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OS2022亮点抢先看 | 神经眼科学组亮点
2022-12-11 12:12:39来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阅读:19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时间:2022/12/15~12/17 地点:线上会议 进入会议
本次大会神经眼科板块共设立7个单元,继续教育4个单元。其中亮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传统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积极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其中基因治疗成为研究热点,有望成为治愈这类疾病的新手段。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在积极推进,进展很快,给这类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带来希望。为提高大家对这方面的认识,学组在12月15日13:40-15:40神经眼科第一单元中安排了一系列这方面的学术报告。其中包括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庞继景教授题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的专题演讲;剑桥大学医院眼科Patrick Yu Wai Man教授作题为“Gene therapy for LHON”的演讲,专门对基因治疗的原理、方法,以及目前的效果等作详细报告。我国的李斌教授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同一时间段也会给我们展示他的团队最近的研究成果。期待大家关注。
脱髓鞘性视神经炎(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 DON)是一类特指除外感染、外伤、压迫、营养不良等明确病因,发生于视神经的急性炎性脱髓鞘性病变。临床上依据是否可检出特异性血清抗体可以分为视神经脊髓炎及其谱系疾病相关性视神经炎、髓鞘少突胶质细胞表面糖蛋白抗体相关性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相关性视神经炎及特发性脱髓鞘视神经炎。不同的研究证实这几类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在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临床上脱髓鞘性视神经炎作为眼科重要的致盲性疾病,除神经眼科专科医生外,其他眼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程度比较低,处理该类疾病的能力相对薄弱。并且目前国内在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及治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急、慢性期本病的最佳治疗方案,不同治疗手段之间的有效性、耐受性及安全性尚不明确。因此,临床实践仍需要基于高质量证据、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指南指导。
在这一背景下,神经眼科学组组织专家论证,发表了“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的循证指南”。本次大会上,在12月16日10:00-12:00神经眼科第四单元,学组组长魏世辉教授对这一指南作详细解读。这一指南对脱髓鞘神经炎诊断和治疗中临床医师经常遇到的临床问题进行规范指导,内容紧跟目前脱髓鞘视神经炎的研究进展。本指南的及时发布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
神经眼科涉及的知识面广,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不仅表现在与神经内外科、风湿免疫科等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还会体现在与眼科其他学组疾病的密切联系。一些视网膜疾病、眼球运动、青光眼、眼眶病等都与神经眼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本次大会神经眼科单元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大家就各自领域与神经眼科的关系作精彩演讲,包括上海眼耳鼻喉医院的孙兴怀教授“眼底大视杯:生理性与青光眼性的识别”(12月16日08:00-10:00神经眼科第三单元)、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史伟云教授“神经营养性角膜炎”(12月16日08:00-10:00神经眼科第三单元)、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魏锐利教授“有神经眼科意义的眼眶病”(12月16日13:20-15:20神经眼科第五单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教授“甲状腺相关眼病的Th17细胞免疫作”(12月17日08:00-10:00神经眼科第七单元)、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颜华教授题为“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12月17日08:00-10:00神经眼科第七单元)。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眼科相关的检查进展较快,特别是OCTA等的应用。诊断神经眼科疾病所需检查多,常见的病人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如何正确的分析辅助检查结果?是眼科医生经常困惑的临床问题。目所以本次大会神经眼科单元对神经眼科常用的检查比如瞳孔检查、ERG、VEP、OCT、影像学等作了很多专题讲座。比如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题为“OCT、OCTA在神经眼科的应用”(12月16日13:20-15:20神经眼科第五单元)、北京协和医院钟勇教授“瞳孔变化的临床意义”(12月17日08:00-10:00神经眼科继续教育)、厦门大学附属(直属)翔安医院眼科李世迎教授关于“VEP和ERG在视神经视网膜病变鉴别诊断及随访中的作用”(12月16日13:20-15:20神经眼科第五单元)、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张文芳教授题为“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12月16日08:00-10:00神经眼科第三单元)等。对大家如何正确选择和解读相关检查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