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17:23:42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2022年11月28日-12月4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的“2022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年会”在上海举行。此次大会以“万象立新 · 合和共进”为主题,分享了肿瘤最新治疗进展、临床规范、原创性研究和多学科诊治等,助力我国肿瘤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余一祎教授,解读转移性
mCRC治疗中的“排兵布阵”
余一祎教授介绍,虽然mCRC的靶向治疗可选药物少于
从“排兵布阵”这一角度出发,虽然mCRC的可用药物不多,但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合理的组合实现更高的获益。以抗血管生成治疗为例,临床对此类药物的使用并非仅局限于某一线,而是从一线至二线及后线实现了多线重复使用,这一策略贯穿了mCRC治疗的始终,也成为了mCRC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临床工作中应精准把握治疗手段的最佳应用时机,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通过合理的用药策略制定,为mCRC患者提供更好的生存。
此外,新药物及新技术的进展也是mCRC患者实现更佳生存的重要依托,余一祎教授期待这一领域萌发更多的新疗法与新策略,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抗癌武器。
药尽其用——抗EGFR治疗再挑战
抗EGFR治疗在mCRC患者特别是RAS/RAF全野生型患者的治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抗EGFR治疗可以为此类患者提供更高的肿瘤缓解率,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因此已成为此类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段。但与其他药物治疗类似,抗EGFR治疗也不免面临患者耐药的情况。抗EGFR治疗的耐药机制较为复杂,多项研究的探索结果提示,RAS通路突变、MET扩增等旁路激活以及其他突变的产生均会导致患者耐药。另有研究发现,对于经抗EGFR治疗进展的患者,二线治疗若不使用抗EGFR药物,患者的获得性耐药突变会逐渐衰减甚至消失,而RAS/RAF野生序列会重新增殖,从而恢复对抗EGFR药物的敏感性。
在这一前提下,抗EGFR治疗再挑战的理念应运而生。余一祎教授指出,从CRICKET等研究的结果来看,RAS/RAF全野生型患者三线治疗应用抗EGFR治疗再挑战的疗效较目前传统的“两靶一化”策略(
免疫时代中的抗EGFR治疗再挑战
目前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余一祎教授表示,在作用机制方面,抗EGFR治疗与免疫治疗相辅相成,抗EGFR治疗可以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促进免疫细胞活化,与免疫治疗发挥协同抗肿瘤效应,实现“1+1>2”的愿景。
因此迎着免疫治疗的时代浪潮,CAVE等研究对抗EGFR治疗再挑战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而余一祎教授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也进行了TEC系列研究,对抗EGFR治疗+免疫治疗+化疗在RAS/RAF全野生型mCRC患者后线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估,旨在通过中国研究,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好的数据结果,助力患者的更优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