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3 19:12:57来源:2023年CSCO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高峰论坛阅读:17次
会议官网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3年CSCO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高峰论坛 时间:2023/03/17~03/19 地点:海口香格里拉酒店 进入会议
英才汇聚,引领未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3年CSCO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高峰论坛在海口盛大召开。在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青年专场中,菁英学者热情洋溢,共话淋巴瘤领域的治疗进展和前沿探索,医脉通特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致开幕辞,表示三年疫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我们终于迎来了曙光,逐步走向光明,希望各位专家保重身体,以更饱满的热情与更充沛的精力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马军教授致开幕辞
朱军教授致开幕辞
DLBCL瑞金经验分享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晓波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分享了近年来瑞金医院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层治疗的探索。研究发现对IPI为0-1分且中期获得完全缓解(CR)的年轻低危患者,减少化疗方案不会带来疗效下降,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层治疗。在高危患者中,超过一半存在KMT2D、KMT2C等表观遗传调控相关基因突变,西达本胺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能克服双表达淋巴瘤特异性转录因子的不良预后因素。基于分子分型的R-CHOP+X中国方案探索中,MCD亚型和BN2亚型患者加入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后观察到明显的疗效提升。
许彭鹏教授作报告
海南省肿瘤医院田浴阳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利玲教授表示,在年轻初治DLBCL中R-CHOP的地位还无法被撼动,对于老年患者、复发或难治性(R/R)DLBCL患者,抗体偶联药物(ADC)、双抗等新药组合方案有望进一步提升疗效,基于分子分型指导DLBCL个体化诊疗是未来的探索方向。
新药时代下MCL治疗进展与前景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魏旭东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涂梅峰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分享了新药时代下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治疗进展与未来探索方向。MCL异质性高,分层治疗非常关键,目前亟需建立可指导治疗的分子分型。含大剂量阿糖胞苷的方案诱导缓解后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依然是年轻MCL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老年或耐受性差的低危患者可选择BTK抑制剂联合化疗。TP53突变仍然是MCL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为高危(如含TP53突变)和R/R MCL患者带来了希望。
易树华教授作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婷教授和辽宁省肿瘤医院邢晓静教授表示,初治MCL患者应尽可能通过诱导治疗达到CR后再进行ASCT。在一线治疗后复发的高危MCL患者中,CAR-T治疗的疗效优于小分子靶向药物组合方案,可考虑治疗线前移。
PTCL新药研究进展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黄文荣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谢彦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分享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研究进展。PTCL分子生物学异质性强,预后差,常用化疗方案疗效欠佳,新药的加入有望改善患者预后。不同亚型PTCL患者预后不同,除了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其他亚型预后均不理想,维布妥昔单抗(BV)、阿扎胞苷、西达本胺等联合化疗可进一步提升初治PTCL的疗效。在R/R PTCL患者中,新药单药的疗效有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联合PD-1抑制剂/PI3K抑制剂方案显示出初步疗效。随着信号通路、治疗靶点的研究深入,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将有助于改善PTCL的疗效及预后。
应志涛教授作报告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桑威教授和湖北省肿瘤医院吴辉菁教授表示,尽管PTCL一线治疗中新药疗效可观,但ASCT仍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BV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强的松(CHP)治疗后序贯ASCT仍然能进一步提升疗效。
CLL一线治疗进展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毕林涛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一线治疗的思考:疾病控制 vs 深度缓解”作学术报告。由于CLL患者发病年龄大,疾病异质性高,建议采取分层治疗的策略,治疗前全面评估患者是否具有治疗指征,若无(包括具有高危因素)建议观察等待。BTK抑制剂为主的长期治疗带来的疾病控制与新药联合化疗带来的深度缓解,两种方案各有优势,目前缺乏头对头临床研究,无法确定哪种方案能带来更多获益。在高危CLL患者中,伊布替尼、奥布替尼等新型靶向药物可改善患者预后,有条件患者可进行减低强度预处理的异基因移植或CAR-T治疗。
范磊教授作报告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耀教授表示,建议CLL伴有TP53突变患者一线应用BTK抑制剂,有助于克服TP53突变不良预后因素,若患者已经发展为复发/难治,TP53突变可能进一步演变,影响BTK抑制剂的疗效。
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进展
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和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闻淑娟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杨申淼教授详细梳理了霍奇金淋巴瘤(HL)近年来的诊疗进展。一线治疗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ABVD)是治疗基石,由于博来霉素毒性较大考虑替换为BV,即BV+AVD在早期预后不良和晚期经典型HL(cHL)患者中均获得了疗效的进一步提升,不过PET-2阳性患者的生存预后还有改善的空间。对于R/R cHL,建议诱导治疗达到CR后进行ASCT,诱导治疗选择BV联合苯达莫司汀或地塞米松、多柔比星、阿糖胞苷、顺铂(DHAP)能获得较高的CR率,ASCT后进行BV维持治疗可以减少疾病复发。BV、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抑制剂等新药联合方案还有较多探索空间。
杨申淼教授作报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周可树教授表示,一线治疗PET-2阳性患者尝试加入6周期PD-1单抗,取得较好的初步疗效,期待开展进一步的探索。由于HL的平均发病年龄较低,部分患者存在生育需求,中心会采取冻存精子/卵子等一系列生育保护措施。
B细胞淋巴瘤的CAR-T治疗进展
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梁蓉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分享了B细胞淋巴瘤的CAR-T治疗进展。如今淋巴瘤已经进入细胞免疫治疗时代,CAR-T细胞治疗成为领域热点,目前已有多种CAR-T产品在临床显示出卓越疗效,比如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正在探索更多的CAR-T治疗靶点,开发新一代CAR和多靶点CAR-T细胞,将CAR-T与其他治疗联合应用以及探索更合适的治疗时机。
邹德慧教授作报告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慧涵教授和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高力教授表示,CAR-T治疗已经在日本和美国获批二线治疗,虽然在我国未获批,但对于末线难治、快速进展、伴有TP53突变的患者考虑治疗线前移,避免多线复发后再应用。
总结
会议进入尾声,大会主席对各位讲者的精彩分享和与会专家的热烈探讨致以诚挚的感谢,并进行大会总结。如今淋巴瘤领域涌现了非常多的新药和新疗法,包括ADC、双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单抗、CAR-T治疗等。本次会议聚集了众多淋巴瘤领域的菁英学者,对多种类型淋巴瘤的治疗进展和未来探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对改善淋巴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感受大家风范,领略现场盛况,医脉通为您呈现会议更多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