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笃行,不负韶华——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2022巡讲(广东站)圆满成功
2022-12-11 15:33:42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2年12月2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承办的“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2022巡讲——广东站”以线上的形式成功举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梁洋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李玉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同时邀请到领域内知名专家担任大会讲者与点评嘉宾,共同探讨了我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现状及进展。本文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梁洋教授和李玉华教授依次进行开幕致辞。他们表示,很荣幸邀请到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小沛教授,以及多名广东省内的血液大咖参与本次会议,相信本次会议的内容定会丰富精彩,也希望在座各位均能有所收获!

梁洋教授致开幕辞

李玉华教授致开幕辞
学术专场
开幕式后,学术环节紧锣密鼓地展开。上半场学术会议部分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聂大年教授主持。

聂大年教授担任上半场学术会议主持
王小沛教授以《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与展望》为题进行了汇报。王小沛教授首先介绍了ASCT的应用方向,随后从国内外差距、国内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各血液中心的专家参与ASCT意向迅速提高,以及药物的选择日益丰富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我国ASCT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有关ASCT发展的以下几点思考:①如何做到思想观念的统一和专业化,如何把控ASCT的每一个环节;②如何在日后开展进行二次移植和预处理方案选择的新尝试;③探索PD-1、CAR-T等新疗法如何与ASCT进行强强联合;④科室内部和科室之间如何相互配合。此外,王小沛教授表达了其展望,开发资源、群策群力、持全局观念,通过全国巡讲推进ASCT发展;脚踏实地,优化革新,为患者做出符合国情的选择;逐步完善细化、充分利用归纳我国的ASCT大数据,以满足分析需求并总结出自己的规律;将我国的数据纳入欧、美、亚系统,拿出本土数据及成果,以增加我国的发声机会;在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以及骨与软骨组织肿瘤领域开疆拓土,提高治疗的整体疗效,为患者带来持久的获益。

王小沛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讨论嘉宾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李文瑜教授和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李勇华教授就“哪种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可在一线巩固治疗时使用ASCT”、“可进行ASCT的简易层流床应达到何种标准,以及病房应如何布置”等方面与王小沛教授展开深入探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春燕教授以《淋巴瘤移植》为题,并以文献解读的形式,对ASCT用于DLBCL、套细胞淋巴瘤(MCL)、滤泡性淋巴瘤(FL)等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了分享。首次复发DLBCL患者ASCT后生存情况尚佳,此外,与CAR-T治疗相比,ASCT治疗达到部分缓解(PR)的复发难治性(R/R)DLBCL患者在2年总生存(OS)率方面更佳(P=0.004);与剂量密集化疗组相比,移植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更优(P=0.012)。与非移植组相比,ASCT可显著改善首次复发FL患者的5年PFS率(P<0.001)和5年OS率(P=0.031)。欧洲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ASCT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初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疗效相似。与非移植组相比,ASCT一线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的PTCL患者可获得更高的中位PFS(57.6个月 vs. 47.5个月)。与全脑放疗(WBRT)相比,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进行ASCT一线巩固治疗的疗效更优;继发中枢受累DLBCL也可获益于ASCT,且越早行ASCT预后越好。伯基特淋巴瘤不适于常规的ASCT。

王春燕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邹外一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白冰教授参与了讨论,就“哪种类型的淋巴瘤患者可从二次ASCT中获益”、“淋巴瘤患者两次ASCT的预处理方案选择上是否存在差异”和“双打击淋巴瘤患者什么情况下可行ASCT”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探讨。
下半场学术会议部分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顺清教授主持。

王顺清教授担任下半场学术会议主持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吴少杰教授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为题进行了精彩分享。新药时代下,虽然众多靶向药及CAR-T治疗淋巴瘤已获得令人振奋的效果,但ASCT仍是淋巴瘤不可替代的治疗或治愈手段。对于中高危/高危或诱导治疗后第一次达到CR(CR1)的DLBCL患者,ASCT是一线巩固手段;对于初次复发/进展的患者,ASCT是标准治疗方案,可带来显著临床获益;研究显示,与CAR-T治疗相比,ASCT用作晚期复发(>24个月复发)DLBCL患者的标准治疗,生存获益更优。PCNSL患者长期生存率较低,复发后患者预后更差,ASCT单独或联合双靶点CAR-T的鸡尾酒疗法进行巩固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对于R/R FL患者,ASCT是标准的挽救性巩固治疗手段,当患者存在ASCT禁忌症时,allo-HSCT也可作为合理的治疗选择。对于除外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PTCL患者,ASCT可作为一线巩固治疗手段;对于R/R PTCL患者,ASCT也可作为有效治疗手段。

吴少杰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讨论嘉宾深圳大学总医院王立新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旻教授就“什么因素会影响ASCT在DLBCL中的应用 ”等方面与吴少杰教授展开深入探讨。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黎宇苗教授以《PEG-rhG-CSF在淋巴细胞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临床应用》为题,从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近况、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造血干细胞的动员,PEG-rhG-CSF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报告。黎宇苗教授首先指出,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逐年增长,在2021年移植供者类型分布上,自体供者占29.56%。随后,黎宇苗教授提到,国外指南推荐长效G-CSF应用于移植动员及移植后支持。通过对PEG-rhG-CSF的作用与特性的讲解,以及对国内外多篇文献进行解读,总结道,与filgrastim相比,单剂量PEG-rhG-CSF在促进造血和免疫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和减少移植后并发症方面疗效相当。使用PEG-rhG-CSF进行治疗的患者总住院费用低于filgrastim组,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在使用方面,PEG-rhG-CSF较filgrastim更方便、简单、高效和安全。

黎宇苗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东莞市人民医院李章坤教授和高州市人民医院刘小莲教授参与了讨论,就“使用PEG-rhG-CSF+普乐沙福进行动员在什么时候开始采集”、“对于白细胞数较低的患者,若使用PEG-rhG-CSF后疗效仍不理想的话,是否会联合短效G-CSF使用”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探讨。
会议总结
会议末,大会主席梁洋教授和李玉华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他们表示:感谢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2022巡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提升了血液科医生对ASCT的认知。感谢四位讲者带来的精彩演讲,以及八位讨论嘉宾热情的讨论!我国ASCT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后也可能需要ASCT的参与,预期未来会有更多进行ASCT的患者,ASCT甚至会拓展应用于其他遗传性等疾病,因此,血液科医生仍需继续努力掌握好ASCT这一技术。我们很珍惜本次巡讲机会,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让大家相聚一堂,共同分享ASCT方面的想法和思路!

梁洋教授作会议总结

李玉华教授作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