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2 16:12:09来源:家庭用药杂志阅读:207次
刘士远
上海长征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
专家简介:
刘士远,上海长征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现任亚洲胸部放射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放射影像数据库”专委会主任委员、第二届中国DICOM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
担任《肿瘤影像学杂志》总编、名誉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等7本核心期刊副总编。
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基金初审、会审专家,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专家组影像专家,国家及上海市继续教育项目评审专家,解放军总后勤部及上海市设备招标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及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人身伤害司法鉴定专家等工作。
擅长胸部疾病,特别是早期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肺癌长踞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之首,如今“全球第一高发癌症”之名已经被乳腺癌占据,但最高死亡率“选手”依然是肺癌。
所幸的是,癌症,包括肺癌的诊疗手段和技术都已经有了明显进步,癌症正逐步向可防、可治、可控的“慢性病”方向发展。
其中,早期识别与诊断在肺癌的防治及其预后中举足轻重。
上海长征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刘士远教授介绍道:“肿瘤就是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比如现在大家对肺结节更加关注了,发现危险性高的肺结节可进行切除,术后患者可以长期生存,其健康甚至终身不受影响。”而这就得益于影像学早期筛查以及精准诊断。
被动是另一种主动
年轻时候的刘士远教授,对医院的印象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一个充满了消毒水味道、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的地方。
尤其是一次偶然在医院看见了烧伤患者惨不忍睹的创口后,刘士远教授无法想象自己将来会选择学医。
后来因家里经济拮据,他“被动”做了去军校学医这个“实惠有前景”的选择,既来之则安之,刘士远教授的外科手术做得十分出色。
而命运的齿轮总在磨合一些微妙的角度,在选择科室作为终身工作领域时,他心中的天平竟然倾斜给了当时尚在起步阶段的放射科。
谦逊的刘士远教授说:“我大学毕业留校分到长征医院,选择科室时我是唯一在三个志愿中填了一个放射科的。”
实际上,在实习期间他就被神秘的“断层扫描机”——CT所吸引,对当时罕见的第一代CT机产生了浓郁的好奇心。干一行爱一行的刘士远教授便在“被动”的主动中开始了放射诊断科的生涯。
因聪明好学又勤奋努力,很快他便从CT室被调去了磁共振(MRI)室。那时候全国只有两家医院有磁共振设备,且并没有相关的中文书籍,全靠对着字典去翻译、斟酌,为患者解读报告。
患者口中年轻的“刘专家”便担起了平地起高楼的重任,这也为他在肺癌早期筛查与诊断上的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靶三多”,让肺癌“现形”
“因为肺癌在早期基本没有症状,因此早筛至关重要。肺癌早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敏感、最准确的还是胸部CT,在胸部低剂量螺旋CT的影像上,肺结节宛如黑板上的白点。”刘士远教授解释道。
早筛、保持严谨随访的患者,相较于未早筛者,可降低约37%的死亡率。一般来说,建议50~74岁,尤其是有高危因素(包括长期大量抽烟等)的人群每年进行常规筛查。
我国也越发重视肺癌早期筛查的影像学指南及共识的制定,胸外科、呼吸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也在牵头以及通力合作,总结和形成规范与标准。
刘士远教授带领团队在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构建了肺癌早筛早诊体系,规范化了早期肺癌的诊断标准。他团队提出的“一靶三多”扫描方案,为肺癌早期确诊率作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叫“一靶三多”呢?
“简单来说,就是将CT扫描范围集中在局部病灶所在位置,而非大范围扫描,类似于拍照片时的高像素特写。其可将病灶点细节多方位显示,帮助更好地判断良恶性。”刘士远教授给我们打了个比方道。
所谓的“靶”就是这个局部病灶点;而三“多”分别是扫描图像的多种平面重建、平扫增强多种期相分析、多种窗位显示,既能显示病灶的外形,又能知道其内部结构是软是硬、有无空腔等,还能知道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其中,多平面重建包括矢状位重建、冠状位重建和倾斜重建等,主要是看结节的形态、有没有分叶等;不同的期相就是显示注射对比剂前后的血供情况;而窗位的不同主要是为了不同的显示目的,比如肺窗显示肺小叶小结构、纵隔窗显示软组织、骨窗显示骨头,等等。
总而言之,一靶三多方案,可以更清晰、更精准、更多维度地展示病灶结节的形态,能看见普通扫描看不见的肺癌的特殊特征细节。如同刑侦队的痕检,抓取“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收集病灶完整的征象,就能判断病灶的良恶性。
“5化”实现肺癌精准医疗
肺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对其预后有着显著的影响,综合“5化”,可将早筛优势充分发挥。
精准化
精准医疗的前提就是精准影像。如前所述,精准影像能帮助医生为患者做高正确率的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的方向。
临床化
与大家印象中以前的“辅助学科”不同,影像科属于临床学科,医生也看门诊(如肺结节穿刺、介入治疗等),参与整个诊断治疗决策,以及多学科会诊(MDT)模式等。
除了一直设有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免费解读,长征医院放射诊断科也开设了普通影像学报告解读门诊,肺结节专家门诊以及即时特需门诊等,不仅患者可通过挂号解惑,医生也可以更多地接触到患者,直接解决患者的临床问题。
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像学技术也突飞猛进。比如不方便直接接触时,医生可以利用遥控来实现仪器对患者进行自动探测、定位、设定扫描剂量以及完成扫描、重建图像,帮助医生更高效地完成检查并确定有无异常。
未来可能实现直接获取基于人工智能的结构化报告,这样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医生在报告判断与解读上的作用。
但人工智能只是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却远远不能比拟人类的情感及大脑中复杂的神经递质系统等,因此,一方面不必担心医生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另一方面医生也不可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导致基本功的荒疏。
院前化
我国倡导“主动健康”,从“有病去看”到“无病筛查”,要帮助中国更多的人群在没有症状之前,更及时地发现危害健康的重大胸部慢病,从而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而疾病知识与影像学技术手段的科普宣讲,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网络化
“网络化让医生可以把放射科‘揣在口袋里’,只要有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网,随时随地可以网络会诊、读片。”
刘士远教授带领课题组在工信部和国家卫健委“5G+”的试点项目支持下,启动了一个国家公益培训项目——心肺护航公益培训,2022年已经做了25场,覆盖全国各省市,从培训和科普层面宣讲胸部重大慢病的发病、临床特点、早筛要点以及诊断要点;并计划在全国设立20家医院为推广示范中心,实现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及医生能参与进来,让更多患者能够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获益。
人的一生中几乎一定会发生肺结节。就像人皮肤受伤了会短暂或永久留下瘢痕,肺部在执行“气体交换”功能时,吸入一些有害物质也会形成很小的“肉芽肿”,它们或保持不变,或被吸收,临床上,99%的1~2毫米的结节是无意义的。
所以,既不要对这些无意义的结节感到恐慌,但又要及时发现威胁健康的结节,我们提倡理性地早筛、早诊,理性地看病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