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 17:20:09来源:医路肾康阅读:181次
梅长林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
Q1 请您就今年世界肾脏日的主题进行解读。我国当前慢性肾脏病的患病情况是怎样的?
梅长林教授:今年世界肾脏日主题是“人人享有肾健康:保护脆弱人群,预防意外肾损伤”。
第一层含义是人人享有肾脏健康。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其功能主要有排泄废物、内分泌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如果出现肾功能降低,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排出体外,滞留在体内,就会引起多个系统器官出现症状,如消化道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表现为高血压、心力衰竭。此外,还会引起肾性贫血和肾性骨病等,最终引起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因此,人人都要重视肾脏健康,做到早发现和早防治。
第二层含义是保护脆弱人群。肾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常见病,许多疾病可引起肾脏病,比如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4%,其中25%~30%的患者合并肾损害;糖尿病患病率为12.4%,其中约40%的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此外,年龄大于65岁、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服用肾损害药物或有具有遗传肾脏病史等都是肾脏病易患因素。有以上疾病的患者均为肾脏病脆弱人群。政府需要制定保护肾脏病脆弱人群的政策,社会要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医务人员要走医防结合道路,把慢性肾脏病患者找出来、管起来,最终把肾脏病发生率降下来。
第三层含义是要预防意外的肾损伤。很多意外情况可导致肾损伤:(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狼疮肾炎;(2)解热镇痛药如消炎痛、布洛芬等对肾脏具有损害作用;(3)感染如新冠病毒感染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肾脏。所以,要注意预防这些意外情况导致的肾损伤。
2012年,发布在《柳叶刀》的一项关于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的调查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0.8%。近10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全国肾科医务人员的努力,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已经降至8.2%。患病率呈下降趋势的背后,离不开环境污染的改善、对慢性肾脏病重视程度的提高、合并症(高血压、贫血等)的有效管理以及医保政策的改变,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Q2 慢性肾脏病是种什么样的疾病?这类患者算是“弱势群体”吗?就改善我国肾脏病患者患病率较高的现状,您认为应该开展哪些工作?
梅长林教授: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受损(肾囊肿、肾发育不良)或者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长达3个月以上。如果患者尿常规化验显示,红细胞数量>25个/μl,或者在高倍镜视野下红细胞>3个,称为镜下血尿;尿微量白蛋白>30 mg/(g·Cr),称为微量白蛋白尿。这两者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则诊断为慢性肾脏病。
目前,慢性肾脏病患者属于弱势群体。肿瘤、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已经列入国家慢性病管理目录。但是,慢性肾脏病还没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目录中,对慢性肾脏病的管理还没有规范化。
希望慢性肾脏病像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肿瘤等一样,纳入国家慢性病管理目录,使慢性肾脏病管理规范化。
慢性肾脏病的管理任重道远,需要民众、患者、医生、政府、医保等共同努力。肾脏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民众自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年龄>65的人群,要定期筛查肾脏病,勿随意服用药物或保健品。肥胖者要注意减重,避免高盐、高脂、高嘌呤饮食,每周至少进行5次运动,每次运动大于30 min。
对于基层医生而言,建议与公共卫生人员共同构建一条慢性肾脏病的防线,掌握慢性肾脏病的筛查知识和方法。基层医生要重视对慢性肾脏病的筛查,二、三级医院的医生不仅仅是等患者找上门来看病,还要深入到社区,做到“医防结合”。对于政府来讲,在制定卫生政策时,建议将慢性肾脏病纳入慢性病管理目录,同时希望医保政策支持慢性肾脏病的筛查、预防。对于企业而言,希望有大爱无疆的精神,支持慢性肾脏病的筛查、预防和治疗,对脆弱人群给予关爱。
Q3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临床表现或具体症状是怎样的?为及时发现贫血,慢性肾脏病患者应该监测哪些指标?
梅长林教授:肾性贫血的临床症状包括活动力下降,如走路无力、气喘。此外,还有记忆力减退、面色萎黄、心跳加快、食欲不振。严重时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加重肾脏病进展,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下降。
对于轻中度慢性肾脏病患者,至少3~6个月要查1次血红蛋白水平;对于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患者,每1~3个月要查1次血常规。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铁指标监测,包括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以判别患者是否存在缺铁情况。
Q4 肾性贫血的治疗现状是怎样的?目前,针对肾性贫血有哪些治疗手段?
梅长林教授:贫血是常见病,发生原因包括营养不良、缺铁以及肾脏病等。慢性肾脏病贫血发生率达50%,尿毒症透析患者贫血患病率更是高达90%。同时,由于不能定期检测血常规,进而导致贫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治疗率仅有60%~70%,达标率不到50%。
贫血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危害很大,可引起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等,还会加重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此外,贫血可导致尿毒症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及时纠正贫血,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纠正肾性贫血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补充铁剂;二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剂。促红细胞生成剂有两大类,一类是注射制剂,如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另一类是口服药物如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如果给予上述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仍然没有达标,需要查看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炎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髓纤维化,是否缺少维生素B12、叶酸等。最终目标要使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贫血得到纠正,血红蛋白水平达标。
血红蛋白<100 g/L时,需要及时采用上述方法纠正贫血,使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达标,即110~130 g/L,不要超过130 g/L,因为血红蛋白水平过高,并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Q5 您对未来肾性贫血的治疗哪些期待?
梅长林教授:未来,对于肾性贫血的治疗有许多期待:第一,希望研制出更多、更有效、更方便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第二,做好临床工作,提高肾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达标率;第三,加强对贫血的监测,及时发现肾性贫血患者,尽早实行干预,不要等病情发展为严重贫血才开始治疗;第四,对患者进行宣教,提高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自觉定期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同时遵医嘱服药。总之,只有医患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治疗水平,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