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PCI术后低血压,应如何处理?专家共识划重点

2022-12-08 16:05:46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高血压和低血压均可显著增加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近日,我国发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阐述了PCI术后血压异常类型、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血压评估、继发性病因鉴别诊断、血压管理目标及治疗措施等。本文主要介绍PCI术后低血压的管理要点。

 

PCI术后低血压概述

 

PCI术后低血压,表现为收缩压<90 mm Hg,常见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高龄或虚弱患者。多为短时血压变化,一般在24 h内自行恢复。

 

PCI术后高血压多由于术前存在高血压史。PCI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常见于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或PCI术后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

 

交感神经活性亢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增强、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重塑等机制在PCI术后高血压及其相关靶器官损害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CI围术期情绪紧张、焦虑和术区疼痛等应激因素进一步兴奋交感神经活性和激活RAAS,增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分泌,收缩血管并增加容量负荷,可引起PCI术后短期血压升高和变异性增加。此外,PCI术后新发生的对比剂肾病可引起血压升高,新出现的脑卒中也常引起显著的血压升高。

 

PCI术后低血压常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等血管急性闭塞再通后,其机制涉及心脏抑制-血管减压反射(B-J反射)、右心室梗死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和恶心呕吐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亢进等。B-J反射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化学感受性迷走神经C类纤维激活以及局部心肌缺血性刺激等所致的迷走神经反射有关。左主干急性闭塞、严重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等所致的大面积AMI,尤其对于高龄和虚弱患者,常可引起持续性低血压,甚至休克,主要与心脏泵功能衰竭有关。

 

PCI术后低血压的处理

 

共识建议PCI术后低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应恢复至平均动脉压>65 mm Hg。

 

1. 监测生命体征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心电图等指标。血压评估推荐采用卧位无创血压监测,每0.5~2 h测量1次,对严重且持续的低血压患者建议采用有创连续动脉血压监测,直到血压恢复至正常范围且维持稳定状态12~24 h。

 

2. 去除诱因、治疗病因

 

积极识别导致PCI术后低血压的诱因(如膳食进水少、严重呕吐、术区疼痛和扩血管药物过量等)和病因(如大面积心肌坏死、右心室心肌梗死、严重二尖瓣反流、心包填塞和心脏破裂等)。需积极去除诱因,并针对病因采取有效治疗。

 

3. 升压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应用

 

需遵循最低剂量维持及最短时程应用原则。升压药物推荐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优选去甲肾上腺素。

 

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初始剂量为8~12 μg/min,维持剂量一般为2~4 μg/min,必要时可增加剂量但不宜超过25 μg/min。

 

静脉滴注多巴胺初始剂量为5~15 μg/(kg·min),根据血压调整剂量,必要时可增加至≥15 μg/(kg·min)。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PCI术后仍存在低血压的患者应注意补充液体,维持足够容量负荷。

 

PCI术后出现持续性低血压(收缩压<85 mm Hg)的患者,推荐在上述升压药物应用的基础上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左西孟旦或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米力农)。

 

文献索引: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2; 30(6): 506-51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