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7 16:50:31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期,由中国SMA诊治中心联盟(ASCC)、中国SMA学院及渤健公司共同举办的“我与SMA的故事”系列活动,旨在为全国SMA领域的专家们提供平台,分享他们在SMA诊治过程中,体现“科学与人文交汇”的动人故事。本期三位故事发声人分别来自于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黄晓利医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倩倩医生以及汕头市中心医院林琬医生。
讲述者:黄晓利 | 一个都不能少
黄晓利讲述的故事主人公叫小明(患者化名),是一个饱受疾病折磨,但却心怀热爱的男孩。2岁时的小明走路经常摔跤,且容易感觉累。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而直到4岁才在某大型三甲医院确诊了SMA。这个犹如晴天霹雳的消息让父母默默流了一夜眼泪,痛苦和绝望蜂拥而至。他们也曾一度想要放弃,但看着孩子的灿烂笑容时,他们坚定了陪孩子走下去的决心。小明年纪虽小,但在疾病面前却用行动诠释着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获取的各种荣誉证明自己。然而由于SMA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小明逐渐长大,运动能力也逐步下降,如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上楼只能上到三楼,上厕所时无法独自完成蹲起站立的动作,学习过程中也容易累。
2019年,SMA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使其从既往无药可治变成了有药可医的疾病。2021年末,该药物被正式纳入国家医保,为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希望。在为小明用药前,黄晓利团队组织了多学科专家进行探讨,并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和康复方案。黄晓利记得在给小明做完第一针注射治疗时,已成长为高二年级的小明在接受电视台采访中谈及自己的理想,“未来想成为一名医生,给更多患者解除病痛“,让黄晓利深受感动,她看到理想的种子已经埋在小明心中,也感受到他乐观自信、不懈进取和笑对生活的态度。作为儿童神经专科医生,黄晓利为在柳州地区成功实施SMA治疗付出了诸多心血和努力,她也一直相信,“有爱就有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所有SMA患者都能向阳而生,逆光而行“。
讲述者:魏倩倩 | 守护罕见的“脊”病
魏倩倩首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病史长达30年的SMA患者的故事。该患者2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姿势异常,上楼梯时需要借助扶手上楼,同时也因四肢肌肉无力而时常摔倒;16岁时症状逐渐加重,行走时间缩短,长距离活动时需要借助轮椅;2012年患者20岁,走路完全需要借助轮椅。当时患者来到魏倩倩所在的医院就诊,通过查体、
随后,魏倩倩和我们分享了她们中心的工作经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各方支持下,魏倩倩的团队为神经系统遗传病及罕见病的管理付出了诸多努力,包括建立神经系统遗传与罕见病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已逐渐发展为西部神经变性遗传疾病登记系统;建立微信公众号“商教授团队工作室”用于科普患教;建立SMA病友群,分享SMA治疗进展以及给予用药指导,并通过病友群进行患者招募,让更多患者尽早知晓并进行有效治疗;联合各科室成立多学科管理团队,并以团队形式参与SMA科普与义诊的电视节目,让更多普通人了解SMA这一疾病和这一患者人群。她们凝心聚力,与患者携手同行,将医学与关爱之光照进了SMA患者的生命里。
讲述者:林琬 | 脊动 · 悸动 · 激动
林琬于今年年初接诊了她的首位SMA患者,一位24岁的女性。该患者进行性肢体乏力已持续十余年之久,从小学一年级时,患者发现自己跑跳能力比同龄人弱,蹲起费力,有时需要手撑地才能站起。然而她当时并没有重视,认为自己只是体能较差。初高中时,症状逐步加重,上楼梯困难,需要借助扶手;在大学阶段,长距离行走时,双下肢会出现酸软、酸痛、乏力,容易跌倒,蹲起需要他人扶助。不幸的是,比她小2岁的弟弟也患有类似症状,且由于弟弟发病年龄更早,病情较姐姐更为严重。弟弟无法独站独行,即使借助外力也时常跌倒摔伤,
幸运的是,近年来SMA医无所药、药无所保的困境已被打破,其治疗已不再是遥不可及。林琬面对的下一个困境就是如何在汕头本地医院没有引进药物、没有相关治疗经验,以及患者行动不便且存在新冠疫情风险而无法异地就医的情况下,解决患者用药治疗的难题。林琬并没有放弃,她们努力创造条件,从无到有,在汕头地区率先开展了成人SMA治疗,给这部分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身为一名医生,林琬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林琬用特鲁多医生的话诉说着自己的心声,“尽管我们能给患者带来的帮助有限,但我们在尽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生命不止需要长度,林琬希望通过她们的努力也能够拓宽患者的生命宽度,让患者的人生重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