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9 10:00:47来源:心血管健康联盟信息平台阅读:167次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丽霞向大会提交关于推进心血管疾病防治县乡村一体化建设议案。
两会·心血管疾病防治县乡村一体化概述
我国目前有3.3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重要死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持续升高趋势,预计到2030年将有2260万急性心梗患者。这其中县域和农村地区形势尤为严峻,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近6个小时、通过120救护车转运救治比例过低等情况未能改善,以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机构面临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为主逐步失去心血管专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现状。同时还存在各级医疗机构未能充分行使分级诊疗功能,患者出院后康复及长期随访管理有待加强,老百姓缺乏健康教育对疾病认知不足等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尚未实现心血管疾病预防、救治、康复的系统整合。
两会·心血管疾病防治县乡村一体化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县级医院超9000家,承担了3.8万家乡镇,94万多个行政村,近5.1亿农村人口的重大疾病诊疗及健康管理任务,但是由于长期存在自身医疗服务和综合管理能力的短板,形成居民首选前往省市大医院就医的情况,县级医院的以心血管为代表的学科发展以及新型诊疗技术开展极为缓慢,区域分级诊疗无法真正落地。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以及村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担子日益繁重,基层医务人员的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
由于经济水平差异以及政府投入不足,县域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设备和基本药物缺失,一方面导致急性心梗等疾病的诊断和救治延误,同时经上级医院治疗后的出院患者也无法得到最佳的康复管理。
由于编制以及收入不足等原因,造成持证村医严重短缺,村医动力不足,同时村卫生基础条件落后,村医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乡医和村医对周围的老百姓有最深的了解,具备更强的信任感,但面向大众的疾病教育不足导致乡村人群对心梗这类疾病认识不够,发病后大多选择在家坚持等待缓解或者自行前往较远的医院求诊,以至心梗院外死亡率居高不下。
两会·心血管疾病防治县乡村一体化改进意见
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和 “千县工程”行动,各地政府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号召县级医院发挥龙头作用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明确要求县级医院积极建设胸痛中心等学科中心,提升医疗服务和综合管理水平,快速发展心血管学科,同时依据最新发布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要推动医共体内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创建胸痛救治单元,并逐步下沉到村卫生室探索建立胸痛救治点,借助区域信息化及心电一张网等工具形成县乡村急性胸痛一体化救治模式为代表的“急症重症救治体系”。以之为载体,与心血管疾病“预防筛查体系”、“慢性疾病管理体系”进行打通,从而实现心血管疾病“防、救、治、管、康”的有机结合和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与公共卫生两项服务应当并重,需在上级医院(县域医院)的帮扶指导下,持续面向全院医护人员开展医疗专题培训考核:应大多具备较为专业的鉴别诊断水平和救治能力,包括常规的心电图读图能力及心血管常见疾病治疗药物使用;部分偏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应熟练掌握抗凝、溶栓等药物使用方法,在上级医院帮助下尝试开展心血管方面新型诊疗技术和手段。
政府呼吁社会各界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共同加大投入,确保乡镇卫生院床旁心电图机设备,双联抗血小板等常备药品实现百分百覆盖,并建立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心电图、双联抗血小板、抗凝、溶栓及肌钙蛋白等项目的先救治后收费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保办对于胸痛救治单元开展床旁肌钙蛋白和溶栓等诊疗手段应给予适当宽松的医保政策。
提高村医保障,增加收入来源方式,鼓励乡镇卫生院对于有执业(助理)医师进行优先聘用担任村医,尽量解决编制问题。由胸痛救治单元(乡镇卫生院)对村医进行每月一次的培训,包括急性胸痛识别与处理、心电图机使用及读图、拨打120、心肺复苏等内容。县级医院通过心电一张网为村卫生室部署远程心电设备,通过开展心电筛查,提升村医在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环节的作用,快速识别并转运。
依托胸痛救治单元,对乡医和村医考核要求,面向广大村民大力开展心血管疾病普及教育,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急救常识(急性胸痛症状识别、呼叫120、心脏骤停的识别及基本心肺复苏技能)等。民众遇到心梗及时拨打120并送至就近胸痛中心,可以显著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降低心梗院外死亡率,助力健康中国2030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