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李进教授:积跬步汇小流,不内卷不盲目,中国创新研发大有可为

2023-02-27 09:53:46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2月19日,“2022 抗肿瘤新药及肿瘤治疗年终大盘点”顺利召开,会议围绕2022年度头颈肿瘤、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肠癌治疗的创新药物及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和全球前沿进展动态进行了认真的分享和讨论。值此盛会,医脉通特邀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解读中国创新研究和创新药物的发展现状与研发方向,并就全智能化临床实验数据平台的应用情况进行分享。


专家简历

1.png

 

创新研究从无到有

中国速度引人注目


李进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肿瘤领域的创新研究发展现状,并剖析了目前我国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他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和研究者为全球的临床研究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专家主导的临床研究项目也越来越多,研究的质量也显著提高。最近几年的大型国际会议,包括ASCO、ESMO、ASCO GI和ASH在内,众多中国专家的身影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他们向全球宣布着中国的临床研究结果,发出了铿锵有力的中国之声。


不过,目前我国与美欧日韩的医学产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差距的产生与我国创新性临床研究的开展进程有关,我国真正开展创新型临床研究的时间仅为10-15年左右。在此之前,受限于经济发展等客观原因,我国科学家和研究者并未有机会进行创新型临床研究的参与和开展。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医学领域我们理应开创更多的临床研究新领域,在经济方面我们也应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例如生物制药产业,其不仅是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也是国家经济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产业在欧美和亚洲的先进国家均有着较高的关注度,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更多的经验。

 

因此,纵向对比过往,我国的创新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横向对比发达国家,我国与一线队列仍存在一定差距。

 

发挥中国自身双重优势

助力全球临床研究进展

 

在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方面,李进教授指出,中国抗肿瘤新药的发展经历了从仿制到原研的艰苦历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主要发挥了以下两大优势:首先,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我国完善的工业门类和完备的工业基础为产品研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工业平台促进了产品研发成功后的大规模投产,有效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也缓解了患者用药方面的经济压力。不过,李进教授同时指出,制造大国不等于创造大国,创新依然是新药研发的灵魂所在。

 

其次,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从经济角度看,众多的人口意味着可观的市场规模,这为产品成本的进一步摊薄提供了助力。当然,我们的目光不能仅停留于国内,目前全球人口已接近80亿,我们希望中国的民族制药企业能够走向世界,融入到全球市场,为全球的肿瘤患者提供治疗选择。

 

而从研发角度看,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临床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渠道,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临床研究的入组速度更快。近年的几项大型国际临床研究均有纳入中国患者,原因之一是我国研究者的研究水平越来越高,数据质量也越来越好;另一个原因就是从我国的患者人数和患者素质出发,纳入中国患者群可有效加快临床研究的进程。

 

加之目前我国很多专家学者从西方发达国家学成归来,这些专家学者结合上述两点优势,相辅相成共同催化,我们的临床研究和新药研发事业也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跬步至千里,小流成江海

药物研发切忌急功近利

 

在优势之外,李进教授表示,我国的药物研发事业也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痛点。

 

首先,癌症始终是我国巨大的疾病负担,而且患者的临床需求并未得到彻底满足。以胃癌为例,中国胃癌病例约占全球45%左右的比例,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我国患者数依然较多。因此我国的专家应该付出更多的辛劳,做出更多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回顾晚期胃癌治疗的发展史,ToGA研究的成功让我们极为自豪,经过后续研究的探索和发展,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在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下已经可以实现16个月左右的中位总生存期(OS)。而对于我国患者来说,中国主导的III期研究首次证实阿帕替尼可延长二线治疗失败的胃癌患者的OS,这是中国的专家学者们送给中国患者的特别礼物。在免疫治疗的时代来临后,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OS得到了进一步的延长,约为20个月左右。尽管20个月依然不足以令人满意,但科学的进步历来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李进教授还引用《荀子·劝学》表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科学研究中的每一个小突破都会为患者带来一点小帮助,这些小突破积累汇聚,总有一天可以让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OS突破3年甚至5年。

 

其次,新药研发的难度较大。以细胞治疗为例,与CD19阳性血液病相比,细胞治疗在实体瘤中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获益尚不能让人满意,目前针对claudin 18.2靶点开展的药物研发工作已经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数据,但遗憾的是,这一治疗策略的毒性较大,尚需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良。新药研发的困难是全方位的,一个药物的上市不仅需要研究者的辛勤劳动,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而且这中间需要历经靶点筛选、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等过程,其花费的人力物力都十分巨大,而且创新开发药物的失败率非常高,研发成本也随之提高,和以往的仿制药成本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一部分患者认为“药价太高”的重要原因所在。然而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药物研发也有其自身规律,药物利润是创新企业和研发人员的重要激励,片面的看法是不可取的。

 

李进教授顺势针对第三个痛点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无论是研发人员还是社会各界,都不应有急功近利的想法。一般来说,从发现一个新靶点到药物上市,这中间大约要经历20-3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环境的和谐与否意义重大,政府、药企、民众、研发人员和患者应该齐心协力,共同促进药物的落地,让好药得以造福于患者,努力为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避免内卷,目光放远

细胞治疗,大有可为

 

在新药研发的方向上,李进教授同样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以目前极为火爆的claudin 18.2为例,表达了自己的感想。claudin 18.2是一个特别的靶点,主要表达于胃癌和胰腺癌。该靶点约表达于70%-80%的胃癌中,由于表达较为广泛,加之胰腺癌对很多药物药物存在耐药性,因此目前大部分研究均以胃癌为探索方向。

 

在胃癌领域中,该靶点的相关探索涵盖了单抗、CAR-T、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领域,去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公布的报告显示,经批准开展的claudin 18.2相关研究已有44项。针对这一现状,李进教授表示,目前该领域的探索已处于过热状态,单癌种单靶点无法支持产生如此多的药物,因此药企研发时应注重产品布局,如果临床前研究未提示该药物的疗效远超同类,那在后续制订研发计划时应避免“内卷”,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在合适的靶点探索中。这不仅是对资金的合理应用,也降低了患者承担的总体成本。

 

以胃癌为例,除了目前较为成熟的HER2和较为火爆的claudin 18.2之外,Trop2、腺苷受体、NTRK、K-RAS和FGFR等靶点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开展大规模的胃癌筛查,另辟蹊径发现新的靶点,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除了靶点的选择之外,在治疗策略的选择上,李进教授表示细胞治疗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细胞治疗包括CAR-T、CAR-NK、TILs和UCAR-T等技术,全球范围内,我国的细胞治疗技术处于接近第一方阵的水平,待开发靶点较多且新技术不断涌现,理应引起各个层面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单抗、双抗和ADC药物研发均获得了可喜的进展,新药研发总体水平,特别是ADC药物的研发已处于世界第二方阵,然而ADC的本质依然为化疗,因此毒性是其固有的局限性。而细胞治疗通过技术革新可以实现高效低毒、疗效持久的目标,可能会成为我们实现弯道超车跃居第一方阵的重要手段。

 

CD19细胞治疗在血液病中已经获得了可观成果,如果这一成就可以在实体瘤中复制,那5年OS这一患者生存衡量标准可能要成为过去时,未来我们或许将以10年OS甚至20年OS等新指标,癌症或许也将作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管理,我们离“2030健康中国”伟大目标的实现也更近了一步。

 

目前我国的细胞治疗相关注册项目数位居世界前列,尽管稍逊色于美国,但部分民族企业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细胞治疗技术,我们应该集政府、高校、医院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实现这一突破,创造我国乃至世界抗肿瘤治疗的巨大进步。

 

人工智能解放医生双手

创新平台位居世界前列

 

最后,李进教授介绍了始达-东方肿瘤I期药物试验研究中心的创建背景和运营现状。该研究中心拥有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全智能化临床实验数据平台,李进教授表示,他牵头开展临床研究的历史较长,已有近20年的时间,并且一直很看重I期研究和早期研究的价值。在这近20年的历史中,李进教授发现,由于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医生在临床研究中无法分配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此外,人工录入数据的成本增加和错误率增加,以及临床招募工作的繁琐与复杂均大大阻碍了临床研究的顺利开展。

 

在此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突飞猛进这一时代背景,李进教授团队设计了这一全智能化临床实验数据平台。在患者招募工作中,该平台可以增加患者的自主性和参与度,为患者介绍当前临床研究的开展情况,并根据患者自身的靶点突变情况,结合临床试验专员的沟通,智能化为患者推荐合适的临床研究,

 

而在数据录入方面,该平台可以从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中直接抓取数据,并通过转化中台脱敏,传输至医院电子数据收集系统(EDC系统),这大大减少了人工参与度,并降低了数据输入的错误率。

 

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该平台的应用也有效减少了医生的工作量。以不良事件(AE)为例,研究者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报告,当指标值异常时,研究者需要判断患者是否发生AE,以及该AE的级别、是否与治疗相关和严重程度等。当该AE较为罕见时,医生甚至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在专制的临床研究病房里,这一工作每天可能需要占用医生2-3小时的时间。

 

而在该平台的支持下,系统可结合预设的条件自动分析患者的AE发生情况,医生花费的时间可缩减至10分钟。李进教授表示,这是对医生双手的解放,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而提高研究的质量。

 

此外,该平台还具有质量控制的作用。在过去,临床研究中的错误数据或不规范数据通常难以及时发现,需要在最终的统计分析阶段方可进行错误数据的剔除。而在全智能化临床实验数据平台的监测下,患者的纳入标准、用药策略和检查检测均可得到实时的监控,在发现错误后及时进行排除或风险预警,以规避后续错误。

 

团结就是力量,协作才会更快产出成果,这是李进教授的重要心得体会,该平台汇聚了多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以及数家公司的科研开发人员的共同智慧。目前该平台已正式应用,质控模块也已上线运行。据李进教授介绍,该平台的先进程度目前居世界前列,部分系统流程远超国外知名大学临床试验中心的水平,这也是我国临床试验水平的重要体现。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