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7 13:17:52来源:医师报阅读:195次
他为10000余例患者置入了心脏起搏器;他为1000余例患者置入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三腔双心室起搏器(CRT);他是目前国内置入起搏器、ICD和三腔起搏器(CRT)最多的专家;他将国外习得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递,帮助过全国许多大医院开展ICD和CRT置入技术,他就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
成长
父母的样 就是孩子最好的动力
2006年,华伟应邀作为嘉宾在香港心血管病年会上作学术报告。在讲课开始后,他发现场下坐着自己的母亲,正在专心致志地听自己的报告。当她们目光相触时,母亲点点头,回以欣慰且自豪地微笑。随着成就越来越多,学术地位越来越高,华伟在各个学术大会上做过无数次报告,唯有这一次,最让他记忆深刻。
上世纪50年代,在新疆社会主义建设急需人才的时候,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一大批知识分子成为支边大部队的一员。而华伟就是在新疆出生长大的“支二代”。华伟的父母在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离开故乡来到新疆。新疆的生活是艰苦的,冬天格外寒冷,那时物资匮乏,为了省煤,父亲在寒冷的天气只能用冷水洗衣,而伴随半生的类风湿关节炎也因此而来。母亲是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心内科主任、自治区科协副主席,父亲是心功能科主任、新疆心电学会主任委员、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华伟和父母都是心血管教授,他们家是名副其实的心脏世家。父母在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一干就是一辈子,用青春守护新疆人民的健康,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心血管医学事业。父母的风格,让华伟耳濡目染,这是他选择医学的初心,也是他日后努力学习工作的样板。
那时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他们在华伟兄妹的教育方面从不吝惜。在医院的家属院内长大,大院中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很多人都多才多艺。因此,在那个贫瘠和不读书的年代,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父母的支持下,华伟非常幸运地学习了英语、小提琴,对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而言,这都是“奢侈品”。
“你所学的每一样东西,都内化到你有骨血,成就了现在的你。”这在华伟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少年时英语学习的背景给他获得那次亚太区唯一的出国学习机会加分;小提琴的学习让他的手指更加灵活,让他在日后的每一次手术中更加得心应手,让手术融入了艺术的享受。
成就
海外深造 回国已脱胎接骨
1985年,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华伟以优异的成绩来到当时全国最好的心血管医院:阜外医院,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心血管医生。华伟回忆,当时国内心电生理和起搏的领域无论是器械还是技术水平,与国外都相差很远。那时,在国外已十分常见的心脏起搏器,在全国一年最多只能做几百台,而且还停留在单腔起搏器的置入。
即使是当时国内心血管领域居首的阜外医院,因为手术量有限,手术主要由有资历的老专家操刀,刚工作的华伟,甚至连当助手的机会都很少。
1993年底,华伟接到一则通知,可以参加亚太地区青年医生奖学金的选拔,提供去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医院心内科进修的机会,而亚太地区只有一个名额。而上海医学院高材生、阜外医院的历练以及难能可贵的英文基础,都成了获得此次机会的加分项。毫无疑问,华伟幸运地获得了此次机会。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医院心内科在澳大利亚心血管领域首屈一指,相当于阜外医院在中国的地位,这里拥用澳大利亚最大的心脏起搏中心和全球心律失常领域的著名专家Harry Mond教授。1994年,华伟凭借那张亚太区唯一一张“起搏奖学金”入场券,来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医院心内科,拜师Harry Mond教授门下。
华伟教授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医院心内科的Harry Mond教授合影
那时单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医院心内科每年起搏手术量即达到600余台,从每年手术量上的差异即可见中澳在心律失常领域的医疗差距。在这里,华伟如入宝山,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每天除了必要的吃饭睡觉时间外,华伟不是在手术室观摩学习手术,就是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每一份辛勤付出都在为成功铺路。入澳后不久,华伟不仅通过了语言关,而且手术技术也得到了导师Harry Mond教授的认可。在Harry Mond教授帮助下,华伟取得了临时从医执照,开启了独立手术的新阶段。
获得独立手术资格的华伟,在学习上更加如鱼得水,本来仅一年的进修时间,在导师的帮助下延长至两年。在之后的进修时间内,他还充当带教老师,教后来的其他国家来的进修医生手术技能。
两年中,由他独立完成的手术高达500余台,手术量在当时的国内无人可及,而且大部分为双腔起搏器,此外,还学习了当时国内还几乎未开展的埋藏式除颤器技术。在澳期间,除了做手术修炼临床技能之外,华伟教授还参与科研工作,两年期间,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专业论文。
Harry Mond教授非常欣赏华伟的能力,极力挽留,父亲作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言传身教,让华伟心系祖国,最终还是婉言谢绝了。
“亲眼目睹了中外医学在心律失常领域的差距,我心急如焚,我希望带着所学的技术为缩小国内与国际的差距做出贡献”。两年的学习期满,华伟立刻打包行囊,带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起搏技术,回到了中国。
一次,医院给华伟安排了5台手术,这是预计一天的手术量,而华伟在中午之前即成功完成,而当时国内最好的术者半天最多也就不超过2台手术。速度来源于更加成熟的技术和熟练的手术能力,华伟所带回的新技术彻底折服了院内的同行。
有高超的临床和科研能力和国际上发表SCI论文加持,华伟在36岁即破格被评选为正教授,39岁成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医院里最年轻的正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
火种
将心脏起搏手术技术播撒祖国大地
从澳大利亚回国之后,华伟的手术技术赢得了行业的尊重,他所掌握心脏起搏器安装技术和埋藏式除颤器技术处于当时国内同行领先水平,受到国内同行的热捧,多个兄弟医院邀请他去做手术教学。此后数年,华伟成了真正的空中飞人,不是在各医院做手术,就是在不同地区举办的学习班上授课。
“手术做的漂亮” “倾囊相授”,那段时间,华伟在全国心律失常领域声名鹊起,行业内评价很高。因此,在起搏器更新迭代时,华伟也不负重托,完成了多次国内置入“首例”。
心脏起搏器的发明,是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划时代的成就,而起搏器的每一次更新迭代,都为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带来了新生。上世纪70年代,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问世,刷新了既往起搏器只能用于心动过缓患者的局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复律有了新武器。1995年Bakker等证实了双心室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益处,这一发现对严重心力衰竭合并室内阻滞,特别是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双心室起搏可使心室收缩再同步化,心功能改善,活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这就是心衰患者的福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在澳大利亚时,华伟曾做过三腔起搏器的手术,当时的三腔起搏器主要功能是治疗房颤,并未开发出治疗心衰的功能。1999年,CRT在原有三腔起搏器的基础上改进,具备了治疗心衰的功能。当它来到中国时,之前三腔起搏器置入的经验,打下了让华伟成为CRT技术在国内推广者的重要基础,多年来奔赴国内上百家医院开展CRT技术的普及工作。
时任美国心律学会主席的Reynolds教授参观阜外医院,观摩了华伟教授的三腔起搏器置入技术。通常需要2~3个小时的手术,华伟教授仅用40分钟就完成。Reynolds教授感慨地说:“应该送美国医生到华伟教授这来培训。”
完成一台手术后,华伟教授(左)与Raynolds教授(中)在导管室合影
作为术者,华伟完成了多个国内置入首例,如首例左室四级电极导线CRT;首例磁共振或磁共振成像兼容ICD;首例全皮下ICD(SICD);首例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等。在国内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历程里,华伟始终努力掌握最先进起搏器技术,成为国内起搏器新技术的普及者之一。
现在,国内的在起搏器技术领域已基本与国际发展同步,在国际上某些领域已步入先进行列。2019年,华伟教授受邀参加了美国心脏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律学会(HRS)、亚太心律学会(HRS)联合制订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评估、风险分层和管理专家共识》,成为指南制订里的唯一一位中国专家,成为全国少数参与国际指南的中国医学专家之一。此外,在国际上还担任了亚太心律学会(APHRS)学术委员会主席。
“推动中国心律失常领域前行,与国际最先进行技术同行,让国人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救治。”从医30余年,华伟不遗余力地践行着,为这一愿景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时值今日,在全国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已然实现。
华伟教授出席北京电视台的健康科普栏目
重启
普及心脏性猝死知识 避免悲剧发生
周四是华伟教授的门诊日,6点钟准时起床,坐上6点半的地铁在阜成门站下车,走10分钟就可以到达医院。那一天晨风有点冷,华伟出地铁后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查看最近消息。
“华教授,我父亲今早准备好正要去医院,还没出门就倒地不起,已经去世了。”看到这条信息,华伟站立在地铁口半天缓不过来。这是一位山东来的患者,得过心肌梗死,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慕名找到华伟来装埋藏式除颤器。约好的今天收住院进行治疗,而患者却倒在了来医院的途中。
如果患者可以早一天装除颤器,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生?如果患者了解心脏性猝死,不是非常严重了才来就诊,而是在起病之初就已经接受了治疗,是不是悲剧也不会发生?如果更早一点,患者了解健康生活方式远离心梗,是不是悲剧也不会发生?
作为心血管医生,华伟见过太多的生死,除了日复一日的手术,还能不能做一些事来尽量阻止悲剧?这次的意外坚定了华伟的决心,积极投身到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中。
为了明确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现状以警醒世人,华伟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研究(ICD的应用和心脏性猝死预防研究),分别在北京、广州、新疆、山西取样68万人监测心脏性猝死发病情况。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按13亿人口推算,全国猝死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年。这是我国在心脏性猝死方面第一次获得的重要流行病学数据,研究结果被列为2007年我国十大医学新闻之首,并于2009年发表在美国权威心血管病杂志JACC上。
华伟教授积极推广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知识,进行带教和宣传,积极参加各种相关会议和讲座,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健康早班车》等拍摄多期预防心脏猝死的宣传节目。在上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后,华伟教授在更大的平台上,在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让更多人了解心脏性猝死知识,让更多人远离心脏性猝死,让悲剧更少发生。”现在,华伟除了手术之外,开启了另一条航道,可以让更多人获益的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