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铢积寸累,日就月将——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2022巡讲(天津站)圆满成功

2022-11-23 10:41:19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2022年11月11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承办的“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2022巡讲——天津站“以线上的形式成功举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共同担任特邀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姜尔烈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邀请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担任大会主持、讲者及讨论嘉宾,共同探讨了我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发展现状及进展。本文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执行主席邹德慧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对所有与会人员致以热烈欢迎。邹德慧教授表示,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成立一年多以来,促进了我国ASCT向规范化方向的发展。本场会议邀请了国内多名知名学者,结合目前指南共识和研究进展,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分享。朱军教授表示,天津的几所血液病医院实力雄厚,成绩卓越,一直引领着大家在ASCT的应用等方面不断地开拓、努力和进取。我国ASCT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希望在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带领下,可以促进我国ASCT在血液肿瘤领域获得数量上的提升,方法上的改进和疗效上的超越!马军教授表示,为使淋巴瘤和骨髓瘤患者生存时间更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率,我们需要开展多方面工作。在多种多样的治疗方式中,ASCT依然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在座各位能有所收获,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邹德慧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png

邹德慧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


朱军教授致开幕辞.png

朱军教授致开幕辞


马军教授致开幕辞.png

马军教授致开幕辞


学术专场


开幕式后,学术环节随之而来。第一环节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高素君教授主持。


高素君教授担任第一环节主持.png

高素君教授担任第一环节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安刚教授《MM自体移植及血研所数据分享》为题进行了汇报。安刚教授指出,新药时代前,ASCT一直被认为是年龄≤65岁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首选治疗选择,但随着新药不断涌现,MM疗效得到很大提高,ASCT在MM治疗中的地位曾被质疑。但多项临床结果表明,序贯ASCT治疗的MM患者较未进行ASCT治疗的患者无进展生存(PFS)获益更多,说明了ASCT在新诊断MM患者中治疗地位依然重要。即使应用含单克隆抗体的方案作为诱导治疗,ASCT仍是适合新诊断MM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随后,安刚教授对2023年V1版NCCN指南、ESCO指南等的推荐进行了解读,并提到患者行ASCT的时机可以放宽至部分缓解(PR)。最后,安刚教授对ASCT在白血病和骨髓瘤的应用比较、诱导治疗和巩固治疗的地位、不同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以及诱导治疗后早期获得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的MM行ASCT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讲解。


安刚教授作报告.png

安刚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讨论嘉宾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泳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谭业辉教授围绕“年轻高危MM患者推荐选择ASCT还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ASCT是否会因新药的出现,而影响其在低危MM患者中的治疗地位”和“维持治疗的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学术氛围浓厚。


第二环节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威教授主持。


杨威教授担任第二环节主持.png

杨威教授担任第二环节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刘薇教授《DLBCL患者ASCT地位及血研所数据分享》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刘薇教授表示,ASCT一线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尚存争议,未来综合多种指标将有助于更好界定能够从一线移植获益的人群。对于挽救化疗敏感的DLBCL患者,ASCT是标准的巩固治疗方式。挽救化疗后疗效评估达PR的患者应优先选择ASCT还是CAR-T,需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判断。研究显示,ASCT联合CAR-T可能为PR患者带来更优疗效。原发难治或一线免疫化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DLBCL患者,二线治疗是否直接选择CAR-T进行治疗仍需综合判断。此外,刘薇教授所在中心的研究表明,GBM(吉西他滨+白消安+美法仑)/GBC(吉西他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可作为淋巴瘤ASCT的替代预处理方案。


刘薇教授作报告.png

刘薇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邓琦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钱正子教授参与了讨论,就“部分ASCT患者在GBC/GBM预处理治疗之后,出仓前出现皮疹,是否与预处理方案有关”和“ASCT联合CAR-T的预处理方案推荐” 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探讨。


第三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何祎教授主持。


何祎教授担任第三环节主持.png

何祎教授担任第三环节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翟卫华教授《MCBA方案用于AML自体移植预处理的探索及进展》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翟卫华教授首先分享了近两年AML患者行ASCT的数据,2021年较2020年,ASCT的数量虽然有所增高,但比例仍约5%,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后,翟卫华教授介绍了ASCT在AML患者中的优势,与化疗组相比,ASCT组复发率更低,两组OS无显著差异;与allo-HSCT组相比,ASCT组患者虽然复发率较高,但移植相关死亡率更低。翟卫华教授所在中心的数据显示,ASCT后中位随访1091天,患者3年OS率为77.1%,无病生存(DFS)率为73.7%,移植前MRD水平可用于判断移植的预后。对于CR1期的AML患者,预后中等或良好和MRD阴性组患者可选择ASCT或allo-HSCT。最后,翟卫华教授还对ASCT用于诱导化疗后达CR的低、中危AM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初步结果、两例ASCT治疗AML的病例情况进行了汇报。


翟卫华教授作报告.png

翟卫华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郭晔教授天津市人民医院赵邢力教授参与了讨论,就“化疗与ASCT在儿童AML中应用的疗效比较”和“ASCT的采集途径“等问题与翟卫华教授进行了探讨。


第四环节由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白洁教授主持。


白洁教授担任第四环节主持.png

白洁教授担任第四环节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陈欣教授《天津血研所ALL患者ASCT经验分享》为题,从适合ASCT的成人ALL患者和ASCT预处理方案的改良等方面进行了汇报。3个月内实现完全分子学缓解并持续至移植,即s3CMR是影响患者移植后生存预后和复发率的重要因素。若Ph阳性ALL患者能够达到s3CMR,则可从ASCT中获益。对于 Ph阴性B-ALL患者,若在诱导化疗后MRD转阴,则可从ASCT中获益。对于化疗3个疗程内能够达到 MRD阴性并且持续阴性的高危ALL患者,虽然ASCT组患者整体复发风险高于allo-HSCT组,但是ASCT组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显著低于allo-HSCT组,两组OS和无白血病生存(LFS)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ASCT预处理方案的改良方面,陈欣教授介绍了ALL患者接受美法仑替代全身照射(TBI)方案进行预处理后行ASCT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以及其他预处理方案改良探索和建议。


陈欣教授作报告.png

陈欣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白元松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宋嘉教授围绕“对于化疗1个疗程后达到MRD阴性的高危B-ALL患者和3个疗程后勉强达到MRD阴性的患者,应选择ASCT还是allo-HSCT”、“临床中何种患者可以考虑不使用TBI方案”和“维持治疗的时间和治疗选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第五环节学术报告部分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小沛教授主持。


王小沛教授担任第五环节学术部分主持.png

王小沛教授担任第五环节学术部分主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与展望》为题进行了汇报。此报告对2021年全国ASCT概况、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MM)ASCT概况等进行了详述,统计了2021年我国29个省市211家中心共上报的5221例ASCT病例。与欧美国家和日本相比,我国ASCT的总病例数较少,ASCT作为挽救治疗的比例较低,行二次移植的病例数较少,患者年龄分布较为年轻,我国ASCT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ASCT使用率方面,淋巴瘤首次ASCT的患者共2443例,占2.4%,骨髓瘤患者2113例,占11.3%。ASCT与新药新疗法进行结合治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ASCT的发展还有赖于专业的人员和团队培养,也期望将来能开展更多适合中国患者人群的高质量临床研究。


刘卫平教授作报告.png

刘卫平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冯四洲教授担任主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洪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海丰教授参与了讨论,就“如何解决ASCT舱数量有限的问题”、“对于淋巴母细胞瘤患者,应该选择allo-HSCT还是二次ASCT”等话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冯四洲教授教授担任第五环节讨论部分主持.png

冯四洲教授担任第五环节讨论部分主持


会议总结


会议末,大会主席姜尔烈教授王小沛教授邹德慧教授进行了总结,他们表示: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精彩纷呈!感谢各位讲者从ASCT用于骨髓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多方面进行的精彩分享,既有实战又有理论。相信通过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和各位血液领域从业人员的努力,我国ASCT事业能够得到蓬勃发展。


姜尔烈教授、王小沛教授和邹德慧教授作会议总结.png

姜尔烈教授、王小沛教授和邹德慧教授作会议总结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