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1 19:06:49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近年来,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为辅助临床专家更深入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四叶草论坛》系列会议应运而生,通过线上专题研讨的形式,搭建专家对话的平台,探索疾病机制的同时促进各中心的经验分享与交流,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生存预后。
《四叶草论坛》第一季首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专题会议已于2022年12月5日顺利举办,由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作为会议发起人,并邀请多位嘉宾进行专题报告与讨论,聚焦CLL的诊断进展,协同合作诊断疑难病例,以期为广大临床医生的疾病诊治提供帮助。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张薇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在这暖冬的晚上我们迎来了第一期四叶草论坛会议的召开,四叶草一方面代表不同的疾病类型,另一方面也代表每期论坛的四位常驻嘉宾,与特邀嘉宾共话不同疾病的诊治。CLL的诊断看似难度不大,但鉴别诊断时需要临床医生充分了解所有惰性和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表现,目前仍具有不少难点。本次会议从CLL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出发,针对临床上CLL诊断的难点进行深入探讨。
张薇教授开场致辞
CL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在专题报告环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丁凯教授分别从CLL疾病概述、诊断及分期、与其他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鉴别诊断三个方面,细致地分享了CL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丁凯教授作专题报告
CLL是较为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CLL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以及国内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CLL的发病率逐年升高。CLL的发生是一个多突变的过程,突变不仅源于成熟和晚期的淋巴细胞,早期的造血干细胞也可发生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突变,形成CLL造血干细胞,再经过多次突变逐步发展为CLL。不同个体的CLL自然史不同,病情不活跃的患者生存期可超过10年,疾病诊断的时机、疾病本身的生物学特征、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以及对当前治疗的反应四个主要因素决定了CLL患者的临床过程。目前以化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无法治愈CLL,靶向治疗的发展可能会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丁凯教授介绍CLL的诊断标准
随后丁凯教授介绍了CLL的免疫表型积分系统、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等,并强调由于疾病进展存在异质性,Rai和Binet分期系统并不能预测疾病进展的速度。由于CLL缺乏特异性标志物,易与其他B-CLPD混淆,鉴别诊断可通过临床表现、骨髓活检、细胞遗传学检查、相关特异性的生物学标记等方法,其中免疫表型是鉴别B-CLPD的重要依据。
在丁凯教授的精彩报告后,全体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薛华教授针对CD5-的患者如何鉴别诊断提出,这部分患者需要与滤泡性淋巴瘤(FL)以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进行鉴别,通过细胞遗传学检查,结合相关的染色体易位情况综合判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婷玉教授表示,RMH免疫标志评分为4-5分可诊断为CLL,但对于评分为3分的患者,如果伴有淋巴结肿大建议进行淋巴结活检以辅助诊断,如果没有可取的淋巴结,可参考法国FILO2020诊断标准:RMH CD5和CD23双阳的3分,首先除外MCL,如果CD20低表达或CD43+或CD200强+,支持CLL诊断。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鑫教授基于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本中心遇到的CLL患者多伴有淋巴结肿大,一般先进行淋巴结活检,部分患者淋巴结活检结果显示疑似CLL,但进一步的骨髓检查发现不具有典型的CLL表现,这种患者的诊断的确比较困难,希望今后也能与各位老师一起探讨本中心的疑难病例。张薇教授强调,对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完善淋巴结活检非常重要,有些患者的免疫表型积分达到4-5分,也具有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但淋巴结活检结果却显示为典型的边缘区淋巴瘤(MZL),所以诊断时需非常仔细。
全体嘉宾讨论环节
从疑难病例出发,深挖CLL诊断的难点
随后,北京协和医院王孜教授首先分享了本中心两例疑似CLL患者的鉴别诊断情况,深入分析了诊断时的难点。
王孜教授作学术报告
病例1为41岁男性患者,因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显著下降1年,以及夜间盗汗就诊,完善血常规、查体、腹盆增强CT等一系列检查后怀疑为血液肿瘤(如淋巴瘤)或IgG4相关疾病。进一步完善PET-CT、骨髓相关检查,考虑符合CLL诊断,但仍存在以下疑点:患者偏年轻、淋巴结肿大和肝脾大非常突出(且出现器官压迫)、B症状重、存在自发溶瘤倾向、β2微球蛋白升高突出。腹股沟淋巴结病理活检结合免疫组化示符合FL(1-2级),经血液科与病理科组织临床病理讨论,最终诊断为FL。
病例1骨髓相关检查结果
病例1最终诊断结果
病例2为33岁男性患者,咳嗽、消瘦半年余、淋巴结肿大4月,可触及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肿大包块,完善血常规、骨髓相关检查等,发现B淋巴细胞主要表达CD19、CD20、CD22、CD200、CD23、HLA-DR、Kappa、弱表达CD25、FMC7、CD5,不完全符合CLL的典型表现,随后复查骨髓活检以及完善腹股沟淋巴结活检。腹股沟淋巴结病理示淋巴结高度增生,符合FL(低级别);骨髓活检病理示造血组织中见灶性及成片小B淋巴细胞聚集,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为骨髓受累的FL。
病例2骨髓相关检查结果
病例2病理检查结果
王孜教授在报告最后总结了四例易误诊为CLL的FL患者的情况,并提出对于难以鉴别的患者可完善细胞核LEF1表达的检查(CLL为阳性,其他B-CLPD多为阴性)以及CD43、CD81染色,CD43染色在CLL中的阳性率几乎为100%,CD81染色在CLL中几乎均为阴性,而FL的阳性概率较大,完善这些检查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
在随后的全体讨论环节中,薛华教授针对两例FL患者的情况表示,CD5+常见于CLL、套细胞淋巴瘤(MCL)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在FL中较为少见,CD5+FL的临床特点为IPI评分很高,与DLBCL相近,且易向CD5+DLBCL转化。当骨髓免疫分型与淋巴结病理活检的结果不一致时,应结合具体的抗原表达情况进行判断。王婷玉教授提出,当遇到难以明确诊断的淋巴瘤类型,需完善骨髓相关检查、淋巴结活检等一系列检查,可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有时可能会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对于第一例伴有腹膜后巨大占位的患者,李鑫教授认为,临床上肿瘤负荷如此高的CLL患者非常少见,一般优先考虑是否为FL,并第一时间进行骨髓穿刺和淋巴结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全体嘉宾讨论环节
总结
会议进入尾声,张薇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不典型的CLL病例,对于B-CLPD的鉴别诊断需要非常仔细。骨髓活检以及淋巴结活检是很有益的,尽管CLL诊断并不要求完善这些检查,但是这些检查能减少一些误诊和漏诊的情况。今天的会议相信大家都有不少收获,期待第二期《四叶草论坛》专题会议再见。
扫描二维码,观看会议精彩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