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回首百卅华西步履铿锵,再启淋巴瘤诊治壮阔新程,2022年华西血液学学术论坛淋巴瘤分会场圆满收官

2022-12-21 20:42:18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由四川省肿瘤学会、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四川省肿瘤学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编辑部承办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院130周年院庆系列学术论坛,2022年华西血液学学术论坛,《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淋巴瘤诊治进展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学术活动成都站,四川省肿瘤学会血液肿瘤专委会2022学术年会”已于2022年12月17-18日在线上精彩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系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22-03-04-186(国)】,负责人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主任、《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副总编辑牛挺教授。


2022年12月17日下午,2022年华西血液学学术论坛淋巴瘤分会场圆满落幕,会议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担任主席,同时邀请国内众多血液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发言和精彩讨论,共议淋巴瘤诊疗现状、新药治疗进展等热点话题。医脉通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开场致辞


牛挺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徐才刚教授的主持下,参会嘉宾先后致开幕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表示,本次会议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交流形式丰富多样,线上线下有序衔接,基础临床交相辉映,众多国内血液疾病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血液疾病的新机制、新技术、新进展,倾囊分享研究成果及诊疗经验,将是一场高学术水平和富有成果的盛会。


1.png

吴德沛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表示,会议将从多维度和多角度对血液肿瘤进行深入探讨,为血液科专家、临床一线医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助力提高我国各类血液肿瘤患者整体生存及生活质量。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同时祝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院130周年华诞,期待华西再启波澜壮阔的新征程。


2.png

黄晓军教授致辞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表示,疫情阻断了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并未影响血液界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我国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本场会议将促进国内同道的合作交流,助力提升我国西部血液肿瘤诊疗水平。同时祝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华西血液内科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3.png

王建祥教授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表示,华西血液内科历经67年学科发展,是中国血液学界的一支生力军,《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办刊历史悠久,提倡学术争鸣,在推动我国血液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技进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场会议将连接基础与临床,使基础向临床转化,让临床与基础共鸣!


4.png

胡豫教授致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表示,本场会议特邀国内享有盛誉的众多专家,深入探讨血液病学相关热点问题,必将为大家带来新理念、新思考,全面提升我国血液疾病诊疗水平。同时期望各位专家和同道继续支持和帮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华西血液内科的发展。


5.png

李为民教授致辞


李建勇教授表示,感谢华西血液内科在淋巴瘤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感谢学会领导对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的大力支持,本场会议大咖云集,各位同道必将有所收获。


6.png

李建勇教授致辞


赵维莅教授表示,希望通过会议上持续的交流,促进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的理念碰撞,产生更多学术合作机会和科研成果。


7.png

赵维莅教授致辞


牛挺教授表示,希望通过学术交流不断壮大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以及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的影响力,助力提升医务工作者对淋巴瘤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准。


8.png

牛挺教授致辞


专题发言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季石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分享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诊治进展。PTCL具有复杂亚型和高度异质性,一线治疗选择尤为关键,CHOP/CHOP样方案疗效并不理想,CHO(E)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依托泊苷]+泼尼松)后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fit患者一线治疗优选,但移植前疾病进展、移植后复发及不适合移植患者预后仍然严峻。目前通过联合治疗提高诱导缓解深度以增加移植机会、移植后进行有效的维持治疗是进一步提高初治PTCL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未来针对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发病机制,设计个体化精准分层治疗,或许是改善PTCL整体预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9.png

张会来教授作报告


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彩霞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分享了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治进展。双表达DLBCL异质性强,多种机制可能引起myc及bcl-2蛋白过表达,双表达是DLBCL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对于初治双表达DLBCL可采用多种治疗策略,如强化疗后移植巩固、引入靶向信号通路药物Bcl-2抑制剂或BTK抑制剂、加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或抗体偶联药物等。随着对双表达DLBCL分子生物学背景的更深入研究,有望更精准的改善患者预后。


10.png

许彭鹏教授作报告


河南省人民医院朱尊民教授海南省人民医院姚红霞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安徽省立医院丁凯阳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南京鼓楼医院许景艳教授围绕PTCL和DLBCL的治疗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不耐受化疗的老年DLBCL患者而言,常见MYD88、CD79B突变和CREBBP、TET2表观遗传学突变,可能从BTK抑制剂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的Chemo-free方案中获益。基于分子分型的治疗模式已经成功叩开了B和T细胞淋巴瘤精准诊疗的大门,未来联合不同作用机制新药、实施个体化精准治疗将显著改善淋巴瘤患者整体生存。


11.png

诸位教授进行讨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昭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分享了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诊治进展。对于早期NKTCL患者,P-Gemox(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和AspaMetDex(L-天冬酰胺酶+甲氨蝶呤+地塞米松)诱导化疗序贯放疗均显示出良好疗效,且两者疗效相当,对于晚期NKTCL患者,两种化疗方案疗效有限,但P-Gemox联合沙利度胺毒性更低。PD-1单抗联合P-Gemox有望改善NKTCL患者预后,DDGP(顺铂+地塞米松+吉西他滨+培门冬酶)方案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选择。在复发/难治性NKTCL中,多种新型药物如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PD-L1单抗、西达本胺等均展示出良好应用前景。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是未来NKTCL的发展方向。


12.png

蔡清清教授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黄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崔国惠教授的共同主持下,牛挺教授分享了抗体工程药物现状和发展前景。单抗结构/剂型的修饰、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的出现等抗体工程的创新正在推动血液肿瘤治疗迭代。奥妥珠单抗是全球首个人源化、糖基化修饰的II型抗CD20单抗,已获批用于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成人患者,其有限疗程联合方案也带来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治疗新突破。抗体偶联药物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并提高治疗窗,第三代抗体偶联药物Pola有望成为DLBCL治疗的新典范。双特异性抗体也已成为药物研发热点,选择一对合适的靶点成为关键。


13.png

牛挺教授作报告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崔丽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申淼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郝思国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凡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黎教授围绕抗CD20单抗进行了深入讨论。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国内生物类似药的获批使更多中国患者可愈可及的梦想成为可能,将造福更多淋巴瘤患者,期待其更多真实世界数据尤其是用于高危淋巴瘤患者疗效数据的公布。


14.png

诸位教授进行讨论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树叶教授北京医院刘辉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桑威教授分享了抗CD20单抗治疗淋巴瘤研究进展。CD20为中国抗淋巴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最多的靶点,未来抗CD20单抗的发展将持续致力于提高肿瘤疾病控制、限制疾病复发和耐药。继利妥昔单抗之后,目前新型抗CD20单抗仅有奥妥珠单抗在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CLL患者中显现出疗效优势,但在晚期DLBCL中与利妥昔单抗相比未显示出优效性。国产抗CD20单抗新成员瑞帕妥单抗与利妥昔单抗疗效相当,整体安全性相似,但间质性肺病和肺部炎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此外,抗CD20单抗联合Bcl-2抑制剂、BTK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在一些惰性淋巴瘤患者中显示出对生存的改善。


15.png

桑威教授作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鹏程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庭波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易红梅教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农卫霞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永仙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高力教授展开了深入讨论。随着化疗线数的增加,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血小板计数可能越来越低,且愈发难以恢复正常,骨髓检查巨核细胞也明显减少,针对这类患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还需进行更多临床研究。


16.png

诸位教授进行讨论


大会总结


会议末,赵维莅教授牛挺教授进行大会总结,表示感谢淋巴细胞疾病学组每位成员的努力奋斗,也感谢与会同道对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的大力支持。期望未来能通过不断促进新型单抗、双抗、抗体偶联药物等创新药物可及,同时推进升血小板药物、升白细胞药物等辅助治疗手段的发展,助力淋巴瘤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以改善我国淋巴瘤患者生存现状。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