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0 09:45:17来源:医脉通阅读:7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2000年至2019年期间接受CNS导向治疗的MCL患者(患者此前连续接受BTK抑制剂治疗,且在复发时证实有CNS受累)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1)伊布替尼组:接受口服标准剂量伊布替尼(560mg,每日一次)的患者。(2)BBB组:接受可穿过BBB的特定剂量化疗药物(甲氨蝶呤≥2g/m2,
本项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比较伊布替尼组和BBB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为比较伊布替尼组和BBB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所有患者和其他治疗队列中患者的OS和PFS、所有患者的总缓解率(ORR)及治疗安全性、从初诊到CNS复发的时间、CNS受累类型等预后因素、IT化疗对伊布替尼和BBB组患者的影响。
研究结果
临床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88例CNS复发MCL患者:伊布替尼组29例(33%),BBB组29例(33%),其他药物组30例(34%)。3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一线治疗方案如表1所示。所有患者初诊时的中位年龄为63岁(范围,39-84),76%为男性。
表1
表2总结了CNS复发时患者的特点。CNS复发时中位年龄为65岁(范围,39-87);CNS复发前中位治疗线数为1(范围,1-5)。在65例可评估的患者中有28例(43%)患者并发全身性复发,且该情况在BBB组中的发生率更高(53%)。所有患者中,从初诊到CNS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6个月(范围,1-122)。CNS复发时,伊布替尼组和BBB组患者在性别、形态学变异、B症状、LDH水平、既往暴露于HD-Ara-c治疗方案、既往自体
表2
疗效和安全性
共有77例患者可评估疗效,伊布替尼组患者的ORR为78%(完全缓解率[CRR],46%),BBB组ORR为46%(CRR,21%),其他药物组ORR为33%(CRR,13%)。伊布替尼组患者的ORR高于BBB组(P=0.031)。
3组患者均出现≥3级非血液学毒性反应:BBB组:感染(3级2例)、
生存分析
中位随访29.5个月(IQR,14.0-35.0),所有患者的中位OS为4.3个月(95%CI,3.4-7.7),中位PFS为3.0个月(95%CI,2.4-6.0)。
伊布替尼组患者的中位OS和PFS分别为16.8个月(95%CI,7.5-未达到[NR])和13.1个月(95%CI,4.0-NR),BBB组患者的中位OS和PFS分别为4.4个月(95%CI,3.1-9.9)和3.0个月(95%CI,1.6-6.6)。两组患者的OS(P=0.007)(图1A)和PFS(P=0.009)(图1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经典型形态学变异和晚发性(>24个月)CNS疾病进展(POD)与较长的OS和PFS相关。与母细胞型和多形型相比,经典型形态学变异与较长的中位OS(经典型vs母细胞型vs多形型:8.0个月[95%CI,5.9-NR] vs 4.2个月[95%CI,4.0-NR] vs 2.7个月[95%CI,2.2-NR],P=0.003)(图2A)和PFS(经典型vs母细胞型vs多形型:7.5个月[95%CI,3.4-NR] vs 4.0个月[95%CI,2.4-NR] vs 1.7个月[95%CI, 1.5-NR],P=0.008)(图2B)相关。
图2
CNS POD>24个月与较长的中位OS(16.8个月[95%CI,7.5-NR] vs 4.2个月[95%CI,3.2-7.7],P=0.013)(图3A)和PFS(13.1个月[95%CI,6.1-NA] vs 2.5个月[95%CI,1.6-6.6],P=0.012)(图3B)相关。
图3
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表3),伊布替尼治疗是OS(HR,6.8[95%CI,2.2-21.3],P<0.001)和PFS(HR,4.6[95%CI,1.7-12.5],P=0.002)的最强独立有利预后因素。其次为CNS POD>24个月(死亡HR,2.4[95%CI,1.1-5.3],P=0.026;死亡或进展HR,2.3[95%CI,1.1-4.6],P=0.023)。
表3
研究结论
本研究为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研究者描述了使用伊布替尼治疗CNS复发MCL患者的结果。尽管回顾性分析尚存有一定局限性,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可穿过BBB的化疗相比,伊布替尼治疗后CNS复发MCL患者生存率更高,应考虑将伊布替尼可作为该类患者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Chiara Rusconi, Chan Y. Cheah, Toby A. Eyre,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