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4 15:31:34来源: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阅读:61次
分子时代病原微生物检测和耐药研究进展
论坛主席
杜鸿
杜鸿,医学博士,教授/主任技师、博导,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助理、医学检验学科带头人、精准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转化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临床病原微生物快速鉴定与耐药致病机制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等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项。
授课专家
马筱玲
讲者简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区副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分子检测技术进展推动感染性疾病诊断标准更新
内容预告:分子检测技术可以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敏感性,缩短窗口期,已成为感染性疾病诊断重要的手段。本讲座将结合肺结核诊断行业标准、侵袭性真菌病诊断共识和艾滋病诊断标准的更新,介绍分子检测技术的应用。
许斌
讲者简介: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常务主任,研究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临床免疫学组副组长、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技术委员会委员、主任评审员、江苏省医院协会临床检验专委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协会副会长。从事临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质量管理及方法学研究。《临床检验杂志》主编。江苏援疆、援冀核酸检验医疗队总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新冠核酸检测流程:理论与实践
内容预告:病原体检测首要是确定(定性、determining)存在与否,其次再测量(定量,measuremen)观察量值变化,长期以来,病原体检测受测量理论和实践的深度影响,也是以一次检测、一个标志物的检出作为终结论,而缺乏有完整验证或确认环节的检测流程,未形成证据链,极易误导临床。为确定病原体而选择的证据有直接(关键、重要)、间接、关联的层级,以及证明方法的性能等均与最终的证据力存在相关性。新冠检测首选核酸,是因为这是新冠病毒的结构物质;抗原也是结构物质但在呼吸道标本环境下特异性奇差而不值得选用;抗体是人体的物质,是间接证据,只可以作为验证和提供旁证。这些物质的检测技术,需要以性能即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等方面的优劣来选择。检测报告应该明确无误地被临床医生阅读、理解,需要给出检验专业的解释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周宏伟
讲者简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主任,教授,博导。国家杰青/优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主要从事人体微生物组学及临床检验新方法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 Gut等刊物发表封面研究论文。现任Medicine in Microecology(Elsevier)主编,mSystems编委。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微生态医学分会主委,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委等学术任职。
人体微生物组前沿与多中心研究
内容预告:以肠道菌群为代表的人体微生物组是潜在的生物医学革命性领域之一。其在众多重大疾病中的关键角色正日益明晰,有望发展为诊断与治疗一体化新靶标。然而,肠道菌群组成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变异。我们发现地域差异是疾病关键菌谱矛盾的重要因素,提出“疾病关键菌区域分层挖掘新策略”。进而,我们首次在子痫前期、卒中等重大疾病中发现菌群紊乱的关键作用。上述研究发表于Nature Medicine, Gut等著名学术期刊。据此倡议成立中国临床微生态研究协作组(CALM),与全国同行共同开展母婴、卒中、早产儿、女性生殖道、重大慢病、结直肠癌及相关疾病等多个多中心微生态IIT研究。
周连群
讲者简介: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总师,医学检验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和装备研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授权发明近30余项,国际PCT专利6项,获美国授权1项。
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检测新技术探索
内容预告:病原微生物精准检测为人体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是实现精准医疗、支撑分级诊疗的必要前提。核酸分子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的规模化应用效益日益凸显,以高通量、高灵敏为特点的分子检测技术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病原微生物检测朝向多靶标、多重、低成本发展,特异性也快速增强,应用范围迅速扩大,智能化渐趋成熟,价值日趋重要。围绕生物核酸分子传感技术、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及医疗仪器研发进行了思考和探索,通过“医工融合”研发方式,以期对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新装备和仪器的临床应用贡献新技术和新策略,助力病原微生物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
余方友
讲者简介:医学博士、教授/主任技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肺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国医促会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分会常委,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基础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人兽共患结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次,先后主持课题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
16S rRNA基因测序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鉴定细菌中的应用
内容预告:总结了16S rRNA基因(后简称16S)Sanger循环测序用于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细菌常规鉴定的性能。在分析16S rRNA多序列比对的基础上,对该方法在细菌病原体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特别强调了16S范围内对临床相关病原体的属和种级区分相似性的现有局限性以及目前公共数据库中缺乏可用的序列数据。比较了蛋白质组学与16S测序用于细菌鉴定和基因分型的能力。最后,介绍了NGS全基因组分析取代16S测序用于常规诊断的潜力。未来的挑战将是如何将大量积累的NGS微生物数据转化为方便的算法方案,用于各种应用(如微生物鉴定、基因分型、和宏基因组学和微生物组分析),以便临床相关信息可以以一种可理解和可操作的格式报告给医生。需要全球多学科的努力和互动。
杜鸿
分子技术在细菌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
内容预告: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分子诊断的转化研究引领着学科的发展。尤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爆发,分子核酸检测成为最主要的确诊依据,进一步体现了分子检测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重要性。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定,结合耐药分子机制,对临床细菌耐药性的检测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PCR、NGS,并结合质谱等分子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中推广应用,可以实现对临床多重耐药菌株的快速鉴定,并通过深入分子机制研究揭示其产生途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