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3 23:15:47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冬宜密雪,有碎玉声,然而凛冬虽至,四方齐聚,惠风和畅。2022年12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
值此期间,“亚盛卫星会”于2022年12月10日13:10-13:30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江倩教授以“全球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治疗征途: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带来精彩报告,探讨全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CML突变耐药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主席致辞
会议伊始,黄晓军教授致开幕辞,他表示,获得性耐药仍然是CML治疗的挑战,亚盛医药以T315I突变为契入点,开发了奥雷
黄晓军教授致开幕辞
(图源“2022中国血液病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年会亚盛卫星会”)
全球CML治疗征途:现在与未来
江倩教授从CML的治疗进展、耐药患者的治疗选择、非BCR-ABL依赖突变的治疗展开了详细阐述。
CML的治疗进展:耐药患者建议早期转换
现阶段,BCR-ABL抑制剂已成为CML的主要疗法,而克服耐药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
TKI耐药后的BCR-ABL突变中,T315I突变是常见突变。相比伊马替尼,二代TKI的T315I突变频率更高,对可能耐药的患者建议早期转换。早期分子学反应(EMR)至关重要,在关键时间节点(3、6和12个月)监测BCR-ABL转录本水平,有助于发现TKI耐药情况,并通过激酶突变分析耐药的类型,早期转换TKI,预防疾病的进展。
江倩教授作精彩报告
(图源“2022中国血液病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年会亚盛卫星会”)
奥雷巴替尼:改善伴T315I耐药突变患者生存
奥雷巴替尼可有效抑制野生型或突变型BCR-ABL激酶,既往研究表明,在奥雷巴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中,79.3%的患者达到了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55.6%的患者实现主要分子学缓解(MMR),在CML加速期(CML-AP)患者中,有78.4%的患者获得主要血液学缓解(MaHR),44.7%的患者实现MMR。此外,对奥雷巴替尼相关研究所治疗的患者进行的分析表明,奥雷巴替尼对是否伴有T315I突变的CML患者均有效,BCR-ABL1突变状态是治疗前的独立预后因素,相较于T315l伴随其他突变、其他类型突变和无突变者,有T315l单突变的患者治疗缓解率更高。且奥雷巴替尼的非血液学不良事件主要为1-2级,血液学不良事件主要为血小板减少,动脉闭塞及静脉血栓栓塞事件仅为5%,心血管安全性良好,安全可耐受。
非依赖性BCR-ABL耐药突变:TKI联合治疗正在探索中
在稳态情况下,BCR-ABL1激酶可提供细胞生长和生存信号,而非依赖BCR-ABL1途径的作用微弱。TKI使用后,非依赖BCR-ABL1途径反馈性增强,产生促进生长和存活信号,导致非BCR-ABL耐药。为了提高停药成功率,克服非依赖BCR-ABL耐药突变等问题,临床上正在探索TKI以外的靶标和联合治疗策略,如TKI联合去甲基化药物(HMA)、CAR-T等。
江倩教授作精彩报告
(图源“2022中国血液病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年会亚盛卫星会”)
总结
会议最后,黄晓军教授总结道,奥雷巴替尼作为全新一代TKI,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目前,奥雷巴替尼已上市一周年,患者从中获益颇多。中国原创产品有望为全球CML治疗领域带去中国方案,惠及更多患者。
黄晓军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杰青”、“长江学者”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负责人
Asia Pacific Hematology Consortium(亚太血液联盟)委员会主任
国际白血病比较研究组织(IACRLR)全球委员会委员
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Brit J Hematol,J Hematol & Oncol,Ann Hematol,Chin Med J等核心期刊副主编,第九届中华血液学杂志总主编
江倩 教授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血液科副主任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执行院长
擅长血液系统各类疾病的诊治,专业方向为急、慢性白血病、髓系增殖性肿瘤、
国际CML基金会(iCMLf)国家代表委员会成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分会主任委员
《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