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 16:01:14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11月17日-20日,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在杭州顺利召开。本届大会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聚焦肿瘤整合医疗、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前沿观点,建平台、论科研、谋创新、求索“生命健康”的共通之策。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泉教授,为我们分享胃癌的早诊早治理念和肿瘤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医脉通: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胃癌的防治与早筛工作极为重要,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您认为后续应如何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
徐泉教授:癌症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这其中胃癌尤为棘手。全球约40%的胃癌发生于中国,无论肿瘤的发生率还是死亡率,胃癌在我国均位列前三。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胃癌的整体肿瘤负担极为沉重。
在胃癌的预防筛查工作上,我们目前强调的是肿瘤防治关口的重心前移。首先应做好一级预防,从肿瘤病因学出发,结合科普手段,做好肿瘤的预防。此外,对于胃癌患病高风险人群,二级预防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早诊早治,利用现在发达的治疗手段及时控制病情。如果病情已经进展,确诊时已为中期甚至晚期胃癌,那么患者应在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治疗,通过多学科诊疗等策略实现最大的获益,这也是三级预防的要点所在。
目前胃癌的治疗手段相较于早期已有了极大的进步,但癌症的全面防治不能只聚焦于治疗,预防与筛查同样极为重要。要使胃癌的防治工作更上一层楼,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行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理念,使更多人了解胃癌的病因和症状,这不仅可以使民众改变生活方式,避免胃癌的致病因素,减少胃癌的发生几率,还有助于患者的及时就医,真正实现胃癌的早诊早治。
医脉通:与既往的治疗方式相比,内科、外科和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已显著改善了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您认为临床中应该如何更好地推行综合治疗这一理念?
徐泉教授:近年来,胃癌的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策略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生存。这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武器,如何通过合理的排兵布阵为患者带来更高的收益,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中应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医生的治疗选择应参照诊疗规范和治疗指南,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医生的专业倾向,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进行治疗。我们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CACA胃癌指南,希望每一位从事胃癌治疗工作的临床医生都能从中获益,为每一位胃癌患者提供标准规范的治疗推荐。
其次,多学科会诊应深入到肿瘤患者的诊治过程中。胃癌是一种异质性极高的复杂疾病,单一学科难免力不从心,因此应综合团队的力量,让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讨论,以制定患者获益性最大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最后,目前肿瘤的治疗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精准的用药选择离不开精准的检测支持,这对胃癌等复杂肿瘤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临床应进一步普及胃癌患者的驱动基因及相关靶点检测,以此为基础,对胃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靶向或免疫治疗,这也是对提高胃癌整体治疗效果的强大助力。
医脉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之路上,您认为肿瘤科普工作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徐泉教授:总体癌症的5年生存率提高15%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汗水,因此这既是一种希冀,也是一种挑战。在应对这一挑战时,肿瘤科普工作的作用不容小觑。众所周知,不同分期的肿瘤其治疗效果天差地别,早期肿瘤的总体治疗效果远胜于晚期肿瘤,这是肿瘤的重要特点。因此要提高癌症的总体治疗效果,通过早诊断早治疗将肿瘤消灭于早期阶段非常重要。
以胃癌为例,日本与我国同为东亚国家,在地域和文化等方面较为类似,且日本同样存在胃癌高发的现象。但日本的胃癌总体治疗效果优于我国,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的早期胃癌比例可达70%左右,而我国的这一数字仅为20%。因此我国可借鉴日本的一些胃癌防控策略,例如宣传胃癌科普知识,使民众了解胃癌的高危致病因素,从而改变生活方式;再如加大幽门螺杆菌的相关知识普及,使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积极接受治疗;此外,还可以积极宣传胃镜的必要性,同时介绍无痛胃镜等手段,打消民众对胃镜的恐惧,提高胃镜接受度,使更多的胃癌患者诊断于早期,治疗于早期,康复于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