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 18:03:00来源:医脉通阅读:17次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教授团队在期刊JAMA Netw Open.(影响因子13.353)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在纳入6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经低剂量IL-2治疗患者第24周的ESSDAI等指标显著改善;免疫分析发现低剂量IL-2可诱导调节性T细胞扩增、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生成等,促进pSS的免疫稳态恢复。同时低剂量IL-2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与免疫细胞失衡相关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可用的pSS治疗是对症治疗和经验性治疗。对于有全身表现的患者通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这些治疗疗效有限,且与大量不良反应相关。因此,pSS患者对疗效更佳、不良反应更小的新型免疫疗法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亟需研究其他潜在的治疗方法。
研究显示,pSS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和B细胞功能受损,而低剂量白细胞介素(IL)-2可以改善这种损伤。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教授及其合作者开展临床试验,探讨低剂量IL-2(LD-IL-2)治疗pSS的潜在疗效、安全性和免疫应答。该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期刊JAMA Netw Open.(影响因子13.353)。
研究方法
本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18~70岁pSS患者。所有患者随机接受LD-IL-2或安慰剂治疗12周(每隔一天皮下注射1百万IU的IL-2或安慰剂,持续2周,随后间隔2周,即4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并随访12周。
疗效分析基于意向性治疗(ITT)原则。主要终点为第24周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的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度指数(ESSDAI)改善≥3。次要终点包括第12周和24周时其他临床应答、安全性和免疫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本研究纳入了评价SS病情改善的新的指标——STAR。
研究结果
研究中,LD-IL-2组30例患者(平均[标准差]年龄47.6[12.8]岁;皆为女性)和安慰剂组30例患者(平均年龄51.0[11.9]岁;皆为女性),最终57例完成试验。
疗效
24周时,66.7%的LD-IL-2组患者达到研究主要终点(ESSDAI改善≥3),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26.7%(p=0.004)。随着时间的推移,LD-IL-2组患者的ESSDAI评分较安慰剂组改善更加显著(24周的差异 −2.47;95%CI:−3.75~−1.18;P<0.001;图1)。
图1 研究中两治疗组患者的ESSDAI改善情况
12周时,LD-IL-2组患者EULAR的SS患者自我报告指数(ESSPRI)评分,包括干燥、疼痛和疲劳等症状,均较安慰剂组改善显著:
干燥:差异 −18.33;95%CI:−28.46~−8.21;p=0.001;
疼痛:差异 −10.33;95%CI:−19.38~−1.29;p=0.03;
疲劳:差异 −11.67;95%CI:−20.65~−2.68;p=0.01。
基于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心理健康总测量(MCS)在第24周的变化,LD-IL-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况也有所改善。
研究还采用Sjögren应答评估工具(STAR)评估了LD-IL-2的疗效。在第24周时,LD-IL-2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图2),这一结果同样支持LD-IL-2治疗pSS。
图2 基于STAR的疗效评估
安全性
两组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在本研究队列中,LD-IL-2治疗的耐受性良好,且感染发生率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3.3%vs.30.0%;p=0.006)。
研究期间,LD-IL-2组报告1例上呼吸道感染,安慰剂组有5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尿路感染和1例带状疱疹。LD-IL-2组有3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反应,安慰剂组未见注射部位反应。
免疫应答
免疫学分析显示,LD-IL-2促进调节性T细胞和调节性CD24highCD27+B细胞(B10细胞)的扩增,促进pSS的免疫稳态恢复。LD-IL-2治疗诱导CD3+CD4+CD25high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扩增,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T细胞的比率也在每个给药周期后迅速增加。该治疗可观察到血清中LD-IL-2水平升高,伴随着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显著降低,包括IL-17A和干扰素α(IFN-α)。这些结果表明,LD-IL-2通过增强调节性的T细胞、B细胞和下调促炎细胞因子,改善了pSS患者的细胞免疫调节环境。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提示LD-IL-2为pSS患者带来多方面的治疗获益,例如显著改善ESSDAI、ESSPRI、STAR和SF-36MCS等多项指标,并且促进恢复免疫平衡,促进调节性T细胞和B细胞扩增。此外,LD-IL-2治疗的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感染并发症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但与许多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不同,LD-IL-2未显示出增加感染并发症的风险。这一发现对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专家介绍
栗占国教授、孙晓麟研究员为本项研究的通讯作者,何菁教授、陈家丽博士为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栗占国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风湿免疫所所长,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委,中国医促会风湿免疫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主委,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和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前主席,《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和Rheumatology Autoimmunity主编,《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
孙晓麟研究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免疫学会理事,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获得者。
第一作者
何菁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先后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担任Immunology副主编和Clinical Rheumatology的青年副主编(JAE),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分会青年委员。
陈家丽博士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师从栗占国教授。以风湿免疫病临床治疗、发病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两部风湿病著作编写。
参考文献:He J, Chen J, Miao 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Dose Interleukin 2 for Primary Sjögren Syndrom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Netw Open. 2022 Nov 1;5(11):e2241451.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41451. PMID: 3635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