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20:00:00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近年来,医疗科技迅猛发展,新药/新疗法层出不穷,因此加速了消化肿瘤治疗的创新突破。尤其是靶向、免疫治疗在肝癌、肠癌、胃癌、食管癌等领域多点开花,亮点纷呈,丰富了消化肿瘤的治疗选择。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消化肿瘤领域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2022年11月26日,第一届罗氏消化肿瘤高峰论坛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的形式,共设置了1个主会场和3个分会场(包括肝癌、肠癌、胃癌/食管癌分会场)。大会汇聚国内众多知名专家,聚焦学术前沿热点,分享临床诊疗经验,共同论道消化肿瘤领域的未来发展。
会议伊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做开幕致辞。樊院士强调,在全球范围内,消化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中国消化肿瘤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全球。为探讨消化肿瘤诊疗的突破与发展,第一届罗氏消化肿瘤高峰论坛应运而生。随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院士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表致辞。滕院士表示,中国消化肿瘤患者初诊时大多已为晚期,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因此实现“肿瘤的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一目标仍需更多努力。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女士在致辞中表示,第一届罗氏消化肿瘤高峰论坛的举办,旨在推进消化肿瘤防治,探索诊疗前沿进展,推动消化肿瘤治疗领域的“中国方案”,满足患者未尽之需。随后,罗氏诊断中国总经理姚国樑先生指出,诊断技术与治疗方案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罗氏将整合优势、持续创新,携手国内消化肿瘤专家共同推进肿瘤诊疗一体化生态圈的建设,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笃行不殆 未来可期
在第一篇章,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担任主持,同时多位专家针对中国消化肿瘤的诊疗现状及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了精彩演讲。
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与个体化医疗副总裁李滨博士在专题讲解中介绍了罗氏对肿瘤领域的愿景及创新探索,拉开了罗氏与中国消化肿瘤诊疗共发展的序幕。李滨博士介绍,目前罗氏在中国开展了丰富的早中期及晚期肿瘤临床试验,全面覆盖肝癌、肠癌、胃癌/食管癌等消化肿瘤领域,并创造了多个“首个”纪录,其中TIGIT抑制剂首个III期临床研究有望落地中国,以治疗食管鳞癌患者。未来罗氏还将继续与临床专家携手,助推领域高质量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全球及中国消化肿瘤呈现发病率、死亡率“双高”的特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魏文强教授在“中国消化肿瘤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报告中表示,我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癌谱并存,预后较差的胃癌、肝癌、食管癌等是我国高发癌症且生存率较低,仍然是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肿瘤负担,防控形式严峻。由于癌症筛查人群覆盖面小,技术参差不齐、筛查与早诊早治衔接不足,不同级别、不同区域医院诊疗规范化、同质化差异较大,以及癌谱差异等原因,造成我国癌症早诊率、生存率仍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因此,覆盖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以及临床规范化诊疗的综合防控策略意义重大。魏教授强调,一级预防效果显著,需长期坚持;二级预防在关注筛查方案技术优化的同时,也应考虑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区域医疗中心、上下转诊、医联体等机制相结合,探索可落地的实施模式。另外,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 在“防、筛、诊、治、康、管、保”健康理念指导下,有助于真正构建起生命全周期、疾病全过程的癌症健康管理体系。
随着国家逐步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癌症防控计划,我国正在进入全民防癌时代。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在“消化肿瘤的新机遇和挑战”报告中指出,化疗和靶向时代,中国消化肿瘤的5年生存率仍有待改善,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后,消化肿瘤治疗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新时代下的综合治疗,李教授介绍,随着KEYNOTE-590、JUPITER 06等研究相继完成了临床试验,免疫联合化疗改变了食管癌一线治疗格局,患者生存期获得明显延长,期待其他组合(如免疫联合放化疗、双免治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不可切除食管癌中也大有可为;而在胃癌领域,李教授指出,既往二线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多项相关研究均以失败告终。RAINBOW研究打破了这一僵局,紫杉醇加入雷莫西尤单抗可显著改善PFS和OS,此后RAINBOW的一项桥接试验RAINBOW-Asia研究结果显示,在东亚患者中,紫杉醇加入雷莫西尤单抗可显著延长患者PFS,OS尽管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但在数值上也更长,中国胃癌二线治疗迎来突破。此后,DESTINY Gastric-01研究使HER2阳性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C/GEJ)患者的后线治疗看到了“曙光”。该研究数据提示,经DS-8201治疗后,HER2阳性晚期GC/GEJ患者的OS得以延长。除了应用化疗、免疫治疗以外,研究者在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同步化疗方面也进行了探索。EF-31/ZL-8301-001 研究中,TTFields同步化疗治疗一线GC/GEJ的ORR达50%,期待该研究的进一步验证和探索;与胃癌和食管癌不同,结直肠癌治疗目前仍以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化疗为基石,单药免疫对MSI-H患者获益,但大量MSS CRC有待探索联合策略。李教授指出,KRAS一度被称为“不可成药”靶点,随着KRAS抑制剂的相继问世,携带KRASG12C突变的晚期结直肠癌治疗迎来突破。数据显示,经AMG510和MRTX849治疗后的患者中位PFS接近6个月,给KRAS突变患者带来福音。期待广谱KRAS抑制剂问世,给该领域带来重大的医学突破;在肝癌领域,继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方案)成为肝癌一线治疗里程碑后,更多研究也展开探索,肝癌患者生存期能否进一步大幅提升,是挑战也是机遇。关于“新时代下的阵地前移”,李教授表示,基于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消化肿瘤的免疫治疗正在向围术期推进。尽管多项相关免疫治疗已显示出有前景的获益,但高水平循证仍有待完善,期待大型研究结果的进一步披露。基于上述多项研究,现有探索似乎更多聚焦于术前应用,未来应如何将免疫治疗有效应用于临床值得进一步思考。对此,李教授介绍,新时代下的精准治疗,基于标志物区隔免疫治疗“优势人群”是当前精准免疫的关键。尽管PD-L1、TMB等多种食管癌生物标志物已在临床应用,但仍存争议,更多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探索值得期待。另外,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AI技术在消化肿瘤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方面展现巨大潜力。
对于消化肿瘤领域的未来挑战,李教授表示,多种新型的免疫检查点靶点(如LAG-3、TIM-3、TIGIT、VISTA)、多种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双克隆抗体等均是未来消化肿瘤领域探索的重要方向。李教授强调,目前人源化靶向Claudin18.2 CAR T细胞(如CT041)已经在胃癌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尽管该疗法在中国申报的重大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中,但已有不同Claudin18.2 CAR T向FDA申报且获得批准,希望Claudin18.2 CAR T细胞在未来胰腺癌等领域也能取得重大突破。
除了专题演讲,多位专家还针对中国消化肿瘤的未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专家们指出,近年来,“创新”无疑是肿瘤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其加速了中国消化肿瘤领域的探索历程,患者治疗选择增多的同时,5年生存率也获得提升。但“创新”也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它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樊嘉院士强调,探索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机组合”,优化治疗模式,有助于提升肝癌总体的疗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对于医学工作者,需要脚踏实地做好科研工作,争取使量变转变为质变。另外,降低患者疾病负担也需要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根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对高危人群进行早筛早诊,有助于提高癌症患者总生存率。由于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医疗水平不均衡,因此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将大型医疗中心的管理方式以及治疗模式带到基层医疗机构有助于我国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期待在未来,“产学研”携手聚力,共同推进消化肿瘤领域快速发展。
探索无限 创新可及
在第二篇章,特邀山东大学王传新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亚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毛友生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担任主持,同时多位专家针对血清标志物的应用价值、肝癌诊疗新进展以及免疫疗法在食管癌中的进展等内容进行精彩演讲。
众所周知,血清肿瘤标志物是消化肿瘤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崔巍教授分别从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中的应用以及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等方面分享了“血清标志物在消化肿瘤患者管理中的价值”。崔教授指出,肿瘤标志物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动态观察肿瘤发生发展及临床疗效评价和患者的预后,从而提高了检出率和鉴别诊断准确度。建议常规推荐糖类抗原72-4(CA 72-4)、癌胚抗原(CEA)和CA 19-9, 可在部分患者中进一步检测甲胎蛋白(AFP)和CA 125,CA 125对于腹膜转移,AFP对于特殊病理类型的胃癌,均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后价值。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以用于胃癌患者的全程管理,从辅助诊断到疗效监测/预测复发,以及预测患者预后。而对于结直肠癌,其通常容易预防,却往往是最被忽视的癌症。崔教授表示,CEA、CA 72-4和CA 19-9的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有所提高。化疗开始前,血清肿瘤标志物异常是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血清肿瘤标志物可用于结直肠癌术后监测 、病情发展和预后的判断。
肝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国内大多患者初诊即为中晚期。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肝癌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也迎来突破。在“肝癌诊疗新进展”议题中,对于肝癌的围手术期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表示,应对潜在可切除人群积极进行转化治疗,实现长期生存最终目标;转化治疗的考量因素包括客观缓解率(ORR)与缓解方式,治疗手段包括系统/局部治疗。指南推荐的1线系统治疗方案中,“T+A”方案具有转化优势:(1)ORR高达30.0%,中位总生存期(OS)在ITT人群达19.2个月;(2)该方案具有较长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能控制疾病在等待期进展。目前也有其他HCC转化治疗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另外,术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可通过辅助治疗改善患者结局。对于晚期肝癌的治疗,由于单一治疗模式获益有限,联合治疗是大势所趋;其中,系统联合局部治疗可以协同增效,尤其是免靶方案联合局部治疗已经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T+A”与局部治疗联合具有维持良好肝功能和高生活质量的优势;TALENTACE等多项研究正在进行中,期望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匡教授还强调,HCC治疗中,患者获益应从综合角度评估;并且,HCC的早期筛查诊断以及长期随访监测等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食管癌免疫治疗进展频频,多种治疗方案更是百花齐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谭黎杰教授针对“食管癌免疫治疗年度盘点及未来展望”进行了分享。谭教授介绍,免疫治疗为包括食管癌在内的多个肿瘤临床实践打开新篇章,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并且,随着TIGIT、LAG-3和TIM-3等新靶点相继涌现,为免疫治疗带来新的曙光。谭教授指出,尽管免疫单药作为晚期食管癌后线的标准方案,但有效率仅在20%左右,免疫联合靶向用于晚期食管癌的II期研究初步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他联合模式仍在探索中,有望推动晚期食管癌后线治疗获益更进一步。同时,在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中,免疫联合化疗已经成为标准方案,正在探索的双免+化疗、免疫+靶向+化疗等组合已进入III期探究,例如化疗联合PD-L1抗体及TIGIT抗体的SKYSCRAPER-08研究,期待能满足更多患者长期生存获益的愿望。对于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目前仍然以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为标准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序贯免疫或同步免疫的治疗模式前期探索疗效良好,多项III期研究正在进行,例如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序贯PD-L1抗体及TIGIT抗体的SKYSCRAPER-07,未来可期。谭教授还提出,围术期综合治疗是改善可切除食管癌预后的重要选择,目前的临床探索聚焦于以免疫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联合模式,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的前期研究已初步证实疗效,另外还有多个研究在持续探索中,结果值得期待。
在大咖论“道”环节,多位专家就如何看待血清标志物在消化肿瘤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未来肝癌诊疗格局的变化趋势,以及免疫治疗在食管癌领域的应用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专家们指出,现阶段消化肿瘤的早期诊断面临挑战,而血清学检测由于其简便快捷的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临床需求。尽管肿瘤标志物对于胃癌、肠癌等的全程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但目前单一标志物价值有限,临床往往需要多项指标联合使用,这对于消化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疗效的评价,复发的监测,以及预后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结合影像学、结直肠癌的粪便基因检测等辅助检查手段,可能会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考价值。对于肝癌诊疗格局的变化趋势,专家们表示,目前肝癌外科治疗,肝移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微创技术、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以及靶向/免疫等系统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然而,单一疗法疗效有限,无法“独行天下”,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以及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发展,有助于患者获益更多。另外,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有望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疗效。众所周知,免疫治疗在食管癌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涌现了许多出PD-(L)1之外(如TIGIT等)的新靶点。对此专家们指出,目前可切除的食管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仍然是标准治疗,但是在不同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新辅助化疗+免疫的治疗潜力,但仍需更多探索,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来支持这一结论。另外,筛选不同疗法的优势人群、探索更多联合模式(如TIGIT抑制剂联合PD-L1抑制剂)等也值得进一步思考。
最后,樊嘉院士在总结中表示,规范化诊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伴随着新药物、新技术,以及创新诊疗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推荐打造全新消化肿瘤的治疗新生态,同时也希望更多临床医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贯彻落实“规范化”,让规范化的诊疗体系助力消化肿瘤患者的生存获益,推动消化肿瘤诊疗领域的不断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伟大目标做出贡献。
至此,罗氏消化肿瘤高峰论坛主会场落下帷幕。在肝癌、肠癌、以及胃癌/食管癌分会场中,专家们分别针对不同分期肝癌患者的治疗探索与临床实践、晚期肠癌治疗格局和药物的合理化应用、胃癌的靶向治疗探索历程及食管癌治疗的现状及未来展望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演讲与讨论。专家们表示,本次高峰论坛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顾消化肿瘤诊疗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探讨当前临床实践中存在的未满足需求,对消化肿瘤诊疗的格局与未来进行展望,有助于推动中国消化肿瘤事业的发展。期待罗氏消化肿瘤高峰论坛的再次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