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1 19:49:00来源:医脉通阅读:7次
导读
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于11月5-12日在北京、济南、哈尔滨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隆重召开。今年大会的主题是精准创新、智慧人文,携手全国各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分享临床研究和创新成果,深入研讨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基础上的精准肿瘤学,积极推动学科发展。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郭刚教授,为我们分享肾癌领域的相关进展和心得体会。
医脉通:目前国内肾切除术的开展较为广泛,但仍有部分高危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您觉得这部分患者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呢?
郭刚教授:近年来,高危肾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20年前,临床采用传统的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进行肾癌的辅助治疗,但是临床结果并不理想,10年前,随着靶向药物引入临床,许多药物进行了高危肾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尝试。虽然S-TRAC研究表明,舒尼替尼对比安慰剂改善了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DFS),但很多研究的结果仍是阴性,因此肾癌术后辅助治疗并未获得较大进展。
随着KEYNOTE-564研究的出现,以K药为代表的免疫药物获得了一些阳性结果,我们似乎看到高危肾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出现了曙光。但是,对所谓高危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其核心是要进行患者的筛选,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从辅助治疗中获益。在KEYNOTE-564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伴有N1或M1微转移,进行局灶切除后的患者自免疫药物辅助治疗中获益较为明显。而单纯的局限型T3甚至T2的患者,通过免疫药物辅助治疗获益有限。因此,患者分层也是肾癌术后辅助治疗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医脉通:基因检测在肾癌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您觉得基因检测在肾癌的治疗中主要发挥什么作用?在什么类型的患者中比较值得推荐?
郭刚教授:传统肾细胞癌的驱动基因主要是VHL/VEGF通路,对于典型的肾透明细胞癌而言,目前的基因检测并非必要。因为常规使用的靶向和免疫联合治疗可以给患者带来非常好的获益,总体有效率超过90%。基因检测更多用于指导非透明细胞肾癌的诊疗。因为随着肾癌病理方面认知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遗传性肾癌(非透明细胞肾癌)得到临床的关注,这部分的病例是需要通过基因检测进行区分的。因此,在晚期肾细胞癌中,更建议对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
医脉通:今年WHO针对肾癌的分类做了更新,指出了一类以分子为定义的肾脏肿瘤,您觉得这样的分类对临床实践有何意义?
郭刚教授:随着近年来WHO组织关于肾癌组织病理类型的不断细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病理亚型,这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临床医生需要逐步学习并认识新的病理亚型,而新的病理亚型的诊治,其核心还是诊断。但是,目前国内并非所有的中心均能针对这些亚型进行精确诊断,诊断的不确定性给后续的治疗选择造成了较大困扰。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尽管WHO已经推出了一些新的病理亚型,但想在国内真正开展对应的诊治工作,可能还需要大型的医学中心,甚至是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肾癌更细化的组织病理学确认,才能更好的助力肾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