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一载春秋,回首满芳华,耐立克®上市一周年庆典,开启新征程

2022-11-28 11:33:52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以髓系增生为主的造血干细胞恶性疾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的问世大大改善了CML患者的预后,使CML成为了一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尽管如此,获得性耐药一直是CML治疗的主要挑战,伴有T315I突变的耐药CML患者对目前所有一代、二代TKI均耐药。2021年11月,亚盛医药1类新药奥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在中国获批,作为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耐立克®填补了中国CML临床治疗空白,打破了过往的耐药困境,开启了CML精准诊疗新时代,其获批也意味着中国血液肿瘤领域的临床实力正逐步走向世界前沿。


九万里风鹏正举,砥砺奋进起征程。一年来,耐立克®为血液领域带来了节节佳音。这一年,是中国血液肿瘤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原研药物在世界舞台上闪耀荣光的一年。2022年11月27日,耐立克®全国上市一周年庆典大会顺利召开,精彩纷呈,众多大咖参会,开启庆典仪式,共同见证这一时刻,并探讨CML及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最新研究进展。


开场寄语&主席致辞


会议伊始,中国科学院陈凯先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广基院士中国工程院丁健院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徐瑞华理事长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宋瑞霖执行会长共致开场寄语。


耐立克®是中国新药研发领域的优秀代表药物,充分彰显中国本土医药的创新水平,打破了数十年针对T315I突变及耐药CML的治疗瓶颈,为血液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极大地推动了领域发展,为患者和医生带来有效的治疗武器。祝愿亚盛医药持续蓬勃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中国生物医药发展和崛起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1.png

(图片来源自亚盛耐立克®全球上市一周年会)

国内院士及行业领导致开场寄语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以及学术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江倩教授共致开幕辞。


耐立克®作为中国首个三代BCR-ABL抑制剂,治疗了众多伴T315I突变及耐药的CML患者,解决了CML治疗中的难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同时,中国研究者正在探索耐立克®的不同治疗方案,拓宽其用药范围。热烈祝贺耐立克®上市一周年,期待未来耐立克®能惠及更多患者,为临床医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力方案!


2.png

(图片来源自亚盛耐立克®全球上市一周年会)

大会主席及学术主席致开幕辞


庆典仪式


耐药立克,见证盛世,耐立克®上市一周年庆典仪式正式开启!


3.png

(图片来源自亚盛耐立克®全球上市一周年会)


4.png

(图片来源自亚盛耐立克®全球上市一周年会)

庆典仪式


第一篇章-忆往昔,见证荣耀


亚益健康,创新致盛-耐立克®上市一周年回顾


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博士介绍了亚盛医药的使命、价值观、愿景,并深入剖析了亚盛医药的发展情况以及耐立克®的临床应用前景。


亚盛医药以“解决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使命,致力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以科学创新造福更多患者。目前,亚盛医药已有50多项临床试验正在(全球)稳步推进,多项临床进展在国际权威学术会议上屡获认可。耐立克®是中国首个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填补了一、二代TKI耐药伴T315I突变患者的治疗空白,连续5年入选美国血液年会(ASH)口头报告。此外,耐立克®相关临床研究的首例T315I突变患者于2016年10月入组,至今已用药5年余,获得MR4.5深度缓解,该患者持续获益且生活质量良好。耐立克®填补了临床急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png

(图片来源自亚盛耐立克®全球上市一周年会)

杨大俊博士作精彩报告


立足中国,造福患者-《希望的力量》公益纪录片


《希望的力量》公益纪录片在线播放,展示CML患者从确诊、就医、用药到回归社会正常生活的历程,呈现患者在对抗疾病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


6.png

(图片来源自亚盛耐立克®全球上市一周年会)

《希望的力量》公益纪录片


第二篇章-望今朝,愈见未来


全球CML治疗征途:现在与未来


江倩教授以《全球CML治疗征途:现在与未来》为题展开了深入阐述。


现阶段CML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追求无治疗缓解(TFR),而克服耐药是面临的主要问题。TKI药物已成为CML的主要疗法,伊马替尼仍是慢性期CML(CML-CP)一线治疗的首选,二代TKI较一线治疗缓解加深,但不能进一步改善生存,二代TKI耐药后继续选用二代TKI治疗的疗效有限,对可能耐药的患者建议早期转换早期分子学缓解(EMR)也至关重要,在关键时间节点(3、6和12个月)监测BCR-ABL转录本水平有助于发现TKI耐药的情况,并通过激酶突变分析耐药的类型,早期转换TKI,从而预防疾病进展。


耐立克®能有效克服含T315I突变在内的多种BCR-ABL耐药突变,研究表明,约70%的CML-CP患者在使用耐立克®后可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43.8%的患者可获得主要分子学缓解(MMR),且耐立克®对是否伴T315I突变的患者都具有一定效果。安全性上,耐立克®非血液学不良事件主要为1-2级,血液学不良事件主要为血小板减少,动脉闭塞及静脉血栓栓塞事件仅为5%,远低于Ponatinib报道的31%,安全可耐受。2022年CSCO指南已将耐立克®纳入伴T315I突变CML的I级推荐


7.png

(图片来源自亚盛耐立克®全球上市一周年会)

江倩教授作精彩报告


讨论环节


江倩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张龑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黎纬明教授就二代TKI药物的适用人群、三代TKI药物的用药时机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并分享了宝贵的诊疗经验。国内外患病人群有所差异,用药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分层来判断应使用的药物,希望未来有更多临床试验探索适合中国患者的治疗方案。


8.png

(图片来源自亚盛耐立克®全球上市一周年会)

CML主题讨论


全新一代TKI在Ph+ALL的治疗优势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以《全新一代TKI在Ph+ALL的治疗优势》为题展开了精彩演讲。


Ph+ALL是成人ALL的常见类型,由于对传统多药化疗不敏感,Ph+ALL患者的预后比Ph阴性(Ph-)的ALL患者更差。TKI的出现使得Ph+ALL成为一种相对风险可控的疾病。Ph+ALL治疗步入TKI时代,CR率提升至95%~100%,5年OS率可达到38%~71%。NCCN指南肯定了TKI作为Ph+ALL基础治疗的地位。


一、二代TKI治疗虽然缓解率较高,但早期完全分子学缓解(CMR)率低,复发率高。BCR-ABL激酶区突变是一、二代TKI治疗后复发的主要原因,突变频率为70~80%,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研究表明,二代TKI耐药或不耐受的ALL患者使用三代BCR-ABL抑制剂单药治疗效果良好,T315I突变或复合突变的ALL患者使用三代TKI药物+维奈克拉治疗1周期的CMR率可达到42.1%。


9.png

(图片来源自亚盛耐立克®全球上市一周年会)

陈苏宁教授作精彩报告


讨论环节


陈苏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刘兵城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周红升教授就Ph+ALL展开了主题讨论,他们表示,随着TKI药物和免疫治疗的发展,未来可能越来越少的Ph+ALL患者需要在一线接受移植。耐立克®的整体安全性较高,期待其能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10.png

(图片来源自亚盛耐立克®全球上市一周年会)

Ph+ALL主题讨论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黄晓军教授王建祥教授吴德沛教授马军教授沈志祥教授胡豫教授赵维莅教授总结道,本次会议不仅展示了耐立克®上市一年来的领域新变化,也探究了CML、Ph+ALL的最新治疗进展。过去的一年,众多中国血液肿瘤患者在耐立克®的治疗下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提高了生活质量,期待亚盛医药能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带来更多创新药物,也期待耐立克®能早日纳入医保,惠及更多患者。


会后专访•江倩教授&马军教授


医脉通:从I期临床试验起,您就是耐立克®的主要研究者。在即将到来的12月,您将第五次在ASH年会上,口头报告耐立克®的最新临床进展,展现中国原创实力和中国科学家的风采。能否请您谈谈为什么耐立克®会受到如此大的海外关注?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和亮点?此外,能否请您向我们简单介绍下今年您将在ASH年会上带来的亮点数据?


江倩教授:CML治疗领域耐药及安全性问题一直深受国内外临床关注,耐药问题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存,安全性问题则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耐立克®相关研究成果能够连续数年被ASH接收发表与其能够治疗TKI耐药CML患者且安全性良好密切相关。本次ASH公布的耐立克®治疗中国TKI耐药CML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五年随访数据显示,该药有效性能够长期稳定持续存在,大多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仅为1-2级,耐受性良好。


医脉通:耐立克®获批至今已有一年,在这一年里,您觉得耐立克®是如何在临床上帮助到您和您的患者?展望未来,您觉得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做好CML耐药的规范管理,从而走出耐药困境?此外,您觉得耐立克®有哪些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江倩教授:该药在临床试验当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CML耐药的规范管理需要多维度推进,如对CML耐药患者进行早期诊疗干预、在指南引领下对患者定期监测、做好患者追踪随访、普及CML耐药基层医患教育等。除CML外,我们还应不断探索耐立克®在ALL等多种血液恶性肿瘤领域的临床应用,力求造福更多患者。


马军教授:CML诊疗发展已有较长历史,目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已有显著提高,但就我中心经验而言,患者长期生存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这往往与疾病耐药、诊疗不规范、患者对疾病重视程度不足等有关。为了真正使CML患者实现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一样的慢性病全程管理模式,我们医政、医药、医患需要像“一家人”一样全方位、多维度推动CML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改善CML患者生存状况。


马军.png

马军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

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江.png

江倩 教授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血液科副主任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执行院长

擅长血液系统各类疾病的诊治,专业方向为急、慢性白血病、髓系增殖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等,尤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研究有深刻造诣

国际CML基金会(iCMLf)国家代表委员会成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分会主任委员

Leukemia Research》、《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