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乘势而上 赶超跨越,白血病·淋巴瘤专场2共谱血液新篇 | 2022年CSCO学术年会哈尔滨分会场会场

2022-11-21 22:02:12来源:医脉通阅读:30次


640.jpg


思变、交流、总结、再谋发展,是医学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血液领域医生数十年坚持的习惯。虽有疫情在前,仍不能抵挡他们交流探讨的脚步。2022年11月10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二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2022年CSCO学术年会哈尔滨分会场、第十届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学术会议、第七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巡讲——哈尔滨站”正式拉开帷幕。

在下午的白血病·淋巴瘤专场第2场中,多位学术大咖齐聚线上线下,共同见证《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的发布,并分享探讨了淋巴瘤和白血病的靶向及免疫治疗最新进展。医脉通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CAR-T细胞治疗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历时一年,即将正式发布,其中凝聚了国家卫健委的细心指导、医疗机构的知识贡献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在CAR-T卫生技术评估与规范化诊疗发展项目中作出的非凡贡献,CAR-T已经在临床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相信在医保、惠民保和商业保险的多方推动下,会有更多血液肿瘤患者受益于CAR-T治疗。


马军教授致辞.png

马军教授致辞


《CAR-T细胞治疗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发布会


《规范》发布会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赵琨教授马军教授共同主持。


赵琨教授、马军教授主持.png

赵琨教授、马军教授主持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付强表示,《CAR-T细胞治疗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的发布将不仅推动CAR-T技术的临床规范化应用进程,更促进整个肿瘤药物和创新药物的行业发展,期待在该规范的加持下,医疗机构和广大肿瘤专业医务人员能够抓标准、控质量、成体系,最终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李大川副司长致辞.png

李大川副司长致辞


付强书记致辞.png

付强书记致辞


赵琨教授对工作组工作及该规范内容作出简单汇报。CAR-T细胞作为新兴疗法,在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重大成功。《CAR-T细胞治疗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涵盖了CAR-T临床应用全流程,明确了临床、药学、护理等多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旨在规范CAR-T应用全程化管理,保障CAR-T治疗疗效与安全性,同时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临床应用CAR-T时,应以规范先行,然后实践跟进,以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其持续稳妥地落地实施,并更适合中国国情。CAR-T临床规范化应用将为更多血液肿瘤患者传递生命的力量,带来治愈的希望。


赵琨教授作报告.png

赵琨教授作报告


锐意革新,承诺未来。马军教授宣布《CAR-T细胞治疗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的正式发布,并主持了示范单位公示暨授牌仪式。期待CAR-T临床规范化应用进程中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共同进行规范推广,持续探索和创新,为提高肿瘤治愈率不断努力奋斗。


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1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子芬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智教授共同主持。


高子芬教授、张明智教授主持.png

高子芬教授、张明智教授主持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以“年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靶向治疗时代到来了吗?”为题作出报告。AML的诱导治疗主要采用传统的“3+7”方案,年轻AML患者的疗效不够理想,目前临床主要依据患者危险分层制定治疗策略,包括蒽环类药物和/或阿糖胞苷剂量增加的强化疗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巩固可使大部分低、中危患者得到生存获益,但高危患者的治疗仍然是一个难题。近年来IDH抑制剂、FLT3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新型靶向治疗药物逐渐进入AML的临床治疗,尽管目前仍然无法取代传统治疗,但靶向治疗的发展将为高危AML患者带来新的选择。


贡铁军教授作报告.png

贡铁军教授作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解读了“2022年WHO淋巴瘤分类更新”要点内容。WHO淋巴瘤分类第5版修改了部分疾病命名,修订诊断标准或亚型,删除/合并/引入部分疾病。最大变化即框架的调整,增加淋巴组织间叶源性肿瘤类别,并拓宽了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概念,此外,新增了B/T细胞为主的瘤样病变类别,同时指出分子生物学在淋巴瘤分类评估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临床医生应善于整合临床和病理(形态、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精准认识和把握疾病,从而指导精确诊断和个体化干预。


李小秋教授作报告.png

李小秋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分享了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前景和展望。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通过移植技术的完善、移植适应症的拓展、移植供者选择模式的优化,以及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协同赋能,有助于提升移植疗效并使更多患者受益于移植。分子靶向、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联合治疗模式,展示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晓辉教授作报告.png

张晓辉教授作报告


专题报告2由四川省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卓刚教授共同主持。


林桐榆教授、刘卓刚教授主持.png

林桐榆教授、刘卓刚教授主持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详述了“滤泡性淋巴瘤(FL)的诊治进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FL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患者预后因素包括临床特征(如肿瘤负荷)、影像学、分子遗传学(如免疫微环境)、治疗反应等,现有FL预后评估系统较多,仍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中。相对常规治疗,CAR-T治疗可降低患者复发风险、延缓疾病进展。早期进展与转化人群预后较差,中国FL工作组对此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多项工作,将助力推动FL规范化诊疗进程。


徐兵教授作报告.png

徐兵教授作报告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黄文荣教授讲解了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诱导与巩固治疗策略。PCNSL是一种罕见淋巴瘤,一线诱导治疗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需注意平衡疗效和安全性。对于复发/难治性PCNSL诱导治疗可选择不耐药的化疗组合、BTK抑制剂和来那度胺,而PD-1抑制剂和CAR-T的应用需谨慎评估。对于<75岁、化疗有效的初治和复发/难治性PCNSL,适合强化疗患者的巩固治疗首选塞替派预处理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75岁或一般状态较差的患者,巩固治疗建议选择全脑放疗。


黄文荣教授作报告.png

黄文荣教授作报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霆教授详述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治疗选择。ALL传统的诱导化疗序贯巩固治疗序贯维持治疗的模式正在改变,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引入并非简单“1+1=2”的疗效提升,更是治疗观念上的革命。目前很多免疫治疗手段都在发展中,如通过抗体介导的免疫机制杀伤肿瘤细胞,或利用基因工程开发CAR-NK细胞自然杀伤肿瘤细胞等,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将为AL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刘霆教授作报告.png

刘霆教授作报告


总结


创新时代,共践希望!本场会议内容详实,诸位专家学者齐话靶向与免疫治疗,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前方的路会有曲折,但更充满希望。临床医生将秉持CAR-T细胞治疗新规范,不忘初心、笃力前行,靶向及免疫治疗将持续健康发展,让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的明天更光明、更灿烂!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