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3 21:48:53来源:301呼吸疾病高峰论坛阅读:23次
在本届301呼吸疾病高峰论坛上,来自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刘又宁教授分享了他去年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经历与体会,并就一年半来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和防治经验进行了探讨。本文就刘教授阐释的学术观点和热点问题部分进行报道。
刘又宁教授
刘教授早在2020年2月最先建议将“新冠肺炎”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最早的非肺炎命名。后来WHO正式命名为COVID-19,在我国军队方案第二版中,随之改称“新型冠状病毒病”。刘教授认为,称之为疾病、综合征都是正确的,就是不应该称肺炎。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肺炎;第二,除肺炎外还表现出肺外多系统疾病。
目前对人类致病的冠状病毒一共有7种,其中4种只引起普通感冒。今年发现的SARS、MERS、COVID-19,病死率分别为10%、30%、2%左右,前两种病毒被认为来源于蝙蝠,分别经中间宿主果子狸、单峰骆驼传给人,但尚无确切证据。
某种类蝙蝠被认为可能是新冠病毒最初的天然宿主,但从序列分析结果上看,估计需经过多年进化才能变成现在的病毒。一般认为病毒只有与动物的细胞结合才能获得繁殖能力,但刘教授认为,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中间宿主可能不是必须的。环境中存活的病毒(如冷冻链废水)可直接感染人是确切无疑的。所以除人传人,动物传人外,新冠确实具有“物传人”的特征,这种区别于其他冠状病毒的特点,应高度重视。
刘教授在2020年4月6日《新闻1+1》节目上提出了第一例健康病毒携带者案例。2020年6月2日武汉市公布了近1000万人的筛查结果,共发现300例核酸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其中1/3以上(110例)IgM、IgG均阴性,因发病时间尚短,不可能抗体已消失。说明确实存在健康病毒携带者。
刘教授认为应该把无症状感染者分为三类:尚处于潜伏期患者(也可以说所有确诊患者都存在无症状感染期,只不过时间长短不一);血清学阳性的真正无症状感染者;健康病毒携带者。健康病毒携带者与血清学阳性的真正无症状感染者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已产生了抗体,可能拥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但前者没有。
刘教授认为应与大多数其他国家一样,将“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临床亚型之一也纳入临床诊断中,以方便管理,防止传播。
刘教授在2020年2月就提出对抗病毒药不要期望过高,更坚决反对只要体外见到有抗病毒作用苗头就拿来用于临床。后来军队方案中强调对COVID-19最重要、最关键的治疗仍是氧疗和呼吸支持,也删掉了静脉用抗病毒药,并明确不建议联合应用全身抗病毒药。
现有的化学抗病毒药效果都不理想,包括瑞德西韦。但未来如果能人工合成高效的病毒中和抗体,或许会有更大的帮助。
在军队方案中,将肾上腺激素(激素)放到了药物治疗中最重要的位置,其原因是SARS后国内回顾性分析证实激素能降低已有呼吸衰竭患者病死率,初步临床经验也看到了对COVID-19的效果。虽然争议很大,但经军队专家不记名表决,绝大多数赞成应用激素,只是在军队诊疗方案中严格规定了适应证、疗程、剂量,并明确反对应用“冲击疗法”。
目前已证实第一例再感染病例是一位香港年轻男子,他在第一次感染后,3个月内又感染了不同的新冠病毒。虽然是个例,但免疫能力到底平均有多长,目前因疾病流行时间尚短还没有确切数据,估计多数会超过半年,但不可能终身免疫,也不可能获得2~3年的持续免疫。刘教授表示,要注意除了以中和抗体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外,尚有细胞免疫存在,但此方面的研究尚少。
刘教授表示,疫苗效果往往和自然患病的免疫能力是相近的。如果病毒在抗原上有了大的变异,肯定会影响到现有疫苗的效果,国内灭活疫苗对个别变异病毒(南非)抗体水平会下降2倍。
随着德尔塔变异新冠病毒出现,普遍接种疫苗是否真能形成长期稳固的免疫屏障令人质疑。辉瑞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的保护性严重下降,有报道显示只能达到39%的有效率。
接种疫苗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竞争,人类应尽量在病毒发生大的变异之前,通过现有疫苗阻止其流行。刘教授推测,未来新冠病毒很可能会“流感化”,更难预防。疫苗可能需要不断更新、每年接种,研制二价或多价疫苗可能是必须的。
国内一些权威专家曾认定新冠与SARS同样,其流行性与季节相关,有专家曾断言因为我们采取了比SARS更彻底的防控措施,自疫情发生4个月后,随春季到来,新冠就会消失。但始终人算不如天算。
刘教授认为,新冠流行并没有明显季节依赖性,但低温环境有利于病毒生长、促进传播是肯定的。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疫情也很严重,但没观察到明显的季节差别。印度第二波大流行是在气温接近40℃的高温环境中发生的。
随着病毒的编译,最近COVID-19表现出不同于当初的临床特点,需要及时更新认识。德尔塔毒株潜伏期可能在缩短,从发病到重症,从原来的7~10 d转为3~7 d。病毒载量大,传染力增强,核酸更不容易转阴。以前的病毒感染青少年很少,儿童几乎都不得,变异株在青少年中感染增多。可能有气溶胶传播,两个人有一定的距离几秒钟就能传染。有可能病情还要更严重,病死率高。
刘教授强调,新冠病毒在变异,相应的措施也要作出改变,不能追求零感染,也不能放松,不能单纯依靠现有的疫苗,一定要继续强调防护与隔离。同时,也期待未来在治疗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