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5 18:50:00来源:医脉通阅读:15次
《安“医”乐业》是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与医脉通合作的人文案例收集项目。泌尿外科系列医师访谈将聚焦前列腺癌领域,基于真实存在的临床需求,探讨前列腺癌规范化诊疗路径及全病程管理对临床患者的重要意义,突出泌尿肿瘤医师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和专业素养。
古人曰:为医之道,尽善尽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生,是危难之际的逆行者,是性命相托时的那道光,是万千家庭健康的守护者。在充满无助和苦难日子里,他们如同天使般降临,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英雄”光环笼罩下,人们常常忘记,医生其实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他们对生活的期待不比任何人少,他们的情感有时比我们更加细腻。本期访谈我们有幸邀请到天津市人民医院罗飞教授,分享一下对自己影响较大的患者故事,并谈一谈这段从医生涯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意义与价值。
肿瘤何足惧,乐观以待之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人自呱呱坠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佛教中的第三苦——病苦,指人吃五谷杂粮,四大不调,就会有疾病发生,这也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少年儿童常见的疾病如水痘,青壮年常见疾病有慢性胃炎、颈椎病等。此外,还有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的重病,如癌症,将会给身心造成极大的压力和痛苦。那么我们透过疾病“看见”了什么?是一种面对死亡无奈和失落的状态,还是积极乐观的精神、无所畏惧的勇气?
罗教授回忆起当时的一个患者,冯阿姨是一位65 岁的老人,一家人辗转求医,最终到医院就诊时已是膀胱癌晚期,肿瘤出现转移、扩散,并伴发全身性疼痛。住院期间,冯阿姨总是用笑容面对病痛,她这种乐天派的性格感染并激励到了身边许多人。
罗教授又想起了另一位终身留置输尿管皮肤造瘘管的患者,该患者既没有抵触心理也没有因此颓废,反而设计了一些小发明来固定造瘘管,热心帮助并开导其他同样留置造瘘管的病友。罗教授对此感受颇深,作为医生,无论从医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因为我们坚信:只要怀揣梦想、刚毅坚强、同舟共济,就没有跨不过的山,越不过的坎。“心中春意常在,人间无处不开花”,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让我们在绝境中看到希望。
提升幸福感,走稳从医路
要想提升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服务水平,首先要让医护人员自身充满幸福感。在罗教授看来,泌尿外科医生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大、社会责任重,可谓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据《中国医师职业状况白皮书》统计,有40%的医生,每日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另有40%的医生自己就是病人,包括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这些巨大的付出与辛苦下,自身充满幸福感,对于坚持医生这个职业尤其重要。
罗教授表示,治愈疾病后的欣慰和获得患者认可可以提高医生职业幸福感。作为医者,治病救人是一生的追求,患者及其家属对你的那种感激和敬佩,是一种无形的激励,这种激励能给我们内心带来愉悦和满足感。职业的成功成就了医生的幸福感,同时,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职业的成功。罗教授表示,泌尿外科医生需要通过自己的研学和锻炼,不断开阔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和水平,及时了解和掌握医疗前沿知识和技能,持续不断学习上级医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在自我发展中获得幸福感。
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晨起暮落,是日子;奔波忙碌,才是人生。医生的世界是忙碌的,他们从毕业时的誓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开始,就基本上没有了节假日,答应孩子的游乐场之行一推再推,朋友聚会只能说下次一定去;他们每天因为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而过度劳累,只能席地休息,而这一切只为了患者的健康。罗教授认为,医疗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较难达到平衡,因为医生的工作就像信使,需要马不停蹄地从一个驿站赶到下一个驿站,在奔波之间不断传递生命的意义。
周国平先生曾经在《人与永恒》中这样写道:“心灵和胃一样,需要休息和复原,独处和沉思便是心灵的休养方式。”罗教授经常利用零碎时间在书房看书,或是听上一段舒缓的音乐,回忆往昔,思绪如流水般清澈,那一刻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正是因为见过太多病痛,知道生命有多宝贵,所以罗教授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即使再辛苦,也会挤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在孩子的欢声笑语中,忘掉工作中的疲惫感。
专家心语
医生是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职业,这个职业具备以下五重价值:生命价值、社会抚慰价值、情绪价值、信心价值、科普价值。从医也许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从医能让自己重新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才会时时刻刻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特别鸣谢:北京安斯泰来医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