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移”往无前,启航新征程——2022年北京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精彩再续

2022-12-20 14:49:05来源:医脉通阅读:18次

会议官网2022年北京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 时间:2022/12/16~12/18 地点:线上会议 进入会议

 

扬帆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2022年北京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已于2022年12月16-18日盛大召开。其中12月17日主会场内容亮点纷呈,不容错过,众多血液肿瘤大咖齐聚线上,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解读血液病最新前沿动态,共议移植及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的热点问题。医脉通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我国HSCT正处于发展快车道,已在不同类型血液疾病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相信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优化和突破,将有更多患者能从中获益。

 

1.png

张晓辉教授开场致辞

 

第一环节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主持下进行。

 

2.png

吴德沛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国强院士分享了对医学变革和医者精神的真知灼见。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21世纪医学诊疗模式将发生重要战略转移,保障人类健康必须依靠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引领。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医学的基础研究既是研发创新药物和疫苗等治疗手段的基础和方向,也是疾病诊断和预防发展的基石。学风和作风是学术的生命,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生命,没有良好的学风就难以作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新时代呼唤科学家精神,呼吁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心存敬畏、切实改进学风和作风。

 

3.png

陈国强院士作报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总结道,报告强调了创新对医学发展的意义,科技创新离不开文化引领,医学工作者需培养自身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为了医学崇高理想不懈奋斗。

 

4.png

黄晓军教授进行总结

 

第二环节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主持下进行。

 

5.png

马军教授主持

 

吴德沛教授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诊疗近年发展着手,详细分析了罕见病管理现状。我国罕见病诊疗面临诊断难、治疗难、疾病负担重等多重挑战,国家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罕见病诊疗规范化,促进罕见病用药可及性提高。近年来,国内外对PNH的探索不断深入,各国不断完善/更新指南/共识,规范PNH诊疗,目前已经形成了PNH诊疗新格局。国内也在不断探索罕见病诊疗管理生态网,全方位建设PNH规范化管理模式。罕见病管理模式的发展和改进需要国家政策法规、协会基金会、患者组织、诊疗机构、医护人员和罕见病患者等多方共同努力。

 

6.png

吴德沛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开彦教授总结道,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血液罕见病全程化管理已获得初步进展,未来需动员各方力量谋求血液罕见病持续发展,使更多患者获益。

 

7.png

刘开彦教授进行总结

 

第三环节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主持下进行。

 

8.png

宋永平教授主持

 

黄晓军教授分享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未来十年发展前景。Allo-HSCT已广泛用于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和非恶性血液疾病,未来也将持续发展。Allo-HSCT是白血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免靶时代,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不会取代allo-HSCT地位,还可能加深患者缓解、增加移植机会,并与allo-HSCT“强强联合”,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程度可能不再在选择最佳供者中起关键作用,当亲缘半相合移植得以普及,供者问题解决后,移植数量将快速增长。

 

9.png

黄晓军教授作报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总结道,报告展望了allo-HSCT未来发展前景,通过临床实践解决供者问题,可能改变整个移植模式,将为国际移植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0.png

纪春岩教授进行总结

 

第四环节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主持下进行。

 

11.png

王建祥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分享了CAR-T治疗中出凝血异常的相关内容。胡豫教授指出,CAR-T在血液肿瘤治疗中极具前景,但早期识别并防治相关不良反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本院进行CAR-T治疗的病例出发,详细介绍了CAR-T治疗中出凝血异常的致病机制、临床管理、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内容。强调做好早期监测、采用DIC干预策略、分层分期治疗、控制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风暴是CAR-T治疗并发出凝血异常防治的重点。

 

12.png

胡豫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总结道,未来CAR-T治疗在临床上会得到更多应用,CAR-T治疗并发的出凝血异常不容忽视,而目前临床关于出凝血异常的认识仍相对缺乏,本报告关于出凝血异常的机制、监测管理、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讲解,相信会推动临床出凝血异常的规范诊治。

 

13.png

沈志祥教授进行总结

 

第五环节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主持下进行。

 

14.png

黄河教授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程涛教授从团队的研究成果出发详细解析了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规律。研究利用高通量单细胞RNA测序方法建立的稳态造血下造血细胞转录表达谱,为应激造血情况下造血细胞改变提供了“正常参照”,并发现HSCT后早期主要迅速向下游分化为不同潜能的MPP亚群,同时伴有向巨核/红系以及髓系分化的非经典分化路径。同时利用单细胞移植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等系列单细胞技术揭示移植后3周HSC数量开始显著增加同时伴随大量细胞分化,单细胞移植后4个月HSC池达到稳态水平并持续到移植后12个月。根据连续移植后重建水平及谱系分化多样性可将HSC克隆分为不同亚类,能够连续维持高效能输出的HSC克隆具有特异的转录组调控网络。期待研究成果和临床工作相结合,为HSCT工作做出更多贡献。

 

15.png

程涛教授作报告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永榕教授总结道,报告详细阐述了HSCT后造血重建的规律,给临床研究带来了很多启发,期待未来基础研究专家与临床专家进一步合作,将我国HSCT技术进一步推广,使更多患者获益。

 

16.png

赖永榕教授进行总结

 

第六环节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主持下进行。

 

17.png

周道斌教授主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开林教授分享了CAR-T细胞治疗的耐药与复发——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思考与实践。徐开林教授从CAR-T治疗B细胞肿瘤的近期和远期疗效、CAR-T治疗后复发和影响远期疗效的可能机制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提高CAR-T远期疗效的实践三方面进行分享。表示T细胞功能受损、共刺激分子结构、T细胞亚型、干细胞样T细胞的占比、抗原丢失等因素都可能和CAR-T治疗后复发及远期疗效相关,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针对相关机制进行CAR-T治疗方案改善,观察到患者远期疗效显著。

 

18.png

徐开林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军民教授总结道,CAR-T治疗作为细胞治疗在临床上不断得到应用,给很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仍有部分患者在CAR-T治疗后复发,报告从CAR-T耐药的机制出发分享CAR-T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的成果,期待可以早日应用于临床。

 

19.png

李军民教授进行总结

 

第七环节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肖志坚教授主持下进行。

 

20.png

肖志坚教授主持

 

多伦多圣迈克尔医院倪和宇教授分享了血小板作为多功能细胞在干细胞/肿瘤细胞运输和免疫反应中的意义。大量研究显示,血小板聚集是严重损伤时止血的关键,同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共同参与体内免疫反应/炎症,血小板-干细胞聚集引导干细胞运输和归巢,血小板-肿瘤细胞聚集会介导肿瘤发生和转移。血小板在干细胞、肿瘤细胞的运输及免疫反应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期待相关研究成果可早日应用于临床。

 

21.png

倪和宇教授作报告

 

张晓辉教授总结道,报告分享了血小板在体内的各样功能,尤其在免疫反应、干细胞运输和归巢、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期待可以帮助临床同道们在HSCT治疗及肿瘤诊治中获得更多启发。

 

22.png

张晓辉教授进行总结

 

第八环节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林花教授主持下进行。

 

23.png

杨林花教授主持

 

张晓辉教授分享了危重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新发现及其关键治疗的新探索。危重出血性疾病是一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患者生活质量低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团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新机制及治疗新靶点,建立出血性疾病医学算法和出血性疾病预测及预后模型,并提出移植后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治疗新方案。首次发现维甲酸调控MSCs/免疫异常是血小板减少危重出血中的重要发病机制,建立了维甲酸为主的治疗复发耐药ITP的新方案,并发布了新型分子标记MSC-C5b-9等创新成果,为临床危重出血性疾病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24.png

张晓辉教授作报告

 

杨林花教授总结道,临床中患者接受HSCT后常并发出血性疾病,报告详细讲述了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新机制和治疗的新方案,将为临床工作带来诸多帮助。

 

25.png

杨林花教授进行总结

 

总结

 

会议末,张晓辉教授总结道,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之中参加会议,并带来各自研究领域前沿进展的学术报告,相信将对未来HSCT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带来诸多帮助,期待未来中国HSCT技术不断成熟,使更多患者生存获益。

 

26.png

张晓辉教授作大会总结

 

视频回放2022年北京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 时间:2022/12/16~12/18 观看回放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