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8 13:40:18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2年12月3日,2022年第四届中国
携手共进,联袂打造一流肝癌学术交流平台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中我国肝癌新发及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病例的45.3%和47.1%。由于发病隐匿、异质性高等特点,肝癌的临床疗效较其他恶性肿瘤仍有一定差距,严重影响国民健康及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以提升我国肝癌的整体诊疗水平,推动实现“健康中国2030”为使命与责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王学浩院士于2018年牵头成立中国肝癌精准治疗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并通过中国肝癌精准治疗高峰论坛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技术共享、前沿探讨的平台。本次大会由中国肝癌精准治疗联盟、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委会及江苏省医师协会肝癌专委会共同主办,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与恒瑞医药共同承办,并邀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王学浩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院士以及江苏恒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飘扬先生担任大会共同主席。
中国肝癌精准治疗高峰论坛走过三载春秋,王学浩院士与滕皋军院士均感慨道,中国肝癌精准治疗高峰论坛期间的学术成果汇报得到了业内专家广泛关注,已成为我国肝癌领域中著名的学术品牌与盛会。对于联盟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大会的顺利开展,王学浩院士表示,联盟学术委员会诸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与民族制药企业恒瑞医药的大力支持是其重要原因。孙飘扬先生表示,恒瑞医药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持续关注肝癌患者诊疗状况,并通过打造丰富研发管线及肝癌整体解决方案,积极推动精准诊疗理念的普及,为改善肝癌患者远期生存持续努力。
随着研究者的持续探索和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医药企业的不断创新,新型手术器械及系统治疗不断涌现,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诊疗手段改善患者生存获益,成为了临床热点话题。本次会议将从多学科诊疗理念、药物研发与外科技术等角度切入,为您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多元汇聚,推动肝癌多学科诊疗理念
肝癌诊疗已不再是“单兵作战”的时代,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内科治疗,来自多学科的临床医师均需参与其中,为患者规划出个体化、全程化的治疗方案。在肝癌精准治疗现状和进展的专题报告中,王学浩院士以肝癌手术为例介绍道,手术治疗仍然是
除术后复发率高,肝癌手术切除率低是限制肝癌生存预后的另一关键瓶颈,有研究数据显示肝癌手术切除率仅15%-30%,多数患者初诊时无法行一期根治性切除。基于这一现状,以提高可切除率为目标的“转化治疗”概念登上肝癌诊疗舞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蔡建强教授在演讲中表示,转化治疗虽已步入临床,但肝癌术前治疗理念仍待完善,如肝癌新辅助与转化治疗的概念界定不清、人群划分存在争议等。临床医师在制定术前治疗策略时,应综合考量外科切除技术、肿瘤所在位置以及生物学活性等因素,进而判断开展新辅助治疗或转化治疗。此外,蔡建强教授强调,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患者综合管理可助力延长患者生存;高水平的多学科诊疗(MDT)是个体化综合治疗的保障。
安徽省立医院刘连新教授在“肝静脉剥夺术(LVD)联合精细TACE在原发性大肝癌二期手术中的应用”专题演讲中表示,大多数肝癌患者不宜首选手术,转化治疗可能创造手术机会。其中,TACE曾是肝癌转化治疗的主要手段。随着系统性治疗不可切除HCC的发展,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不断提升。尤其是多种疗法的联合应用,如免疫治疗(IO)+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TKI+ IO、TKI+化疗+PD-1单抗等有望获得更高的转化率。另外,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以及LVD/LVD+精准TACE的应用等也有助于促进实施转化治疗。
除王学浩院士、蔡建强教授以及刘连新教授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学孙惠川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靳斌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杨正强教授等教授分别从转化治疗存在的问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桥接治疗以及基于介入的综合治疗等角度,阐述了肝癌多学科诊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行而不辍,探索肝癌诊疗更优解
治疗方案的持续优化,是肝癌患者不断从中获益的基础,而改善治疗方案的疗效则需要制药企业与临床医师、研究者共同的努力。江苏恒瑞中央医学部高级医学总监侯志国先生分享了恒瑞医药在肝癌治疗领域的探索历程。侯志国先生介绍,长期以来,恒瑞医药专注科技创新、致力于打造跨国制药集团。在多年临床探索积累下,恒瑞医药的创新产品已在众多治疗领域广泛覆盖,包括抗肿瘤药、手术用药、造影及介入药品、综合药物等。在肝癌治疗方面,恒瑞不仅可为患者提供肝癌介入治疗综合解决方案,而且致力于打造肝癌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在药物治疗方面,历时多年,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等创新药物纷纷获批上市,为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尤其是确证性的全球多中心SHR-1210-III-310研究脱颖而出,“双艾”组合引领了一线治疗晚期肝癌新希望。侯志国先生表示,未来恒瑞医药将继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推进创新研发,广泛布局治疗领域,聚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代表的ICIs和以及阿帕替尼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已广泛应用于肝癌诊疗,并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但临床医师与研究者未停下其探索的脚步。在“晚期不可手术肝癌领域新进展”的专题演讲中,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刘秀峰教授表示,肝癌诊疗已迈入靶免联合的时代,针对非乙肝、丙肝型肝癌,免疫共刺激剂和抑制剂联合应用可能是未来临床探索的重要内容。目前,多项1/2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旨在探索不同联合方案的疗效,如TGF-β、c-MET、FGFR-4等抑制剂的联合。此外,在探索联合方案的同时,采用何种联合模式(如序贯联合等)亦是值得临床医师与研究者关注的内容。此外,刘秀峰教授指出,随着系统治疗的发展,“治疗线数”这一概念可能将淡出肝癌治疗舞台,“alternating combination treatment”有望给晚期肝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改善患者获益的重要方式,但其存在研发周期长等短板。因此,优化现有治疗方案,探索更优治疗组合是延长患者生存的又一思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陈钟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朱海东教授以及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张海教授等分别从肝癌二线治疗策略、介入治疗联合应用以及靶免联合探索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解读与分享。
持续深耕,让手术更精准、微创
外科仍是肝胆肿瘤获得根治/长期生存的第一选项,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如腔镜/机器人辅助等有助于提高外科切除比例,提高安全性。在“肝胆肿瘤的精准治疗:技术融合与挑战”的报告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钦伦秀教授表示近年来,微创与巨创技术的“携手共进”,使“不能”成为“可能”,腔镜/机器人微创外科已常规用于肝脏肿瘤治疗,如
此外,河南省人民医院李德宇教授从术前准备、麻醉要求以及戳卡
除钦伦秀教授、李德宇教授外,湖南省人民医院尹新民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宏光教授以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季顾惟教授等结合自身经验,对腹腔镜下肝S58切除术、腹腔镜下解剖性肝脏S8切除以及腹腔镜右后叶切除等发表了真知灼见。
本次大会围绕肝癌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以及新热点开展了数十个专题演讲,不仅促进临床医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助力与会者精准、深入了解领域的新进展,也为肝癌临床诊疗与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与指引。期待来年继续相约中国肝癌精准治疗高峰论坛,共享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