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13:51:08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淋巴瘤种类繁多,分类复杂,一直是病理诊断工作中的难点。近几年,随着新的分子检测技术的出现及应用,人们对淋巴瘤的认识逐渐深入,特别是在淋巴瘤的病理学分类和分子遗传学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新的分类、关键的分子改变及分子分型的提出,有助于淋巴瘤的精准诊断、风险分层、预后评估及精准治疗。在11月10-11日召开的“第七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巡讲——哈尔滨站”会议上,医脉通诚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为我们介绍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医脉通:病理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石,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理学也在不断进展。可否请您简单谈谈近年来在淋巴瘤领域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病理学进展?
李小秋教授: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的总称。按照今年修订的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淋巴瘤包含了100余种亚型,不同的亚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近年来我们对淋巴瘤分子生物学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
例如,常见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异质性非常高的肿瘤,基于基因组学的研究,人们发现DLBCL可以进一步分成不同的分子亚型,包括EZB亚型(以EZH2突变和BCL-2易位为特征)、MCD型(以MYD88和CD79B共突变为特征)、BN2型(BCL-6融合及NOTCH2相关基因突变)以及N1型(NOTCH1突变)等。分子亚型的鉴定或许有利于个体化干预,回顾性研究已经揭示了不同分子亚型的DLBCL具有不同的预后特点,希望未来开展临床研究能帮助我们在识别不同亚型危险程度的同时,进而采取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以滤泡性淋巴瘤(FL)为代表的惰性淋巴瘤也是如此。过去我们强调FL的预后与组织学分级有关,现在则更加重视FL的分子发病机制,可分为与BCL-2基因重排相关的经典FL以及与BCL-2基因重排不相关的非经典FL,例如3B级FL,儿童型FL等等。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我国相对常见的一组淋巴瘤,常见类型包括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与EB病毒相关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以及以CD30过表达为特征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等,近来对这些肿瘤发病机制的了解也有所加深,并且治疗也有较大进步。
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让我们对淋巴瘤的认识更为深刻,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方能进行精准治疗,并最终取得精准获益。
医脉通:您在本次会议上为我们解读了2022年WHO淋巴肿瘤分类更新内容,可否请您简单谈谈2022年WHO淋巴肿瘤分类的更新将会对现有的实验室诊断与临床实践带来哪些改变?
李小秋教授:近年来,淋巴瘤的诊疗越来越强调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价值,WHO淋巴肿瘤的分类及诊断标准也随之变化,这当然也离不开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从仅能检测单基因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到高通量二代测序的多个基因同时检测,技术的进步推动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病理诊断对分子技术的依赖也愈发明显,例如,对于伴有MYC和BCL2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以及伴有11q 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确诊离不开FISH检测。对于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不典型的疑难淋巴瘤病例,我们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分子技术检测相关的遗传学异常来协助确诊。简而言之,淋巴瘤虽然不像白血病那样对分子诊断技术高度依赖,但诊断技术的进步必将促进淋巴瘤临床实践的更新,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医脉通:病理学医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淋巴组织的结构特殊且异质性强,有关于淋巴瘤的诊断是病理学中的难点之一。可否请您谈谈目前淋巴瘤病理诊断中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小秋教授: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之所以具有挑战性,一方面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构成复杂,相应的,免疫系统肿瘤也非常复杂,种类繁多,不同类型之间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类型也存在个体差异,因而诊断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淋巴瘤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的鉴别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才能突破淋巴瘤病理诊断的困境?首先,需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淋巴血液病理专业性极强,对于病理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而言,普遍缺乏规范化培训,所以首先要加强专业培训。其次,基层患者较为分散,病理医生很难积累经验,所以在基层广泛开展淋巴瘤精准诊断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区域病理中心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断,将专家们的经验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供更多的同行学习、借鉴,从而带动、提升区域内病理诊断水平,这或许也是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病理诊断的不断整合,未来或许有望将专家的诊疗经验通过人工智能快速复制,为病理医生提供实时的决策支持,从而造福更多的淋巴瘤患者,这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李小秋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淋巴造血病理专科负责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多学科综合诊疗组副首席专家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顾问暨病理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暨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淋巴造血系统病理学组顾问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血液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WHO造血淋巴肿瘤分类》(2022)、《WHO头颈部肿瘤分类》(2017、2022)、《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2019)及 《WHO皮肤肿瘤分类》(2023)章节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