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中山眼科中心张秀兰教授 | 心有使命,向阳而生

2022-02-20 19:53:04来源: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党委办公室阅读:179次

“ZOC-科主任访谈录”栏目,通过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科室科主任们的个人成长经历、历经的中心发展等,见证、记录、传承中山眼科人攻坚克难、笃行不倦的奋斗史,梳理各科室的历史脉络,特以访谈录形式刊出科主任们的部分口述内容,以飨读者。



张秀兰,1964年10月生,广东韶关人,中共党员。1983年考入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89年毕业进入中山眼科中心工作至今。现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临床研究中心主任。2020-2022连续三年世界青光眼国际排名前50强、2014年度世界最有影响力眼科医生100强。世界青光眼研究学会精英会员,亚太眼科科学院院士,亚太青光眼学会理事,亚洲闭角型青光眼学会理事,亚太影像学学会执行理事。获得亚太眼科杰出贡献奖、亚太眼科成就奖、亚非眼科学会荣誉奖、眼科影像杰出成就奖。以第一主持人先后承担33项科研课题,发表文章250篇,SCI文章154篇。出版四本专著。担任APJO杂志副主编,《中华眼科杂志》等多个杂志编委。擅长各种常见的、难治性青光眼的诊治和处理,能熟练进行各种现代的青光眼和白内障手术,包括微创青光眼手术,如房角分离术、房角切开术 (KDB、TMH),外路和内路360度小梁切开术(GATT)、XEN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以及上述微创手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联合术式,还有房水引流阀植入手术(植管手术),睫状体内/外光凝手术、UCP、晶体不全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各种术式等。


科主任访谈录


问:张教授好,能否分享下您小时候的成长经历?

答:我父母原籍是广东梅县的客家人,50年代招工至广东粤北地区煤矿,举家搬迁。因此,我在韶关地区的一个矿区出生、长大。父母养育了六个子女,我排行第四。在父母“一定要飞出煤矿”的教导下,我们兄妹六人特别争气,除了大姐没赶上高考时代,五个都通过自强不息考上大学。

儿时的生活是无比艰苦的。1969年我五岁那年,最小的弟弟出生,同年爸爸突然得了重症肝炎,生命危在旦夕。从此我担负起照顾刚出生的弟弟和两岁的妹妹的任务,每天为他们煮饭菜、挑水种菜、洗全家人的一大盆衣服。每到傍晚五六点带着弟弟妹妹,在矿山的大路口翘首盼望从农场劳动回来的母亲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为了帮扶家里照顾弟妹,父母希望我迟点再读书,于是我差不多9岁才读上小学。由于当时家里穷困,兄弟姐妹的学费全靠母亲“东凑西借”。我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是拿着年级或班级的“奖学金”一路走过来。

生活再苦都阻止不了我热爱学习的心!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班长,各科学习成绩一直排名第一;我非常爱读书,矿上唯一的小卖部有书卖,我就用放学午休时间去河边帮母亲挑沙子一立方换五毛钱,用课余时间跟着二哥捡煤渣、上山砍柴、种菜赚钱买书。五年级时校长送了我《自学丛书》里的第一本代数书,我如获至宝,原来数学有着那么迷人的魅力!我如痴如狂地自学了整套丛书,隔壁大叔一度以为我读书着魔了。初二时全校数学比赛,我竟然打败高中毕业班同学荣获全校第一。后来代表学校多次参加矿务局各种数学、物理、化学比赛。

初中毕业时,我面临继续读高中还是中专的抉择。父亲希望我读中专早点工作。这时,我远在北方读大学的大哥来信跟父亲说:“我们家砸锅卖铁也要让秀兰读高中上大学!”我也不负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韶关市第一中学(重点中学),最后成了山里飞出的“金凤凰”。


问:您为什么选择学医?能分享下在大学里的一些难忘的经历吗?

答:五岁那年,大哥带着我翻山越岭走了两三个小时,来到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看望重病中的父亲。刚迈进医院大门,就看见一个穿着白大衣的医生哥哥迎面走来,那一瞬间,“我要做医生”就成了我毕生追求的愿望!

然而,父亲认为六年学医太漫长,家里负担不起,希望我读师范大学(那时候师范有补助)。最后还是我的大哥再次说服了父亲,让我填报了学医志愿!

1983年,我参加高考,被第一志愿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录取。读大学时,身边很多优秀同学的家境、学识等,都让我们这些来自厂矿、农村的孩子相形见绌。看着每天穿着漂亮花裤子花裙子的女同学,心里更是有千万个羡慕。但我知道读书来之不易,我要做医生的目标始终铭记于心,所以刻苦努力学习是我最大的心思。我抛开所有杂念,一心扑在课室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学霸”,年年拿到奖学金。尽管生活依然十分艰苦,买不起一份额外的加菜、买不起一件内衣、更没有花裙子穿,但大学六年的我,始终是那么的阳光、快乐和自信。

大学二年级时我被挑选进入了年级“全英班”,彭文伟、卢光启、马涧泉等著名教授给我们全英授课。我非常仰慕他们,希望将来的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那么有学识的人。兴奋之余,我却犯愁了,我买不起那一本本厚厚的英文教材!但在已工作的高中同学帮助下,我坚持读完了全英班的所有课程。


1998年张秀兰临床能力考核及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会



问:您为什么选择眼科方向?是如何与中山眼科中心结缘的呢?

答:1989年大学毕业,我决定从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等手术学科中选择一个作为终生职业。那时中山医科大学各大附属医院已享有盛名,尤其是如果能够进入中山眼科中心就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毕业分配时,眼科中心陈家祺、杨少梅教授等来“挑人”时,第一个就选中了我。于是,我有幸与中山眼科中心结缘,成为了一名眼科医生,在这里学习、成长和工作了三十余年。

我深知一切来之不易,在眼科中心工作期间,我一如既往地拼命学习、努力工作。每到一个科轮训,都会得到科室教授们的表扬。我最喜欢的学科是视网膜专业,我也非常希望能成为视网膜专业的研究生。然而那个时候必须工作四年才能考研究生,研究生名额又非常少,考研那年,我选了被视为“最难懂、最复杂、最烦心”的青光眼专业,也是我当时“最不喜欢”的学科。然而,干一行爱一行,我同样珍惜、同样没有放弃,30多年过去了,我成为青光眼专业的佼佼者,我觉得挑战自己让我获得的成就最大。


问:从医三十多年,您身边的学生等都称您是“超人”,您可以描述下您每一天的工作状态吗?

答:“心中有使命”、“忙并快乐着”!这是我每一天的工作状态。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看到了自己的战友牺牲,他觉得自己能活下来就应该替他们活着。所以他自愿到了最偏远、最穷的地方去工作,做别人无法理解的脏活、累活和危险工作。六十多年来他无怨无悔、快乐而满足,因为,每一天,他“心中有使命”!我觉得自己就是他这样的一类人。

能读大学做医生来之不易,所以我特别珍惜;每天都有病人在等待我,所以我特别牵挂;年轻的医生们、学生们需要指导,所以我总在操心;医院、个人要发展,所以我特别努力学习工作;我们要做“国际一流”,所以我坚持学习外语;我的家人、朋友们需要我,所以我特别愿意真诚帮助。

多年来,我总是异常地忙碌,但却无比的充实。我每天在门诊、手术、科研、教学与行政上来回奔波,“挑战极限”成为了我工作的常态;追求完美,成了我制胜的法宝。于是“越挫越勇”“越做越多”“越做越能干”“越做越完美”,最后成了大家眼中的“超人”。


张秀兰在为青年学生讲课



问:您觉得做医生是怎样一种体验?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我五岁立志做医生,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救死扶伤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值得自豪的体验。“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就是最好的医患关系,这也是我一辈子做医生坚守的诺言。

我五岁时,父亲诊断出“矽肺”,最后因肝癌离世;我工作第三年的时候,弟弟被诊断为双肾萎缩、尿毒症,我和家人除了照顾父亲,还照顾了弟弟29年,其艰辛非常人能够想象。在我预产期即将分娩的时间里,我挺着大肚子为抢救昏迷的弟弟上下奔波;在弟弟做肾透析的一年里,我每周三次要跑去中山一院为他喂饭;肾移植成功但伴随着致命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来袭,我不顾一切地飞去上海(那个年代坐飞机实属不易)买来还在研究阶段的六瓶药水……

正因为这样的经历,我能够感同身受我的病人和家属,理解和同情他们。当年轻的医生做不好或者不知道怎么做时,我对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假如这个患者是你的母亲,即使你在遥远的北极,你也会忍不住打电话追踪和了解每一个细节,会站在病人角度,安排好就医流程,用最短的时间,最快最好的治疗方案。所以,我常教导我的学生,“不记得或没空看病人、下班了找不到病人、不知道怎么写病历、不知道患者何时复查”等绝对不能成为不用心的理由。


为患者做手术


患者向张秀兰赠送锦旗



问:您觉得怎样才是“好老师”?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能否分享下您的经验?

答:从2006年起,我连续十二年被评为眼科中心的优秀教师。目前,我自己培养的硕士博士学生有32个,还带教过很多年轻医生、进修生、年轻学者。我每年还在国内外各地演讲80-100场,希望可以将毕生所学传递给勤奋好学的年轻人。


2009年张秀兰与导师陈家祺教授,及葛坚教授等,参加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都是我能出版一本又一本著作的基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好的学生是非常艰难的。我个人认为,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离不开“五心”:信心、决心、恒心、细心和耐心,其中具备“马拉松式”的坚持不懈的毅力是最珍贵的品质。但凡最后能成为人中佼佼者都需要在这些方面得到培养和磨炼。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如果想把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不得不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次次捶打和鞭策,去掉他们身上的坏习惯坏作风。真正的老师,是敢于去“torture”(磨砺)学生的,是敢于做“黑脸”“得罪”学生的,是敢于为他们铺路甘当“孺子牛”的!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成才。

我很庆幸,我培养了很多经得起“锤炼”的优秀学生,他们都能独立担当。我相信,现在扶他们上马,日后他们可策马扬鞭,一定会成长为大树。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在学术会议上演讲



问:您出版了好几部青光眼的专著,并且获得“人卫好书奖”等荣誉。著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推动您持续出书的动力是什么?

答:2014年至今,我已经出版了《图解临床青光眼诊治》(2014年)、《图解青光眼手术操作与技巧》(2016年)、《图解青光眼眼前节影像学检查及诊断》(2020年)三本专著,第四本著作(2022)马上就要印刷出版了。另外,我还出版了3本译著,并组织全国青光眼学组委员们共同翻译出版了10本世界青光眼学会联合会共识系列和亚太青光眼指南。

著书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庞大的工程。前辈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拥有比金子还珍贵的资料,这就是我写书的基础。书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财富,中山眼科中心培养了我,我有责任和义务,将长期以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清晰的临床思维,站在一个年轻学者的角度,用一组组图例、一系列真实照片和视频,帮助他们走进精彩纷呈的青光眼世界,陪伴他们成长,为中国青光眼事业努力拼搏、贡献力量。这是我持续出书的动力!

因为“心有使命”,每一本都是匠心独运、独立完成的著书。书中每一个字、每一个逗号、每一张图片和标识、每一个视频剪辑,都是我在门诊、手术、科研、教学与行政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亲自逐字逐句敲打键入、编辑、剪辑而成,十多年来我没有因为写书脱产过一天、也没有惊动学生和同事们。长期以来坚持这种著书风格,是对读者的承诺、也是对品质的保证。我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当一本书完工时,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比我此时此刻更感觉幸福!


新书发布会



问:您承担了很多科研课题,能否分享下目前您觉得最有成就感的科研项目?您觉得如何才能做好医学科学家?

答:我一直都在不停地做科研。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青光眼影像学、人工智能;高度近视、新生血管青光眼等领域……发表了154篇高水平论著,高影响力的临床研究报告(IF≥10)也超过了十余篇。去年4月,我牵头国内八个中心开展了“大青白”对比“小青白”以及“小梁”对比“小青”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这是我感觉最有成就感的科研项目。这两个项目都是国际上第一个开展微创手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RCT。我坚信,我们的研究成果,将会为PACG手术方式的选择带来革新。

做好医学科学家最重要的是“热爱”,这样才会有好的良性循环;其次就是“敬业”,做科研是清苦的,必须要有背水一战、奋不顾身的精神,才能摘取到在永无止境的深处那个神秘的果实;第三,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去直面那些不断失败、或者需要长期追踪随访才能得到结果的项目;第四要有好的科研方法,不断学习、接受先进的技术去攻克难关;第五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任何时候单枪匹马的力量都是不足够的。最后,要有敏锐的科学研究的触觉和嗅觉以及长远的眼光,这是带领团队开启和完成高质量高水平项目的前提。至于其他各种客观条件不可或缺,但我觉得都不是最重要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要素,读读名人传记,大凡名人成功之前都有“黎明前的黑暗”。


问:近年来,您屡次荣获国际荣誉,可否分享下您觉得中国眼科医生应该如何在国际舞台展现实力?

答:这几年,我获得了亚太眼科杰出贡献奖、亚太眼科成就奖、亚非眼科学会荣誉奖、眼科影像杰出成就奖,连续三年世界青光眼国际排名前50强、2022年前30强、2014年度世界最有影响力眼科医生100强等。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医生的实力,我觉得以下几点很重要:

首先要有追求卓越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见贤思齐,不受外界干扰。精通外语才能和国际学者无障碍沟通交流。很多人认为实际生活中英语不一定能“变现”,但我觉得英语是敲开学术殿堂的钥匙,我持之以恒三十余年学习和练习英语从没间断过。第二,以学术为目的主动走出去沟通、讨论、合作,而不是计较于几篇文章、作者排名。第三,强大的科研实力,持续、稳定的高水平产出,自然赢得国际同行的尊重,这是硬实力。第四,做一个组织者,比如做主持人、组织国际会议、设定议程等等,让国际同行看到你不仅仅学术一流,而且愿意为国际同行搭建平台、为大家服务,这是软实力。最后,需要潜心做事的拼搏精神,只要你努力了,哪怕是在世界的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你都会被认可。


组织并主持12个国家青光眼和视网膜交叉论坛后会议后留影


在世界青光眼大会上演讲




问:中心每一个科室都有自己的特色,您觉得临床研究中心最大的特点或优势是什么?

答:术业有专攻,临床研究是一个完整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排名前列的眼科中心都有单独的临床研究中心。它的特色在于提供了一个系统、完善的临床研究支撑平台和技术,其最大的意义就是在于让临床研究越来越正规化、国际化、标准化、品牌化。


带领科室团队组织国际眼科临床研究大会


科室每周总结会



问:能否请您介绍下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研究中心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效?您对科室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和希望呢?

答:首先通过临床研究专业人员的努力培训和推广,提高了医院整体的临床研究水平。尽管这些东西不能量化,但是孵育出来的临床研究氛围和土壤意义最大,好的土壤+好的种子才能=绚丽的花朵;其次,对比国际一流眼科临床研究中心,本科室的硬件、软件都达到了相应水平,得到了国际一流眼科大咖的肯定;第三,为全院临床研究提供了标准平台和技术服务,多个临床研究都在本部门顺利运转;第四,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临床研究的未来之星,本院临床研究的青年才俊均有在本科室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最后,产出了系列有国际影响的临床研究成果,比如在Ophthalmology、AJO、JAMA ophthalmology等期刊上发表文章,越来越多国际同行来寻求合作,这是中国临床技术走出去的契机。

对未来的期待:希望临床研究中心继续筑巢引凤,实现传承和发展,用国际化的方法制定方案,用标准化方法获得证据,产生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的“眼病诊疗中山眼科中心技术和方案”,在国际舞台上输出我们的价值、标准、技术、体系。


问:您是怎样带领临床研究中心做后备人才培养的呢?您对青年医生有什么寄语?

答:首先,搭建国际化的平台和弹性的管理,让后备人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心无旁骛的发挥才华;第二,团队建设亲力亲为,将最优秀的人才拧成一股绳,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第三,系统的临床研究培训,并在大团队、大项目中进行历练,巩固所学,知行合一;第四,以身作则,老师是最好的榜样,潜移默化不停激励。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代人是从一穷二白追上国际最高水平。下一代年轻人应该立大志,在眼科研究的最前沿拥抱世界,用十年磨一剑的心态,产出更多原创性的发现,输出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带领团队成员讨论课题



问:治病、教书、科研、防盲还有眼科中心的管理者,您最喜欢哪一个角色呢?

答:临床工作是我的天职,无论多么忙,无论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会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教学工作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教书育人、培养成才,是我兢兢业业、步伐不停的动力。管理工作也是我能力擅长,我自觉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和执行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强。

相比之下,科研于我则有着无穷的魅力。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未来世界的热忱,陪伴了我的一生。做学术是快乐的,它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探索真理,回馈临床和患者。我忙碌地做着每一台手术时,脑袋也总是在想,什么方法更快、更简单,怎么做创伤更小、效果更好,希望通过研究获得答案。正因为如此,我诊治患者遇到疑难杂症时,会有清晰的思路、准确的判断和优秀的处理能力;手术不断改良创新,结果就是又快又细又漂亮。我深信,科研使我的临床更完美。当然做学术需要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方能破茧成蝶,成就一方事业。

所以,各种角色,我还是最喜欢做科研,沉醉于探索我的“十万个为什么”。


问:您觉得您们这一代的科主任们有怎样的特质呢?

答:我们这代人多是出生穷苦但同时接受老一代学者严格、正规的教育,不仅一步一个脚印掌握知识,而且传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术精神。总体上我觉得的特质就是十六个字:“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立志高远、追求卓越”。中山眼科中心从陈耀真、毛文书教授那一代就传承出来的实干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已经深深地烙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了。


问:能不能说一下您在中山眼科中心工作的感受?眼科中心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答:无论走到哪里,我为自己是中山眼科中心的一员感到骄傲。这里有一流的平台、一流的学者和一流的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文化。正是因为这样,我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中山眼科中心,而且一干就是33年,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或诱人的机会,都从没有动摇离开过。

中山眼科中心给到我最大的影响就是铸就了我成为业界的精英。这里人才济济,竞争激烈,让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历练,“大浪淘沙淘出来的是金子”。在这样一个学术殿堂里,我能够专心、自由地从事我的科学研究;眼科中心大量而丰富的病例资源,让我能够将自己毕生学到的技术奉献给无数的患者,实现了儿时成为医生、治病救人的梦想,也成为了光荣的教师!

难忘的、深刻的事情太多了。近期令我感动的是我被评为中山眼科中心2021年“年度人物”。颁奖词令许多人动容和热泪盈眶。我的家人说:“他们写出了真实的你”。


问:目前,我们眼科中心正在朝着世界一流的眼科梦迈进,您觉得我们离这个梦想还有多远?

答:我们眼科中心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比如实现了人类晶状体原位再生,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

作为国内排名第一的眼科单位,我觉得还需要大家团结努力拧成一股绳,在多个技术领域、多个眼病方向引领世界眼科的发展,我相信世界一流的眼科梦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问:您在工作之外,还有哪些兴趣爱好呢?

答: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和书店。虽然我外表风风火火、做起事情来雷厉风行,但我喜欢安静的地方,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非常的“宅”。我能够享受孤独、寂寞带给我的另外一种生活,正是因为这样,为我能坚持不懈地著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作起来简直就像军人一样严谨和严厉,但生活上我却是非常的开朗、活泼、乐观、幽默。我还爱听音乐和跳舞,喜欢买漂亮的鞋子,穿自己搭配的漂亮时装,我大家族的各位女士们,都特别喜欢看我“时装表演”。爱美的心永远让我和我的家人向阳而生!

有人说,你每年做出那么多成绩,是不是你没有自己的生活?恰好相反,我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一是我对时间有超强把控力,我从不浪费一天中我头脑最清晰的黄金时间,也不主动熬夜。二是我做事很高效,可以节约出很多时间陪家人会朋友和学生们一起等。所以,你晚上遇到我在逛街、喝咖啡、看电影等,一点都不奇怪,这也是对辛苦工作的奖励。


问:您的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动,您认为您身上最励志的品质是什么?

答:首先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大家都知道我英文很好,殊不知,我是地道地“自学成才”,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英语。刚到眼科中心时,国外学者来讲学,我是“哑巴一个”,年轻医生中只有王铮能够做现场翻译,这令我非常羡慕。我暗下决心:“五年后我也要站上讲台做翻译!”于是我天天听英国“BBC”、听美国“新概念”、听英文新闻、看英文电影……听不懂也听,再忙再累也听,也怀疑过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但我没有放弃,听啊听,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终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英文有了飞跃!五年后我真的做了现场翻译。虽然翻译得很稚嫩,但非常感谢那时李绍珍院士经常在现场救急和鼓励。从此,我努力争取任何可以争取到的机会做翻译、与国外学者交流,更不放弃任何一个英文演讲机会。直至今天,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还是把收录机打开听英文故事、英文歌曲;出门最后一件事,是拿出一份可读的英文资料,读三分钟英语再上班……我深刻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想做,是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再一个例子就是,我在八年期间出版了四本专著和十多本译著。写书其实不难,积累的过程才是最难的。一个人能够持之以恒收集、积累临床资料(病例、图片、手术视频)长达30年之久其艰辛难以想象。没有对专业的热爱和敬业是做不到的,没有毅力细致也更是做不到的!

第二个励志的品质就是向阳而生的生活态度。回首过去,其实自己受过很多的苦。生活对自己也很是不公。况且不说小时候到大学六年里的艰难困苦,工作后也遇到过很多挫折、不公平待遇、各种负能量……我形容自己是“石缝里倔强成长的一颗小草”;生活上更是遭遇了巨大的不幸,需要照顾长期患病的家人,自己还有高血压、严重的颈椎病和长达20年病史的甲亢……期间的艰辛和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感同身受。但这一切,我却极少和同事们、朋友们谈起,而是选择了默默的承受和坚持。但苦难并不能压倒一个人,相反却让人获得升华!也正因为这样的经历,涵养了我善良、豁达、助人为乐、心比天宽的高贵品质,就像今年眼科中心为我颁发年度人物奖的颁奖词中写到“是集毅力和智慧于一体的女中豪杰。”

向阳而生,这是我一生的最好写照。


问:您能谈谈您的家庭生活吗?家庭事业两不误的秘诀在哪里?

答:我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虽然父母没有文化,但他们传承给了儿女们勤劳、勇敢、善良、坚韧的优秀品质。身患重病的弟弟,同样是无比的坚强和乐观,他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的人生历程,也不断激励着我们全家和身边人。他们围绕在我的身边,支持、鼓励我,为我取得的成绩欢呼、为我的成就感到骄傲。

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先生是星海音乐学院的教授,为人淳朴、低调、善良、善解人意,也培养了很多音乐学子。女儿不但有着和父亲一般温暖的性格,也有着母亲的坚强、勇敢、独立个性,一路走来从没让我们操心过。小学、中学都成绩优秀保送重点学校,高考考上星海音乐学院,走上了父亲同样的职业道路。大学毕业更是同时被五所美国著名大学录取硕士研究生,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后,又被两所美国大学录取博士研究生,再后来,被香港教育大学著名幼儿教育教授看中攻读音乐教育博士学位,走上了学术之路。

“安居而乐业”,幸福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我非常感谢我的先生和女儿对我的支持,感谢他们对我的包容、理解和迁就,他们是我的骄傲,是我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指引者,我深深地爱着他们。


张秀兰与家人的合影



问:最后,能不能请您用几句话寄语中山眼科中心呢?

答:2022年伊始,衷心祝愿中山眼科中心能够厚植沃土,筑巢引凤,薪火相传,以一流学术涵育一流人才,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研究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引领全球眼科的发展!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