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11:45:40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亚型,仍有30%-40%的患者经一线标准治疗后复发进展。近年来,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为代表的靶向药物的不断进展,为DLBCL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简称Pola)是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ADC药物,因其出色的疗效在DLBCL领域备受关注。
近期,2022年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盛大举行,在这万众瞩目的国际学术盛会上,公布了维泊妥珠单抗的一项关键性研究——POLARIX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让我们率先一饱眼福!
本文亮点集锦:
1.POLARIX研究既往数据表明:Pola-R-CHP首次突破R-CHOP疗效,显著提升2年PFS率和2年EFS率,促使患者获得更为持久的缓解,更少需接受后续抗淋巴瘤治疗。
2.2022ASH最新分析表明:Pola-R-CHP有望将10年内DLBCL患者接受二线治疗的风险降低27%,包括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3.ctDNA水平更低,初治DLBCL患者生存更优,Pola-R-CHP方案可降低ctDNA水平。
既往回顾:POLARIX研究证实,Pola-R-CHP方案首次突破R-CHOP“天花板”
接受一线标准治疗后,高达30%-40%DLBCL患者疾病进展,且大部分发生在24个月内,严重影响了这部分患者的总生存期(OS)[1]。对比24个月时无疾病进展(PFS24)的患者,未达到PFS24的患者在疾病进展后中位OS仅有7.2个月,5年OS率低至19%[2]。因此,在R-CHOP基础上进一步提高DLBCL一线治疗的治愈率,延缓疾病进展为重中之重。
*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泼尼松
图1 未达到PFS24 vs 达到PFS24的患者5年OS率对比
近20年来,无论是增加化疗强度还是R-CHOP+靶向药物,众多学者作出的诸多探索与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大多数研究未显示疗效获益。直至2017年,研究者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国际性III期研究POLARIX研究,探索了维泊妥珠单抗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泼尼松(Pola-R-CHP)方案对比R-CHOP的疗效与安全性。
首次分析结果显示,中位随访28.2个月,Pola-R-CHP在R-CHOP基础上显著提升了患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76.7% vs 70.2%,P=0.02),降低27%的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相对风险[3]。而且,Pola-R-CHP组患者2年无事件生存(EFS)率更高(75.6% vs.69.4%),提示患者获得更为持久的缓解,以致更少患者需接受后续抗淋巴瘤治疗(22.5% vs.30.3%)。
图2 POLARIX研究中两组的2年PFS率对比
对于伴有高危因素人群,对比R-CHOP,Pola-R-CHP提升PFS24率超过6.5%,提示Pola-R-CHP方案作为一线治疗可促使更多高危DLBCL患者治愈。
图3 Pola-R-CHP相较R-CHOP的PFS24率提升情况
安全性方面,两组总体安全性相当,Pola-R-CHP组患者接受足疗程治疗的比例更高,且更少发生导致降低剂量/治疗中断的不良反应(AE)。
图4 两组的AE情况
基于POLARIX研究结果,Pola-R-CHP方案成为20多年来首个超越经典R-CHOP的治疗方案,已于2022年4月被纳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指南的DLBCL一线治疗推荐,2022年5月在欧盟获批上市,为更多中外DLBCL患者带来新的一线治疗选择。
2022ASH更新:Pola-R-CHP减少DLBCL未来10年的进展风险,降低后线治疗可能性
本次ASH会议上,研究者公布了POLARIX研究的一项临时分析结果[4],评估了Pola-R-CHP对二线治疗的潜在影响,以其结果预测现实世界的DLBCL人群。结果显示,与R-CHOP相比,Pola-R-CHP有望将10年内患者接受二线治疗的风险降低27%,包括具有高风险因素患者,例如双表达淋巴瘤(DEL)。
与既往报告的PFS获益一致,Pola-R-CHP方案同时降低了34%的后线治疗风险
研究中两组大部分患者需接受后续治疗,危险因素包括Ann-Arbor III–IV期、巨块型疾病和DEL。研究者使用Fine-Grey方法估计二线治疗的累积发生率随时间的变化,其中死亡为竞争风险。结果显示,Pola-R-CHP组接受二线治疗患者显著少于R-CHOP组患者(24个月时二线治疗的累积发生率,17.1% vs 24.4%),同时降低了34%的后线治疗风险。两组二线治疗中的竞争风险死亡率相似。
图5 POLARIX研究的两组二线治疗的累积发生率
无论是接受Pola-R-CHP还是R-CHOP治疗,DLBCL患者接受的二线疗法相似,表明一线应用Pola-R-CHP不会改变后续疗法的选择。两组使用的二线疗法类型以及应用率如图6所示。
图6 两组应用二线疗法的类型及比例
Pola-R-CHP预估降低10年内27%的二线治疗风险,减轻患者治疗负担
为估计未来10年内使用Pola-R-CHP作为DLBCL一线治疗对于二线治疗发生率的影响,研究者构建了一个动态多队列分区生存模型,纳入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2-5分的DLBCL患者,以深入分析Pola-R-CHP和R-CHOP方案的效果。结果显示,Pola-R-CHP有望将10年内患者接受二线治疗的风险降低27%,促使多达六个国家的27,741例患者避免后期治疗的负担。为确定这些患者在三线及后线治疗时本应避免的治疗次数,有待进行随访时间更长的深入探索。
图7 一线治疗接受Pola-R-CHP或R-CHOP方案患者中二线治疗的估计发生率(2023-2033年)
注:橙色+蓝色的区域代表患者在使用R-CHOP(未引入Pola-R-CHP)进行一线治疗后再次接受二线治疗的预估总发生率;应用Pola-R-CHP的患者中需要二线治疗的数量10年内累计减少27,741例(六个国家),各国的例数分别为14,585(美国);3,869(德国);2,999(英国);2,200(法国);1,986(意大利);2,102(加拿大)。
ctDNA对于初治DLBCL患者具有预后价值,或可指导治疗
为探索循环肿瘤DNA(ctDNA)分析在DLBCL治疗中的意义,研究者基于POLARIX研究数据开展了探索性分析,发现ctDNA分析对于初治DLBCL患者具有预后价值[5],可根据患者ctDNA水平的早期变化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两组之间的基线ctD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对比基线ctDNA水平高于中位每毫升平均突变分子数(MMPM)135的患者,基线ctDNA水平低于135的患者具有较长PFS和OS,且一个治疗周期后ctDNA水平降低更多的患者PFS和OS也延长。此外,研究者在最佳风险临界值的探索中发现,将对数倍数变化(LFC)阈值设定为2.5能够更好地识别出两组中具有较差结果风险的患者(LFC<2.5 vs LFC≥2.5,PFS HR 2.89,24个月估计值65.7% vs 87.0%;OS HR 1.87,24个月估计值86.2% vs 91.8%)。
图8 Pola-R-CHP组患者的PFS情况
在Pola-R-CHP组中,对比第2周期第1天(C2D1)时ctDNA未清除的患者,ctDNA已清除的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结局。多变量分析发现,LFC2.5和ctDNA清除率均可预测Pola-R-CHP治疗的患者的PFS和OS(如图9),而且在R-CHOP治疗的患者中同样具有预后意义。
图9 患者的基线风险因素
维泊妥珠单抗提升DLBCL一线治愈可能,助力实现长生存
在2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维泊妥珠单抗的联合方案Pola-R-CHP首次撼动了R-CHOP的“天花板”地位。据前期公布的POLARIX研究数据,Pola-R-CHP应用于DLBCL一线治疗可带来更多治愈可能,并且在较为难治的高IPI评分、ABC亚型、双表达等高危患者中仍有相当出色的表现。
本次ASH会议上公布的预估分析结果更是进一步展现了Pola-R-CHP方案在DLBCL一线治疗的治愈潜力。维泊妥珠单抗有望通过延长患者PFS,减少未来10年内的疾病进展风险,以降低后线治疗可能性,助力减轻DLBCL患者的治疗负担,实现长期生存。此外,早期应用ctDNA分析或能指导初治DLBCL患者的治疗,选择疗效更优、降低ctDNA水平、显著延长生存的维泊妥珠单抗方案。相信未来维泊妥珠单抗将成为DLBCL领域的一颗启明星,引领治疗方向。
参考文献:
1.Coiffier B, et al. Blood. 2010;116(12):2040-2045.
2.Maurer MJ, et al. Ann Oncol. 2018 Aug 1;29(8):1822-1827.
3.Tilly H, et al. Lymphoma. N Engl J Med. 2022;386(4):351-363.
4.Frédéric Boissard, et al. Poster on ASH 2022 (2958).
5.Alex F. Herrera, et al. Oral on ASH 2022 (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