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营养支持需谨慎,警惕肿瘤再喂养综合症!

2023-01-09 15:29:34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作者:因果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什么是再喂养综合征?

再喂养综合征(refeeding syndrome,RFS)是指机体经过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重新摄入营养物质后,出现一系列电解质紊乱(低磷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糖代谢异常、维生素缺乏及其相关系列症状的综合征¹,²。


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肿瘤患者、神经性厌食症、长期住院、慢性感染性疾病等RFS患病率明显升高。其中肿瘤患者中RFS的患病率高达25%,重症患者中RFS发病率>34%³。


RFS如何诊断?


目前RFS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重新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后血清磷降低是RFS的特征性表现,血清磷水平<0.5 mmol/L时可诊断为RFS³。


再喂养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饥饿期间,胰岛素分泌减少伴随胰岛素抵抗,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细胞内糖原分解、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以提供能量并参与糖异生。这一分解代谢过程导致机体磷、钾、镁和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的消耗,但此时血清磷、钾、镁浓度可能正常¹,⁴。


重新开始营养治疗,特别是补充大量糖类物质后,血糖升高,使得胰岛素分泌恢复,糖酵解-氧化磷酸化重新成为主要供能途径。胰岛素作用于机体各组织,导致钾、磷、镁转移入细胞内,形成低磷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糖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的增强还消耗维生素B1(Vit B1),从而导致Vit B1的下降。RFS的的这种代谢特征,通常在营养治疗后3~4天内发生¹,⁴。


1. 低磷血症


低磷血症是RFS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血磷浓度在0.8~0.5mmol/L为轻度低磷血症,0.5~0.3mmol/L为中度低磷血症,0.3mmol/L以下则为严重低磷血症。对于RFS而言,低磷血症的定义是指血液中无机磷浓度低于0.5mmol/L。


低磷血症通过以下途径参与RFS的发生:


①磷是细胞内核苷酸、核蛋白、磷脂的组成部分,营养治疗过程中镁进入细胞,促进细胞增殖和以上物质的合成,造成细胞内磷的消耗;

②由于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恢复,细胞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肌酐磷酸激酶等物质和酵解中间产物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G-6-P)大量产生,造成磷的消耗;

③各组织间磷分配不平衡;

④磷在红细胞的跨膜转运依赖血磷浓度形成的梯度,低磷血症使得红细胞内磷及2,3-DPG消耗殆尽,血红蛋白氧和曲线左偏,影响心肌、神经等组织供氧;

⑤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消耗细胞内的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bisphosphoglyceric acid,2,3-DPG),并促使磷向细胞外移动。


2. 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是RFS致死的主要原因。饥饿期间,细胞通过Na+-K+-ATP泵摄钾能力降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下降;营养治疗期间,胰岛素和ATP增强Na+-K+-ATP泵的转移,使细胞内钾浓度升高,细胞外钾浓度降低,导致细胞超极化,抑制神经纤维电传导,从而导致全身各系统异常:


神经系统和肌肉出现瘫痪、麻痹、呼吸抑制、肌无力症状;

消化道出现肠麻痹、便秘症状;

细胞释放钾受抑制,导致肌肉细胞收缩时血管扩张和供血不足,出现横纹肌溶解;

心肌细胞短期超极化表现为心电图QT间期延长,心率和血压下降,长期超极化则诱发心律失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甚至出现心跳骤停而导致患者死亡;

低钾血症常合并代谢性碱中毒,进一步加重呼吸抑制。


3. 低镁血症


血浆镁离子被负电荷吸引,聚集于细胞膜外表面,减少钠通道的开放,导致细胞超极化,所以营养治疗阶段低镁血症可以减少神经细胞的极化程度,使神经细胞传导增强,从而出现抽搐、癫痫等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症状。


4. Vit B1缺乏


机体处在饥饿条件下,合成代谢下降,肝脏等器官所需Vit B1较少。营养治疗时,虽然补充大量氨基酸,因缺乏Vit B1时,蛋白合成受阻,血支链氨基酸增多,其生酮、氧化途径亦增强,导致乳酸盐和酮酸盐积聚和代谢性酸中毒,加剧呼吸衰竭,使小动脉、静脉扩张,加剧充血性心力衰竭


此外,Vit B1是胆碱酶抑制剂,营养治疗阶段,机体对Vit B1需求增加,加之VitB1体内储量较少(30mg),可导致神经系统VitB1缺乏,乙酰胆碱分解增多,神经传导受阻,表现为上升性对称性感觉、运动、反射障碍和记忆障碍,如麻痹、肌痛、Wernicke's脑病。


5. 循环充血


饥饿期间,长期低血容量、细胞内ATP耗竭导致心脏萎缩、心动过缓、搏出量降低。营养治疗期间,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低磷血症、补液过度导致水钠潴留、循环充血、前负荷加重,然而由于磷总量消耗,心肌细胞ATP合成相对不足,心功能失代偿,出现体循环和肺循环衰竭的症状。


如何应对RFS?


1. 准确识别RFS高风险患者


要应对RFS,应首先做到准确识别RFS高风险患者[2],临床中的RFS高风险患者通常有以下两种:


有下列一个或多个表现


•BMI<16kg/㎡

•过去3~6个月内非故意体重丢失大于15% 

•超过10天几乎或完全没有营养摄入

•在喂养前出现低钾

•低磷或低镁血症


有下列两个或更多个表现


•BMI<18.5kg/㎡

•过去3~6个月内非故意体重丢失大于10%

•几乎或完全没有营养摄入超过5天

•有酗酒史或药物(如胰岛素、化疗药、利尿剂)滥用史


2. RFS的处理


对于RFS患者,可参考2021年CSCO恶性肿瘤营养治疗指南进行处理:对于进食量明显减少持续5天及以上的患者,推荐在最初几天时间里缓慢增加营养摄入(经口、肠内或肠外),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在营养治疗过程中,监测生命体征及水、电解质平衡⁵。


建议高风险患者接受营养治疗时,最初2天的每日供能量不能超过能量需求量的一半,从10~15kcal/(kg·d)开始,在随后的4~7天逐步增加直到满足能量需求。严密监测循环血容量、液体平衡、电解质水平、心率和心律以及临床表现。此外,在营养治疗过程中,需补充Vit B1 200~300mg/d及微量元素。对于出现电解质代谢紊乱的患者,需密切调节电解质至平衡⁵。


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策略


根据2021年CSCO恶性肿瘤营养治疗指南⁵,RFS患者可采用以下营养支持治疗策略。


1. 能量


可采用估算法推测肿瘤患者能量需要量:卧床患者20~25kcal/(kg·d),活动患者25~30kcal/(kg·d)。


非胰岛素抵抗状态下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例与健康人群类似,为碳水化合物50%~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胰岛素抵抗患者应该减少碳水化合物在总能量中的供能比例,提高脂肪的供能比例。营养治疗的能量应满足患者需要量的70%以上。


2. 水和电解质


建议全天水摄入量(包含饮食及食物所含的水):30~40ml/(kg·d)。丢失的水分须额外补充,尿量维持在1000~2000ml/d。对于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需注意防止摄入过多。电解质应维持在正常范围。


3碳水化合物


肿瘤患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最佳比例尚未确定。参考健康人群标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为50%~65%。


但是肿瘤细胞存在Warburg效应,无论是否氧供充足,肿瘤细胞都倾向于通过糖酵解方式来获取能量,而高糖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因此,对合并胰岛素抵抗伴体重下降的患者,建议提高脂肪供能比例,降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选择饮食时需考虑食物的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和血糖负荷(glycemic load,GL)。


4. 蛋白质


推荐肿瘤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超过1g/(kg·d),建议达到1.5~2g/(kg·d)。


对于肿瘤患者最佳的氮供给量目前尚无定论,蛋白质摄入增加可促进肿瘤患者肌肉蛋白质合成代谢,有利于维持氮平衡,因此,肿瘤患者的蛋白质需要量要高于正常人,2017 ESPEN肿瘤患者营养指南建议,肿瘤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在最低供给量1g/(kg·d)到目标供给量1.2~2g/(kg·d),老年慢性病患者蛋白质供给量推荐在1.2~1.5g/(kg·d)。


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蛋白质的补充分别不应超过1.0或1.2g/(kg·d)。


蛋白质补充应满足100%需要量。食物蛋白质的最好来源是鸡蛋、低脂乳制品、鱼、家禽、瘦红肉等,尽量少食用加工肉。


5. 脂肪


参考健康人群标准,脂肪供能比例为20%~30%,在胰岛素抵抗的肿瘤患者中,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氧化受损,对脂肪的利用是正常或增加的,而肿瘤细胞主要通过葡萄糖来满足能量需求,对脂肪酸和酮体的利用率很低,因此,推荐增加脂肪供能比例。


2017年我国卫生行业标准建议恶性肿瘤患者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35%~50%。鉴于脂肪对心脏和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宜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并应适当增加富含n-3及n-9脂肪酸食物。


6. 微量营养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机体有效利用能量底物和氨基酸的基础,是重要的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C)两大类。对临床有实际意义的微量元素包括锌、铜、铁、硒、铬、锰等,需注意补充。


总结


RFS的发生与病理生理改变,与胰岛素分泌、电解质细胞内转移和合成代谢增强有关,出现明显的低磷、低钾、低镁血症和水电解质紊乱等代谢异常。


临床中,早期评估并识别容易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高危病人;与临床沟通,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评估结果及时动态调整治疗,更利于达到完美的营养治疗效果;再喂养的初始阶段能量及氮量的供给宜低,在10~14天内逐步、缓慢递增供给量,直到达到预期目标量或患者可耐受的量。


参考文献

[1] 孙冠青, 石汉平. 再喂养综合症的病理生理[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08(01):8-9.

[2] 齐玉梅. 肿瘤营养治疗中的再喂养综合征(详见光盘)[J].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6,3(02):107.

[3] 郭继武, 祁玉璟, 高彩艳, 等. 再喂养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19(10):1108-1110.

[4] 石汉平, 孙冠青. 重视再喂养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 新医学, 2009,40(10):631-633.

[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2021[J].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