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13:46:31来源:医脉通阅读:9次
肿瘤相关性贫血(CRA)已成为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但患者和医生对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不足。2022年11月10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二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2022年CSCO学术年会哈尔滨分会场、第十届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学术会议、第七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巡讲——哈尔滨站”正式拉开帷幕。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接受专访,解读《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更新要点以及CRA诊治现状。
医脉通:CRA是恶性肿瘤常见的伴随疾病之一,首先,请您介绍下CRA在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以及危害?
赵东陆教授:随着科技的进步,肿瘤治疗手段越来越多,从既往传统的放化疗,到现今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极大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但是,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CRA便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约67%的患者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会发生CRA,但只有约50%的患者接受治疗,另外约50%的患者即使发生CRA,也并未接受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CRA一方面会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疗效,降低患者的缓解率,甚至影响其长期生存。
因此,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增强自身对CRA的认识,提高CRA的治疗率,使得肿瘤患者在获得良好长期生存的同时,也能够保证生活质量。
医脉通:《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已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相较于2021版,本次指南有哪些更新要点?以及该版指南具有什么样的指导价值?
赵东陆教授:《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的更新主要包括两点:①增加了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的推荐;②增加了异麦芽糖酐铁的治疗推荐。
CRA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输血和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主要药物为EPO)的使用。EPO抗贫血治疗属于长期治疗,无法像提升白细胞和血小板治疗那样快速起效,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疗效。若患者需一周频繁接受皮下注射给药,往往导致其治疗依从性降低,增加其治疗痛苦。而大剂量EPO(36000U每周一次或40000~60000U每周一次)的治疗推荐,可减轻患者频繁接受皮下注射的痛苦,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这对于提高CRA的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脉通: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CRA治疗的关键,请您介绍下目前CRA的诊断和治疗面临着哪些问题以及您有何建议和展望?
赵东陆教授:CRA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尤为关键,但目前我国在CRA上,不仅医生对CRA的认识不足,而且患者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CRA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呢?一方面,提高肿瘤患者对CRA及其危害的认识,让患者了解如何提升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及其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帮助;另一方面,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生需遵循指南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通过密切随访和及时治疗,提升患者的血红蛋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
希望通过制定指南,能够让大家对CRA的危害及其规范诊疗有充分认识;也希望通过指南巡讲,让更多肿瘤科、血液科医生及广大肿瘤患者接收到CRA相关的知识,这对于提高CRA的治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赵东陆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助理,血液科二病房(淋巴系统疾病)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秘书长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儿童及青少年淋巴瘤学组委员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恶性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淋巴瘤分委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淋巴瘤及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2014年-201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进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