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指”点迷津,“复”诸执行 | 首部《中国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首版)》发布会圆满召开

2022-11-28 10:52:11来源:医脉通阅读:15次

2022年11月25日,首部《中国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首版)》(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会圆满召开,众多浆细胞疾病领域的专家同道汇聚线上线下,共话《指南》的重点内容与实际应用。


本次会议针对《指南》的重点内容进行全方位解读,并邀请多位专家学者针对临床治疗中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医脉通特对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大咖致辞:齐聚《指南》发布会,话期待、献祝福


会议伊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俊茹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中华血液学杂志》杂志社董文革社长、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分别进行开场致辞。


1.png

李娟教授致辞


李娟教授在致辞中对参与《指南》执笔与讨论的各位专家,以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提出多发性骨髓瘤(MM)仍然不能治愈,患者终将面临复发,复发后特别是首次复发时的治疗选择尤为关键,因此很有必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首次复发MM的诊治指南,以规范首次复发后患者的诊疗,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引,使MM患者在有限的新药下尽可能达到最大的获益。


2.png

董文革社长致辞


董文革社长致辞表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成立以来,在李娟教授的带领下众多专家不懈努力,《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指南(2021版)》以及本部《指南》相继发布。希望今后共同努力提升血液科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惠及更多患者。


3.png

马军教授致辞


马军教授认为,近20年来MM的治疗进展迅速,自体干细胞移植、蛋白酶体抑制剂、单抗、双抗、CAR-T等新药和新疗法的不断涌现,使得MM的治疗从化疗走向更精准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希望本部《指南》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临床医生手上的“宝典”。


4.png

胡豫教授致辞


胡豫教授在致辞中对《指南》的发布表示热烈祝贺,提出《指南》的发布不仅填补了国内外首次复发MM领域的空白,而且唤起了大家对首次复发MM的高度关注。今天的会议必将推动MM走向更为规范、更加合理的治疗,造福广大患者。


5.png

王建祥教授致辞


王建祥教授表示有幸参加《指南》的发布会,对浆细胞疾病学组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希望各位同道在今后MM的治疗中不断进取,也期待本次发布会圆满成功。


6.png

吴德沛教授致辞


吴德沛教授对《指南》的发布寄予厚望,期待中国首次复发MM的诊疗理念、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规范首次复发MM的诊断和治疗,造福更多患者,并祝愿MM领域的诊疗发展如同朝阳旭日,蓬勃灿烂。


7.png

黄晓军教授致辞


黄晓军教授致辞提到,本部指南对首次复发MM规范化治疗的业界共识进行提炼,对提高MM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以及降低治疗成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各位同道在实践中多应用《指南》,从中发现《指南》的不足并促进其不断改进。


共同见证:守初心,承厚望,《指南》正式发布


随后,线上参会的各位专家进行云合影,承载着诸多专家学者心血与期望的《指南》正式发布。


8.png

专家齐聚云合影


9.png

《指南》发布仪式


拨云散雾,《指南》明确首次复发MM的诊治关键


《指南》作为我国首部针对首次复发MM的诊治指南,必将从临床实践出发,才可发挥更大的效应。解读会针对《指南》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力求更好地发挥《指南》的指引作用。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的主持下,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教授对首次复发的治疗现状及定义进行介绍。首次复发定义为MM患者在接受一线治疗期间或治疗后曾达到过疾病缓解,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临床复发、生化复发、完全缓解(CR)后复发、微小残留病变(MRD)由阴转阳的复发。临床上需针对不同的首次复发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伊沙佐米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泊马度胺)、抗CD38单抗以及核输出蛋白抑制剂等,复发后可换用新作用机制或新一代药物的三药及四药联合治疗;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挽救性ASCT,年轻、高危且有HLA配型相合患者可考虑异基因移植。


10.png

陈文明教授解读《指南》


吴德沛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对首次复发后需要完善的检查及考虑因素进行详细解读。首次复发患者的检查项目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骨髓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中细胞遗传学和全身PET-CT非常重要。全身PET-CT主要用于评估髓外病变,建议有条件者完善该检查。由于MM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发生细胞遗传学改变和进化,即使新诊断时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复发后仍需再次评估。首次复发MM治疗的考虑因素包括患者一般状态的评分、复发后疾病状态的评估以及既往一线治疗情况的评估。


11.png

侯健教授解读《指南》


王建祥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阐述了对于首次复发MM患者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时机选择。由于多次治疗后复发可不断累积突变,使后续治疗更加棘手,首次复发时应尽可能使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缓解,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在治疗时机的选择方面,不同于2022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本部《指南》提出对于MRD由阴转阳后患者的处理以观察为主,也可开展临床研究,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干预的临床获益有待大规模试验结果验证。


12.png

路瑾教授解读《指南》


李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糜坚青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开彦教授的主持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振宇教授和上海长征医院杜鹃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徐燕教授、青岛市市立医院钟玉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孙春艳教授就临床中首次复发MM的热点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精彩的点评。对于来那度胺维持治疗期间出现生化复发的患者,可调整为常规剂量的来那度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建议过早启动新的治疗。对于初诊时明确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既往指南提出这部分患者后续治疗时可不再检测,但有些患者在复发时会出现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或更高比例的相同细胞遗传学异常,本部《指南》建议复发时再次评估,对患者后续治疗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植临床,专家共话首次复发MM的治疗选择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庄俊玲教授的主持下,李娟教授首先介绍了首次复发MM患者的治疗选择,并结合现有临床研究数据以及自身的临床经验,对这些治疗策略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阐述。首次复发MM可选择挽救性ASCT、更换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升级版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免疫治疗等,一线接受ASCT的患者如PFS>2年且适合sASCT,首选sASCT;不适合移植患者可选择KPd、DKd等方案

*sASCT,二次移植;KPd,卡非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DKd,达雷妥尤单抗、泊马度胺、地塞米松。


13.png

李娟教授解读《指南》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介绍了髓外首次复发的特点以及现有治疗选择。对于首次复发患者,需通过全身影像学评估有无合并髓外病变。髓外复发特别是血行播散型预后较差,中枢神经系统髓外浸润的预后更差,目前对于髓外复发的MM患者暂无特别有效的方案,有条件者可进入临床试验(比如CAR-T细胞治疗),或参照指南对于来那度胺、硼替佐米等耐药情况进行方案选择


14.png

傅琤琤教授解读《指南》


董文革社长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对首次复发MM未来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作出展望。目前MM仍无法治愈,耐药及复发是导致MM死亡的主要原因,亟需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以及新的治疗策略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近年来,随着BCMA靶向疗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免疫疗法和新型小分子药物的出现,为多线复发和多重难治性MM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期待未来新药研发有更多突破,使MM患者真正实现治愈。


15.png

蔡真教授解读《指南》


庄俊玲教授董文革社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的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傅卫军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黄红铭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陈丽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春蕊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战榕教授在讨论中提出,苯达莫司汀对髓外病变的MM患者有一定疗效,但对干细胞采集的影响很大,因此有意愿进行移植的患者应谨慎应用该药。对于首次复发患者,合并髓外病变更多作为预后不良的指标,不会单纯根据髓外病变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未来新药的不断研发是MM患者延续生命的希望,期待《指南》引领广大临床医生走向首次复发MM的诊疗规范化。


16.png

专家讨论


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在意犹未尽的探讨中落下帷幕,李娟教授总结道,感谢各位参会的讲者、主持专家以及讨论嘉宾,为大家带来一场亮点纷呈的学术盛宴。本次会议尽管只有短短两个小时,但碰撞出不少知识的火花。近期疫情反复,希望各位专家同道保重身体,今后继续为MM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