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菲凡血液云课堂 | 11月骨髓瘤文献精读工作坊

2022-11-21 16:13:50来源:医脉通阅读:9次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近年来,MM领域进展迅速,每月都会有大量学术成果产生。紧跟学术进展是临床医生的必修课,但血液科医生的日常工作忙碌,很难花大量时间将所有进展一一精读。


“菲凡血液云课堂——骨髓瘤文献精读工作坊”系列旨在通过对MM领域的优秀文献精读,了解MM精准诊治的前沿新知,探寻MM的优化诊疗策略,望为MM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改善MM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本期为您带来11月精选文章,整理1q21+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预后影响,以及全基因组分析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中应用的亮点内容,让我们一睹为快!


染色体1q21+是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NDMM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

文献1.png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185185/   (IF=5.738)


精读要点


研究背景


MM是一种肿瘤性浆细胞疾病,其疾病进程可能与基因组不稳定、表观遗传失调以及克隆进化过程中骨髓生态位中的相互作用有关。既往研究已经证实,MM的临床异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胞遗传学异常。


1q21增益是MM中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之一,涉及1q12-23区域的染色体1q21异常通常很复杂,并且往往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变得不稳定。目前,染色体1q21异常的预后价值在细胞遗传学异常研究中仍然存在争议。


本研究旨在探讨1q21+在接受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NDMM患者中的预后意义,以更好地了解MM的遗传基础并指导治疗策略。


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4年至2021年在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连续接受基于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NDMM患者,所有患者的年龄至少为18岁,并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标准进行诊断。


基于硼替佐米的方案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方案仅包含一种新型药物硼替佐米,如V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V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第二类方案包含两种新型药物硼替佐米和免疫调节药物(IMiDs),如VTD(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和VRD(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


研究结果


从2014年3月至2021年1月,共入组194例MM患者,其中45.9%(n=89)的患者为1q21+。与没有检测到1q21+的患者相比,1q21+患者表现出以下临床特征:①更晚期的ISS(p=0.003)和R-ISS(p<0.001)阶段;②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p=0.004);③乳酸脱氢酶水平较高(p=0.023)。

单变量分析显示,NDMM患者生存结局的危险因素包括:1q21+、β2-微球蛋白、t(4;14)和外周浆细胞。


研究观察到1q21+与del(13q)、t(4;14)和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或复杂核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1)。


表1 1q21+与细胞遗传学异常之间的相关性

表1.png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没有检测到1q21+的患者相比,1q21+患者的PFS和OS明显更短(中位PFS:21个月 vs 35个月,p<0.001;中位OS:43个月 vs NR,p<0.001)(图1)。1q拷贝超过三个导致预后不良,但Gain1q和Amp1q患者的生存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图1.png

图1 1q21+对PFS和OS的影响


1q21+患者(n=89)的总缓解率(ORR)为74.2%,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30.3%。在未检测到1q21+(n=105)的患者中,ORR为87.6%,CR率为29.5%(表2)。


表2 患者缓解率

表2.png


讨论


这是一项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MM患者1q21+与PFS和OS的相关性,当排除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影响时,1q21+可能显著导致不良结局。


近期研究表明,多种细胞遗传学异常并存是重要的预后指标。本研究的分析表明,1q21与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共存导致预后更差。此外,del(13q)与1q21+密切相关,并且del(13q)和1q21+的共存可能导致PFS和OS的显著减少。


本研究具有回顾性研究的标准局限性,包括病例数量不足和选择偏倚,研究结果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随访和前瞻性研究来验证。


研究证明了1q21+在接受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MM患者中的重要性。常规检查应包括FISH,应考虑对1q21+的患者进行替代治疗,新药可能会改善其预后。


全基因组分析识别RRMM中新的驱动基因和双打击高危事件

文献2.png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223594/   (IF=25.476)


精读要点


研究亮点


使用最大的全基因组测序(WGS)数据集,发现RRMM中增加的双等位基因和双打击事件以及新的罕见驱动基因。


EZH2、PIGO和DUOX2是RRMM中几乎互相排斥的新的候选驱动基因。


研究背景


既往已对NDMM患者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大规模分析,然而,尚未对RRMM患者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大规模分析。


此前已描述过药物特异性耐药相关的肿瘤基因组变异、以及与免疫疗法耐药相关的免疫细胞异常。然而,尚未系统地探索过在连续的治疗暴露中,药物特异性基因组进化如何增强“高风险”遗传特征。


研究方法


研究假设体细胞变异记录了患者从NDMM到RRMM阶段的治疗暴露和克隆结构。


从6个RRMM临床试验的418个肿瘤样本(386例患者)中获得WGS数据。将RRMM患者根据来那度胺(LENR)或泊马度胺(POMR)的耐药状态进行分类:LENR队列(n=269,70%),POMR队列(n=55,14%);患者既往均暴露于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或皮质类固醇。


基于人群病例对照研究,将RRMM患者的WGS数据与198例不相关NDMM患者的WGS数据进行比较,对以来那度胺和泊马度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暴露后MM患者基因组如何进化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


在RRMM肿瘤中识别出44个基因,包括NDMM全基因组特定驱动基因34个、新发现的候选驱动基因10个。基于驱动基因癌细胞分数(CCF)分布的克隆性分析表明,新的驱动基因普遍为亚克隆。驱动基因(DUOX2,EZH2,TP53)在RRMM阶段显著增加(图2)。


图2.png

图2 基于CCF分布的克隆性分析


共观察到15个驱动基因的双等位基因失活,其中双等位基因CDKN2A和CREBBP是RRMM所独有的。TP53是RRMM中最常见的双等位基因事件(9.3%),较NDMM明显增加(1.8倍)。


RRMM非编码区突变热点分析识别出10个全基因组信号(FDR<0.05),如TP53BP1、BLM等。


在42%的RRMM肿瘤中发现IgH易位事件,比例与NDMM数据集(44%)和既往报道(41%)相似,其中最常见的IgH易位事件是t(11;14)、t(4;14)和t(8;14),而t(6;14)和t(14;16)较为少见。


研究发现拷贝数畸变(CNA)1qGain、6qLOH和17pLOH显著增加(FDR<0.01);并发现从NDMM到LENR再到POMR,1qGain和17pLOH显著增加。


体细胞相互作用分析发现,最显著的相互作用是TP53和LOH17p共存,以及HRD和WGD互斥;另外在RRMM患者中发现双打击事件Amp1q-ISS3和1qGain-17pLOH显著增加,1qGain-17pLOH是RRMM中最常见的双打击事件(11%)。


突变特征分析发现,在RRMM中SBS2、SBS13、SBS12和SBS-MM1的发生率和活性均增加,其中,错配修复缺陷(DMR)相关基因SBS12在亚克隆水平上显示出强的活性增长。此外,在DMR增加的肿瘤中观察到突变负荷显著增加。


进一步的分析集中在以IMiDs为基础的治疗不同耐药阶段基因组畸变的增强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从NDMM到来LENR再到POMR阶段,TP53、DUOX2、1qGain和17pLOH的发生率增加,而MAML3增加以及IGL、MYC易位将POMR与LENR亚组区分开来。


讨论


本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RRMM WGS数据分析(总患者数为616),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RRMM全基因组分析,通过基因组的编码和非编码区变异识别出新的RRMM驱动基因。


有趣的是,与NDMM相比,在RRMM中10个编码区驱动基因表现出显著的克隆扩增或增多。这一观察结果表明,这些驱动基因与治疗耐药相关,在治疗暴露前已经存在、在治疗暴露后提供克隆优势;或在RRMM阶段产生耐药时的新出现并增多。需要进一步分析,了解这些新驱动基因在治疗耐药中的作用。


当比较CNA增加模式时,1qGain和17pLOH不仅在RRMM全基因数据集中富集,而且作为双打击的出现也增多,此外从LENR到POMR也有显著增加的趋势。


RRMM亚克隆特征SBS12增加可能是因为DMR。DMR肿瘤积累了高水平的突变,该特征可能与骨髓瘤的治疗耐药有关。


与RRMM相关的驱动基因是那些在治疗下赋予克隆选择性优势的驱动基因。应在纵向患者样本中进一步评估它们在治疗耐药中的作用,以明确与临床耐药性演变的关联,并细化RRMM的靶向治疗的分子亚群。


总结


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证实了,1q21+对接受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MM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将FISH纳入常规检查,并考虑对1q21+的患者进行替代治疗,尤其是新药可能会改善其预后。迄今为止最大的RRMM WGS数据分析,提供了全面的RRMM全基因组分析,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驱动基因在治疗耐药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RRMM的靶向治疗。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