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马军教授 | 《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重磅发布,精准治疗,全面提升患者生存

2022-11-28 10:21:20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淋巴瘤已进入了精准治疗时代,CD30作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一员,在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和霍奇金淋巴瘤(HL)中特征性表达,其表达也与多种淋巴瘤的预后相关1。针对CD30阳性淋巴瘤,多种新药及新型疗法例如抗体偶联药物(ADC)维布妥昔单抗、CAR-T等的不断涌现,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为进一步了解疾病诊疗现状,规范化CD30阳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重磅发布。值此之际,医脉通诚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结合“白皮书”及临床经验,对CD30阳性淋巴瘤治疗现状及维布妥昔单抗的应用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医脉通:作为本次《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的主编,能否请您谈谈本次白皮书的撰写初衷?

 

马军教授: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患者数量每年约以5%的速率递增,且老年人口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淋巴瘤的发病率将愈来愈高,为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淋巴瘤是一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可达到高水平的治愈率,但是我国疆土辽阔,从全国的统计数据来看,5年无病生存率约为37%,远低于欧美国家以及中国发达城市水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而达到这一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发展,淋巴瘤已进入了精准治疗时代,靶向CD30蛋白的ADC维布妥昔单抗可提高复发难治性(R/R)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的完全缓解(CR)率和总缓解率(ORR),且对CD30阳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尤其是ALCL有较好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体现了规范化、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目的是推动我国淋巴瘤乃至其它血液肿瘤的专科发展与规范化诊疗,让CD30阳性的淋巴瘤患者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率,共同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

 

医脉通:请您谈谈《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的亮点有哪些?您认为在白皮书的引领和指导下,我国CD30阳性淋巴瘤的诊疗将如何更好地发展?

 

马军教授:《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聚焦于临床关注的重点,例如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流行病学研究、检测现状调研、治疗选择、患者生存现状与药物经济学综述,多方位、多角度地提供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现状及分析,供临床医生参考。本次白皮书的正式发布,进一步完善了CD30阳性淋巴瘤的诊疗现状分析、患者的经济负担、治疗负担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内容,相信随着基因组和生物标志物等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多种靶向新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我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将走向规范化、精准化,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将获得更佳的生存。

 

医脉通: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新药及新型疗法不断涌现,丰富了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选择。维布妥昔单抗作为ADC药物,通过创新ADC技术,高效杀伤肿瘤,助力更佳临床获益。请您谈谈该药目前在真实世界的应用情况如何?

 

马军教授:目前,CD30已成为帮助淋巴瘤诊断及制定治疗决策的重要标志物。维布妥昔单抗作为靶向CD30的ADC,可将微管破坏剂特异性递送至CD30阳性细胞。创新作用机制使得维布妥昔单抗在多种CD30阳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色,其单药方案中位治疗R/R系统性ALCL(sALCL)7个周期,总体患者缓解率达86%,CR率达57%2。此外,多项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维布妥昔单抗的临床疗效。期待未来中国能开展更多维布妥昔单抗相关研究,包括在PTCL的一线/二线治疗、CAR-T后治疗、移植缓解后维持治疗等方面,让中国淋巴瘤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医政一家、医药一家、医患一家的最终目标是让中国肿瘤患者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率。

 

医脉通:《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的重磅发布,为落实精准医疗,改善患者预后打下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能否请您谈谈对CD30阳性淋巴瘤治疗领域的期望,您认为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

 

马军教授: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是精准治疗,包括维布妥昔单抗等ADC治疗,并将靶向治疗、细胞治疗、移植联合在一起,组建多学科团队(MDT),通过创新的药物和疗法,让更多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是医生的使命和目标,一切都是以患者为中心,为了肿瘤患者获得更佳生存期、更高的治愈率而不懈奋斗。

 

马军.png

马军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

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C-ANPROM/CN/ADCE/0111   11/25/2023

 

参考文献:

[1] 张智弘.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2, 51(04): 287-289.

[2] Pro B, et al. J Clin Oncol. 2012; 30(18): 2190-6.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