘤的治疗现状与探索。ASCT仍然是血液肿瘤领域有效且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基于其在新药时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内开展现状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有必要在国内进一步推广并促进ASCT的规范化应用。随着新药、新疗法的不断涌现,ASCT可以和新药、细胞治疗技术有机结合,比如挽救治疗后ASCT巩固、ASCT序贯CAR-T治疗等,以提高淋巴瘤的疗效。
刘鹏教授、孙秀华教授共同主持
邹德慧教授作学术报告
在点评与讨论环节中,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桑威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认为,一线诱导治疗达到部分缓解(PR)的患者如何进行后续治疗争议较大,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分层,结合生物学标志物选择患者更可能获益的治疗策略,比如化疗不能很好地克服TP53突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应考虑BTK抑制剂等其他治疗选择。
桑威教授、黄海雯教授参与讨论环节
NK/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毕林涛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清清教授从诊断、初治和复发难治以及中枢侵犯的治疗等方面介绍了NKTCL的诊治进展。对于早期NKTCL患者,P-Gemox和AspaMetDex诱导化疗序贯放疗的疗效相当,但对于晚期患者疗效有限。多种新型药物如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PD-L1单抗、西达苯胺等已在R/R NKTCL中显示出较好疗效,未来NKTCL的发展方向是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
*NKTCL,NK/T细胞淋巴瘤;P-Gemox,
刘澎教授、毕林涛教授共同主持
蔡清清教授作学术报告
针对NKTCL中移植的地位和时机,河南省肿瘤医院周可树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梁赟教授提出,早期患者一般不进行移植,对于有较高治疗期望的年轻初治患者或复发患者鼓励其接受移植以改善生存,并表示未来NKTCL的治疗将是更精准、更高效的治疗模式。
周可树教授、梁赟教授参与讨论环节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闻淑娟教授的主持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王志国教授对ASCT在MM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强调ASCT目前仍为TE-NDMM的治疗基石,近年来由于国内外指南逐步放宽ASCT的年龄限制,接受ASCT的老年患者也逐渐增加。在联合治疗的探索中,
*MM,多发性骨髓瘤;TE-NDMM,适合移植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周辉教授、闻淑娟教授共同主持
王志国教授作学术报告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耀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吴辉菁教授就MM患者两次ASCT的预处理方案如何选择的问题展开讨论,第一次ASCT预处理时美法仑200mg/m2的地位不可动摇,第二次ASCT时具有淀粉样变性、老年、肾功能不全等因素的MM患者可选择减量的美法仑方案,其他患者依然优先推荐标准美法仑200mg/m2预处理方案。
刘耀教授、吴辉菁教授参与讨论环节
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梁蓉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就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展开了详细的阐述。60%左右的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患者经过CD19 CAR-T细胞治疗后复发,这部分患者预后差,中位总生存期(OS)仅5个月左右。因此,研究者就如何提高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包括研发新靶点或多靶点联合的CAR-T以及CAR-T治疗联合PD-1单抗、PD-L1单抗、BTK抑制剂等,均显示出初步疗效。
范磊教授、梁蓉教授共同主持
应志涛教授作学术报告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慧涵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力教授提出,CAR-T治疗失败后尽量避免再应用相同靶点的CAR-T,可应用双靶点CAR-T治疗,或者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挽救治疗,部分患者可达到长期缓解。
王慧涵教授、高力教授参与讨论环节
《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发布会
学术报告环节结束后,《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会正式启动。三位大会主席表示,白皮书阐述了对于CD30阳性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治疗的方方面面,它的发布代表我国血液肿瘤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今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也即将开启新征程,相信在各位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淋巴瘤患者将活得更长且生活质量更高。
《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发布会
三位大会主席致辞
最后,大会主席对本场的青年讲者、会议主持、讨论嘉宾以及出席白皮书发布会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6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从DLBCL、NKTCL到骨髓瘤,从移植到CAR-T治疗作了鞭辟入里的解读,白皮书发布会作为点睛之笔,更是将会议推向高潮,本次淋巴瘤青年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