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9 11:37:13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2022年12月03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CSCO指南巡讲——江苏站暨CSCO淋巴瘤巡讲——南京站”以线上的形式成功举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建勇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卫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磊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同时邀请到领域内知名专家担任大会讲者与点评嘉宾,共同探讨了血液肿瘤相关指南的解读和淋巴瘤治疗的最新进展。本文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徐卫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对所有与会人员致以热烈欢迎。大会主席马军教授、朱军教授、李建勇教授和吴德沛教授依次进行开幕致辞。他们表示,非常感谢江苏省同行在血液肿瘤领域作出的贡献,相信在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定会在南京相聚。非常荣幸能够参与本次巡讲,本场会议汇聚了全国众多顶级专家,相信在座各位均能有所收获,为我国血液肿瘤患者活得更长,达到更高临床治愈而努力奋斗,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徐卫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马军教授、朱军教授、李建勇教授和吴德沛教授致开幕辞
学术专场
开幕式后,学术环节随之而来。第一环节学术部分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欧阳建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主持。
欧阳建教授、邹德慧教授担任第一环节主持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对肿瘤相关性贫血(CRA)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CRA不仅会缩短患者的生存期,还可能加剧肿瘤乏氧,影响治疗效果。我国贫血分级标准正常值下限及上限均低于国际通行标准,可能导致本应属于国际通行标准中的贫血患者得不到治疗或充分治疗。CRA分为非化疗相关CRA和化疗相关CRA,在非化疗相关CRA中,肿瘤相关性炎症是重要的病因,其在临床检查往往特异性较差,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特别关注。CRA评估的启动时机推荐为血红蛋白≤110g/L,或低于基线≥20g/L。CRA的治疗应根据化疗相关CRA和非化疗相关CRA进行分层治疗,如输血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
赵东陆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杨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吴剑秋教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翟丽佳教授围绕“长期输血导致患者铁过载患者应如何处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第二环节学术部分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陈宝安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东部战区总医院翟勇平教授主持。
陈宝安教授、翟勇平教授担任第二环节主持
上海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以《CAR-T治疗MM要点及伴随检测的应用和探索》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梁爱斌教授首先对CAR-T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前评估、单采前洗脱期评估、桥接治疗时间和方案选择、淋巴细胞清除化疗前评估及检查、淋巴细胞清除化疗方案选择、输注前评估、回输及回输后检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分级及处理,以及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分级及处理的要点进行了详述。随后,梁爱斌教授介绍道,CAR-T治疗伴随检测包括CAR-T细胞表型、CAR-T细胞药代分析、细胞因子谱、CAR免疫原性和肿瘤组织CART分布,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亟待发展。
梁爱斌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江苏省中医院季建敏教授、南京市中医院朱翔教授和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李锋教授对梁爱斌教授的汇报进行了点评,他们表示,此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临床上进行CAR-T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第三环节学术部分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师锦宁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丁家华教授主持。
师锦宁教授、丁家华教授担任第三环节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黄亮教授以CSCO CAR-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指南解读为主题进行了汇报。通过标准化疗仅有18%~45%复发和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成人患者能达到完全缓解(CR),同时,R/R B-ALL也是导致儿童死亡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但经过CAR-T细胞治疗,患者CR率可达90%左右,疗效和安全性良好,但疾病复发仍是CAR-T治疗R/R B-ALL的瓶颈。CAR19和CAR22 T细胞序贯输注的“鸡尾酒疗法“治疗疗效显著,可降低CD19阴性复发率,是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最后,黄亮教授对CAR-T治疗B-ALL的适应症、治疗前评估、治疗中注意事项、治疗后检测和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等进行了全面的讲解。
黄亮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讨论嘉宾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建宁教授、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廖辉教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邢海燕教授围绕“二线治疗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应选择CAR-T 还是新型药物治疗“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第四环节学术部分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葛峥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李东教授主持。
葛峥教授、李东教授担任第四环节主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对CAR-T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应志涛教授表示,该指南主要阐述了CAR-T细胞治疗B-NHL的适应症、治疗前评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桥接治疗、淋巴细胞清除化疗、细胞回输、回输后监测毒副反应处理,以及长期随访等9个方面的内容。此外,本指南更适用于具有大样本量及较长时间随访数据的CAR-T细胞产品,对于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CAR-T细胞,建议参考相应的临床研究手册。应志涛教授还从疗效、安全性以及研究结果为阴性的原因等方面对国内外CAR-T细胞治疗B-NHL的部分研究进行了解读。
应志涛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江苏省中医院沈群教授和沭阳人民医院章海燕教授就”与哪些药物进行联合,可提升CAR-T治疗疗效“等话题与应志涛教授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第五环节学术部分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方拥军教授主持,讨论环节由南通市肿瘤医院徐小红教授主持。
方拥军教授、徐小红教授担任第五环节主持
江苏省中医院孙雪梅教授对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诊疗指南(2022年版)进行了详细解读,并指出,不同化疗方案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诱因、发生率等均会有差异,本次指南更新了CTIT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化疗联合放疗患者及使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指南推荐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IL-11等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进行治疗,其中rh-TPO和IL-11被列为I级推荐,且为1A类证据;其他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作为II类推荐。指南推荐采取二级预防来预防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或保证下一次化疗时仍有足量血小板,目前IL-11是唯一具有二级预防适应症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孙雪梅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南京市第一医院徐燕丽教授、南京六合人民医院汤虎成教授和南京溧水区人民医院张琼教授参与了讨论TPO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是否可以使用IL-11联合TPO方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六环节学术部分由南京市第一医院张学忠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施小凤教授主持。
张学忠教授、施小凤教授担任第六环节主持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陈兵教授从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概述、病理生理特征、发热(FN)的风险评估、分层管理、患者教育、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管理,以及药物经济学等多个方面对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年)进行了精彩解读。陈兵教授指出,在首次化疗前应进行FN发生风险评估,预防FN发生尤为重要。对于需要进行预防治疗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为其选择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新版指南首次明确了长效G-CSF化疗结束后24h使用,长效G-CSF两次间隔时间由14天(2017年版指南)缩短至12天。
陈兵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胡彩华教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卢绪章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丁重阳教授参与了讨论,就 “淋巴瘤患者中使用G-CSF后对PET-CT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七环节学术部分由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许家仁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张彦明教授主持。
许家仁教授、张彦明教授担任第七环节主持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濮益琴教授对中国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模式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濮益琴教授表示,该专家共识内容主要包括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的定义及内容、关爱顾问准入、标准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关爱顾问职责、培训、教育以及质量评估。全程管理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在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全程管理模式构建缺乏系统化,关爱顾问培养缺乏规范化。因此,此专家共识建立后仍需大力推动全程管理的实践,不断改善并推动专科发展,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模式。
濮益琴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南京江北人民医院苏杰教授、南京市第二医院龙启强教授和南京市同仁医院汤巧云教授进行了点评,他们表示,从本场讲座中获益颇多,我国在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方面与国外仍然存在差距,仍然需要继续努力为患者带来获益。
第八环节学术部分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开林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文教授主持。
徐开林教授、唐晓文教授担任第八环节主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以CAR-T细胞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实践为话题进行了演讲。黄河教授表示,肠道菌群与疗效的差异研究显示,获得CR的患者肠道微生态富含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Prevotella (普氏菌属)和Sutterella(萨特氏菌属)。肠道菌群与CRS分级的差异研究显示,发生3级CRS的患者肠道微生态富含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Leuconostoc(明串珠菌)和Prevotella (普氏菌属)。因此,补充相应菌群或可有助于减少CRS毒副反应,提高CAR-T细胞治疗疗效。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在T细胞水平进行基因敲除或表达增强可以进一步改善CAR-T细胞功能,减少毒副反应。
黄河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徐州市中心医院李晓林教授、靖江市人民医院孙淼教授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黄红铭教授参与了讨论,就“CAR-T后维持治疗”等问题与黄河教授进行了探讨。
第九环节学术部分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振宇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顾伟英教授主持。
李振宇教授、顾伟英教授担任第九环节主持
徐卫教授以《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为题进行了精彩分享。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独特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亚型,组织病理学上,AITL以克隆性T细胞浸润和显著的新生血管为特征,起源于TFH细胞。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患者年龄、ECOG评分、CRP和β2-MG的AITL新的评分系统能有效预测AITL患者的预后。基于基因表达分析可对AITL进行分子诊断和预后分层;一些分子特征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为指导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一线CHOP方案治疗AITL疗效欠佳,有条件的患者应考虑一线ASCT, 大多新药联合方案未取得突破,联合HDACi在TFH表型中获益,R/R AITL目前新药单药疗效有限,需进一步探索联合。
*CHOP: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
徐卫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弘慈血液病医院马骁教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王智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悦教授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在AITL中的应用 “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十环节学术部分由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于亮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费小明教授主持。
于亮教授、费小明教授担任第十环节主持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清清教授以《NK/T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为题进行了精彩分享。早期NK/T细胞淋巴瘤(NKTCL)患者使用P-Gemox和AspaMetDex诱导化疗序贯放疗均有较好的疗效,且两者疗效相当,用于晚期患者则疗效有限,但P-GEMOX联合沙利度胺毒性更低。PD-1单抗联合P-GEMOX有望改善NKTCL预后;DDGP方案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选择。多种新型药物如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PD-L1单抗、西达本胺等在R/R NKTCL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是未来NKTCL的发展方向。
*P-GEMOX: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DDGP:地塞米松+顺铂+吉西他滨+培门冬酶;
蔡清清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江苏省中医院朱学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徐敏教授和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庄万传教授就”各种新药在NKTCL患者中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十一环节学术部分由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刘红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赵利东教授主持。
刘红教授、赵利东教授担任第十一环节主持
北京协和医院李剑教授以《iMCD的治疗进展及探索》为题,从特发性多中心Castleman病(iMCD)的疾病本质开启进行本次讲座。李剑教授介绍道iMCD仍有迫切的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轻型iMCD的3年OS率为93.8%,重型iMCD为75.6%。目前,iMCD缺乏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缺乏根治性的治疗方法,治疗具有高度异质性,相当一部分患者未接受治疗。一线治疗推荐使用基于靶向IL-6的靶向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其中靶向IL-6药物包括司妥昔单抗或托珠单抗,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大剂量或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或CHOP样联合化疗被推荐作为二线治疗。
李剑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泰州市人民医院吴正东教授、泰州市人民医院朱剑锋教授和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朱伟教授就“利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在重型iMCD治疗中的疗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十二环节学术部分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炳宗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王春玲教授主持。
李炳宗教授、王春玲教授担任第十二环节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丁凯阳教授以《双表达DLBCL治疗的探索与应用》为题进行了讲解。双表达淋巴瘤(DEL)约占DLBCL病例20%-30%,R-CHOP治疗时代下患者预后仍然不佳,5年生存仅30%。目前MYC/BCL2双表达患者缺乏推荐治疗方案,是否使用高强度诱导治疗仍存在争议。新药的蓬勃发展或带来治疗新选择。不同作用机制药物BTKi、HDACi或可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新型单抗、双抗和CAR-T细胞治疗正在不断地进行临床探索。
丁凯阳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徐浩教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程月新教授和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沙信山教授就”BCL2的表达和BCL2i疗效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十三环节学术部分由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钱军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周民教授主持。
钱军教授、周民教授担任第十三环节主持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海燕教授以《EBV+DLBCL诊疗进展及思考》为题进行汇报。EBV+DLBCL(NOS)是一种罕见但具有侵袭性的淋巴瘤亚型,免疫化疗疗效不佳。IPI评分不足以区分不良预后,Oyama评分和GELL评分或能更好评估预后。一线治疗R-CHOP+PD 1单抗似乎更有前景,也期待Polatuzumab vedotin(Pola)或者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R-CHOP有更多的数据展示。表观药物联合抗病毒药物,特异性CAR-T或移植在R/R患者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迫切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积累更多证据,以改善这种罕见疾病的结局。
*R-CHOP:利妥昔单抗+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
杨海燕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华海应教授、苏北人民医院何斌教授和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孙乃同教授就”如何在多种新药中为EBV+DLBCL患者进行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十四环节学术部分由无锡市人民医院周新教授主持,讨论部分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主持。
陈苏宁教授、周新教授担任第十四环节主持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磊教授以《套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进展》为题进行了汇报。范磊教授表示,MIPI和Ki-67仍然是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套细胞淋巴瘤(MCL)预后模型,新型预后模式的临床价值尚处于探索阶段。MCL需要采取分层个体化治疗,建议对于年轻MCL患者建议采用高强度化疗±ASCT±利妥昔单抗维持的一线治疗方案;对于老年MCL患者可采用低强度治疗序贯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的策略。以BTKi、维奈克拉、来那度胺为代表的新药在R/R MCL中疗效突出,并将逐渐向一线治疗移动。
范磊教授作报告
讨论部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孙梅教授、徐州市中心医院付杰教授和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李晓莉教授参与了讨论,就“CAR-T和allo-HSCT在MCL治疗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会议总结
会议末,范磊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他表示:本次巡讲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感谢各位专家带来精彩的演讲。上午场的CSCO指南巡讲(江苏站)对临床上支持性治疗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的治疗,以及CAR-T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下午场的CSCO淋巴瘤巡讲(南京站)聚焦于淋巴瘤,就其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各位主持、讲者和讨论嘉宾均热情地参与其中。希望今后依然能开展此类巡讲,召集全国的专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范磊教授作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