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1 09:49:47来源: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阅读:161次
八方来客,聚四海宾朋;九州学者,共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盛会。11月24—2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办,河南省医学会承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于线上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李国勤,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邵凤民,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皓等参加本次会议。
会议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以院士报告、专题讲座、壁报交流、手术比赛等多种形式,与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道探讨了新方法、交流了新成果。本次大会在线注册人数7949人,直播总点击量201 682次,创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会议近年来参会人数新高。
群策群力,共展学科发展新思潮
开幕式致辞
在致辞中,各位专家分别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现状和展望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王正敏院士建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会议可在春秋两季分别举办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会议,为年轻学者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韩德民院士表示,学科发展除了要依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临床研究,更需要用向外发展的眼光,将力量整合在学术交流平台上,促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
李国勤书记就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现状和机遇挑战进行了细致讲述。
阚全程主任就“健康中原建设”的相关周密安排和部署进行了介绍。
邵凤民书记就河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作出新规划。
吴皓主任委员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提出促进学科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此次会议专家齐聚,共展学科发展新思潮,将为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聚焦前沿,共探学科发展新道路
专家风采
会议持续3天,线上1个主会场和16个分会场,线下设11个直播间,3场青年手术比赛,卫星会14场,交流发言的论文达到1020篇、电子壁报1494篇,近360名国内专家齐聚云端,各会场精彩纷呈。
王正敏院士主要就“颅底外科手术干预的主要原则”进行详细讲述,他指出“生命安全第一”是颅底外科手术干预的首要原则,颅底再造手术是侧颅底外科和前颅底外科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手术的成功必须要在坚持首要原则的前提下,在术野暴露、功能和结果之间力求平衡。
韩德民院士指出,学科应以实现人民健康为基本要求,需对耳科学、鼻科学、咽喉科学等三级学科现状和未来进行全面布局、重点探索和突破。鼓励建设区域医疗中心,通过整合区域医疗资源、集中专科团队优势建成区域医疗中心。
大会报告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黄志刚教授介绍了我国头颈恶性肿瘤治疗的现状及展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高志强教授介绍了侧颅底外科学的进展;山东省立医院的王海波教授介绍了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和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赵玉林教授介绍了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在非外伤性病变中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刘争教授介绍了过敏性鼻炎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疫苗接种的关系等内容。
近360位专家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的方向分享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诊疗规范和进展及专家共识意见等内容。大会持续碰撞出学术火花,展现出新思潮。
落实行动,共迎学科发展新征途
闭幕总结
闭幕式环节,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王广科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文卫平教授共同主持,吴皓主任委员作会议总结。
吴皓主任委员发起倡议,建议适时设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让老一辈专家愿望实现的同时,更能让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水平早日站在世界舞台中央。随后大会举行了“云端”会旗交接仪式,预示着本次会议圆满闭幕。
此次会议作为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影响力最广的学术会议,不仅交流探讨了新方法、新成果,更为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科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汇聚了力量。分会将以此次年会为新的出发点,积极践行学会办会理念,以学术引领为核心,汇聚全行业、全社会的力量,共创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事业发展的新未来。
开幕式精彩内容回顾
11月25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会议于线上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共同主办,河南省医学会承办。会议邀请了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大会报告和学术交流,内容涵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最前沿的学科知识,该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等,涉及鼻科及鼻颅底外科、耳科及侧颅底外科、咽喉科、头颈外科、听力与眩晕、嗓音、小儿耳鼻喉头颈外科等相关学术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