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文献述评丨Nature子刊:运动有益于肾脏疾病的机制汇总

2023-02-10 16:20:46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可改善成人慢性肾脏病CKD)、肾衰竭或肾移植患者的慢性炎症、心血管健康、肌肉和骨骼。然而,很少有医生关注这些获益背后的潜在机制。有学者认为,了解运动影响肾脏病患者的机制会有益于运动处方的制定,并提高运动处方的安全性与疗效。此外,这些机制或可为未来的研究确定新的治疗靶点与机会。


2023年1月17日,Nature review of Nephrology 发表了一项来自多国学者的综述,该综述详细阐述了运动有益于肾脏疾病的机制,并表明运动不仅仅是肾脏疾病的辅助疗法,其机制还可能助力新药开发。


慢性炎症


尿毒症毒素的积累可以导致免疫功能障碍,其表现为免疫抑制、对抗原反应性降低(包括接种疫苗)和慢性炎症。免疫功能障碍与肾功能的下降密切相关,并增加了CK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VD)和感染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CVD和感染是肾病患者死亡的两个主要原因。因此,控制慢性炎症有利于CKD患者的最终预后。


目前,有研究发现,规律运动有助于减少非透析CKD患者的炎症指标。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接受超抗原葡萄球肠菌毒素B刺激的CKD患者,6个月每周进行5次30min的快走可降低其CD4和CD8的水平,而未接受运动干预的患者CD4和CD8水平无显著变化。此外,快走组患者的IL-6呈下降趋势,而IL-10呈上升趋势,但在未进行运动的患者中,IL-6和IL-10的比值无任何变化。


临床数据也支持透析患者进行规律运动。一项纳入38例血透患者的研究表明,随访6个月后,与非规律运动的患者(n = 16)相比,规律运动的患者(n=22)的促炎细胞和炎症状态有明显改善,如TNF,IL-1β和IL-6。值得注意的是,非规律运动组患者的T细胞水平较基线明显下降,而规律运动组患者的T细胞水平明显上升。这表明,运动可降低炎症状态,同时不损伤免疫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发现,若肾病患者仅坚持运动2个月,其炎症相关生物指标无显著变化。这表明,运动干预或至少需要3个月才可获得抗炎效果。运动强度方面,中等和高强度间歇运动对于肾移植患者而言是安全的,但是具体运动强度则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如年龄、合并症、运动史等)进行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有助于安全、有效地运动。


总的来说,在许多研究中,规律性运动可以改善CKD患者、透析患者和肾移植患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在非透析CKD患者中,运动可以改善患者抗炎白细胞谱,但在透析和肾移植患者中却没有类似现象。这可能与透析导致NRF2通路活性的增加相关(图1)。


2.png

图1 运动改善肾病患者炎症指标的机制图

备注:PBMC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心血管健康


在CKD患者中,CVD的发生风险远远高于肾衰的风险,是C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最大摄氧量是评估心血管健康和全因死亡风险的重要独立预测指标。在一项纳入6项研究,共计512例非透析CKD患者的meta分析中发现,CKD3b~5期患者的最大摄氧量显著低于CKD 2~3a期患者。该研究表明,CKD疾病进展会导致心血管损伤与患者身体素质下降。


然而,与久坐或非规律运动的CKD患者相比,规律运动的CKD患者的最大摄氧量水平较高。此外,全球范围内的多个研究发现,规律运动CKD患者的一氧化氮释放和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这将改善血管扩张,动脉硬化,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有利于CKD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有研究表明透析内运动将有助于改善透析患者的高血压、左心室质量和高磷血症。不过,血磷的降低可能与运动增加血流流速相关,增加血流流速有助于增加透析总量,从而清除更多的磷酸盐。CYCLE-HD研究表明,6个月的规律运动与左心室质量下降相关,且与有益的左室重构有关。与非规律运动组相比,规律运动组患者的心肌炎症和纤维化程度降低。而上述两种因素是导致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简而言之,运动是预防CKD患者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不过,CYCLE-HD研究也发现,如果患者的运动强度过低(低于心脏康复患者),则无法获得较为理想的收益。不过,低强度运动患者仍然可能通过mRNA的释放等机制获得一定的收益,然而具体收益还需要更多研究。


总的来说,一定强度的规律运动有益于改善CKD患者一氧化氮的释放与生物利用度、高血压、左心室质量、高磷血症、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


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是CKD的标志。大部分CKD患者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低。这是由于脂蛋白代谢受损导致。在早期CKD患者中,高甘油三酯和LDL-C水平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而在晚期CKD患者中,血清胆固醇较低与高死亡率相关。这种矛盾可能与全身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


胰岛素抵抗是CKD的早期特征,并且几乎影响了所有肾衰患者。一些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CKD患者发生CVD的独立风险标志物。然而,部分研究却并未得到相同结果。


早期研究表明,血透患者可以接受中等强度(最大摄氧量的40%~50%)的长时间运动,且不会对其产生不良的心血管和代谢反应。同时,长时间规律运动,且坚持6个月即可改善患者的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不过,部分研究的结论并不支持这一观点。因此,关于运动对CKD患者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研究进行阐明。


肌少症


肌肉力量、质量和功能的丧失被称为肌少症,并在CKD患者中较为常见。CKD早期患者即可发生肌少症,这与CKD患者的蛋白质分解率增加相关。蛋白质分解率增加抑制了骨骼肌的生长,并加速肌肉萎缩。随着CKD的进展,代谢性酸中毒、尿毒症毒素蓄积、胰岛素抵抗、炎症、mRNA表达失调和身体活动减少程度增加,它们共同加速了肌肉萎缩。不过,现有数据表明,运动可延缓肌肉萎缩,甚至增加CKD患者的肌肉质量。不过相关机制仍然有待完全阐明。


现有数据表明,CKD患者在单次运动后,炎症细胞因子、E3链接酶信使RNA(mRNA)表达增加,抗氧能力增加。然而单次运动也可造成肌卫星细胞激活受损(肌卫星细胞参与肌纤维修复)与代谢抵抗(图2 a)。运动对CKD患者的长期影响包括,肌肉生长抑制素相关mRNA表达的降低,炎症反应的减少,肌肉合成代谢反应的改善,IGF-1mRNA表达的增加和肌肉质量的增加,不过并不清楚长期运动对肌肉线粒体的影响(图2 b)。然而,这依然表明,不论是单次运动还是长期运动,都对CKD患者的肌肉有一定益处,但相对而言,长期规律运动对CKD患者的帮助更大。


1.png

图2 单次和长期运动对CKD患者肌肉的影响

备注:图2a为单次运动对CKD患者肌肉的影响;图2b 为长期运动对CKD患者肌肉的影响


骨骼健康


健康的肾脏除了滤过功能外,还肩负着激素调节的功能。肾功能恶化后,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PTH)、成纤维生长因子(FGF23)和Klotho蛋白的调控与代谢出现紊乱,导致骨骼的转化、体积、生长或强度出现问题,并且可能导致血管和其他软组织出现钙化异常。上述紊乱被称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


虽然体育活动有利于降低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但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利于CKD-MBD。目前,部分研究表明冲击负荷训练(如跳绳和跳跃)和渐进式阻力训练(肌肉训练)可以刺激骨骼,恢复生长和骨转化。


骨细胞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多种路径相关,其中Wnt-β-Catenin是最突出的一种路径。该通路的激活是Wnt配体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传导至β-Catenin所致。Wnt与β-Catenin结合后,将诱导基因转录,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骨细胞形成。这个通路会受到其他内源性分泌抑制剂的负调控,而这些抑制剂的分泌与机械负荷相关。简而言之,冲击负荷训练较将下调内源性分泌抑制剂的分泌,促使骨细胞的生成;冲击负荷训练较少则会促进内源性分泌抑制剂的分泌,抑制骨细胞的生成。


随着肾功能的下降,Wnt-β-Catenin通路下调,而硬化蛋白水平升高。而下调硬化蛋白可促进骨形成。一项对193例血液透析患者的研究表明,每次透析前进行动态抗阻力训练(每周3次),持续6个月,即可降低硬化蛋白水平,并增加骨密度水平。另一项纳入13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初步研究发现,在接受8周透析抗阻力训练后,患者的硬化蛋白水平没有变化,但骨碱性磷酸盐水平增加,这表明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而另一项研究表明,对于超重/肥胖的CKD患者而言,6个月的有氧运动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骨代谢标志物水平。


总而言之,运动可以促进骨骼健康,减少CKD-MBD对CKD患者的影响。然而,并非所有类型的运动都有助于骨形成,或改善CKD-MBD,在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应注意运动类型对CKD患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Bishop NC, Burton JO, Graham-Brown MPM, et al. Exercise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otenti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hysiological benefits. Nat Rev Nephrol. 2023 Jan 17.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