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5 12:01:31来源:心血管健康联盟信息平台阅读:167次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提交关于加强我国乡村公共卫生及医疗能力建设的提案。
两会·乡村公共卫生及医疗现状概述
我国乡村居民公共卫生意识薄弱,在面对流行性疾病时会出现轻视或恐慌情绪,使得流行性疾病的控制难度增加,河北新冠疫情的爆发就凸显了乡村防疫工作环节的薄弱。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大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导致乡村人口“空心化”,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医疗成为乡村医疗面对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很多乡村居住的老年人不习惯到医院看病,拖到疾病终末期就诊时又受限于乡村医疗服务能力,使得疾病难以得到即时妥善的诊疗。因此,加强我国乡村公共卫生及医疗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两会·乡村公共卫生及医疗问题分析
乡村医务人员缺乏,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更少,多少乡镇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人员。
由于工作强度较高、待遇相对较低、专业基础薄弱、无固定编制,致使人才匮乏、人员不稳,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水平。特别在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村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不足会严重阻碍各地乡村对全国卫生防疫举措的规范落实。
与城市的卫生环境管理日趋严格相比,乡村生态环境卫生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成为制约乡村卫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乡村污水、垃圾的处理能力各异,不少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老旧街道没有排污管道、未设置垃圾处理厂,造成部分乡村地区的水土资源污染,传染病及各种慢病容易流行
“看病难”主要“难”在两个方面:一是难在交通不便。居住在大山里的农民,看一次病要步行几十里的山路,时间、精力、财力上都是极大的浪费;二是难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到大医院就医,非排队等候不可。而“看病贵”问题,政府投入不足,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沉重。
远程医疗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很多地区基层信息化基础建设属于滞后状态,未建立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制定统一的医疗信息标准体系。基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范围小,服务项目少,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未有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农村的医疗卫生费用是由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农民个人卫生支出三部分构成。当前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比例较小,需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而对于公共卫生建设应当完全由政府及社会负担。
城市二级及以上的医院应当将支援农村项目作为医院及医务工作者工作考评的指标,加强城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对农村的对口支援力度。执业医师晋升为副高级技术职称的,应当有一定的时间年在县级以下或者对口支援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经历。将下乡对口支援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参考指标。
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适当放宽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应落实完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激励人才扎根一线建功立业。
加强全科医生及公共卫生人才建设队。国家或各省市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短期培训班或缩短学制(如2-3年)的医疗及公共卫生院校,定向为乡村培养公共卫生及医疗人才。鼓励免费定向培养一批源于本乡本土的全科乡村医生,多途径培养培训乡村卫生健康工作队伍,改善乡村卫生服务和治理水平。按比例分配到各地,以县为单位每5年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乡镇卫生院应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基层设施与城市差距大,因此国家及地方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及建设。因为互联网远程医疗队提高乡村医疗水平及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通过乡村卫生信息平台与相关上级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协作,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资源互补、协同与高效运行。按照常见慢性病的双向诊疗标准,根据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由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与其对口支援的上级医疗机头制定双向转诊流程,以确保危重症患者的及时、高效诊疗,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