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会议报道 | 创新竞进,以启山林 白血病淋巴瘤创新转化医学专场回顾丨

2023-03-24 17:26:54来源:2023年CSCO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高峰论坛阅读:11次

以创新为根基,开启转化之路。3月17日-19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3年CSCO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高峰论坛已于海口盛大召开。

本次大会设置了白血病淋巴瘤创新转化医学专场,特邀诸多临床研究专家、基础研究专家、医药企业研发专家共话白血病、淋巴瘤领域创新进展及转化思路。医脉通特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会议伊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任汉云教授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陈宝安教授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分享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创新抗体研发进展。

郭晔教授从DLBCL的表面抗原和针对性治疗出发,分别讲述了CD20单抗、CD79b抗体偶联药物(ADC)、CD19 ADC、CD19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等药物机制及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并表示DLBCL已经进入抗体治疗时代,维泊妥珠单抗联合R-CH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泼尼松)已经成为新的一线治疗选择,多种创新抗体药物已经成为复发/难治(R/R)DLBCL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而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是CAR-T治疗的重要补充,优化现有的抗体、化疗和免疫治疗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1.jpg

 

郭晔教授作精彩报告

 

福建省肿瘤医院杨瑜教授讨论道,DLBCL具有很多的治疗选择,未来可以探索多种药物机制联合治疗,如CD19和CD20相关药物的联合治疗。山西白求恩医院张巧花教授讨论道,CAR-T治疗在DLBCL中具有显著生存优势,若患者无法行CAR-T治疗或CAR-T治疗失败可考虑双抗治疗。

 

第二部分,在西北大学附属医院陈协群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分享《桥接临床研究与基础科研,提升新药研发的内涵》相关内容。

 

宋玉琴教授结合自身团队的转化医学建设提出临床研究者需关注国际临床研究动向,助力创新药物研发,造福淋巴瘤患者。参加临床研究时需从研究设计的早期开始介入,关注每个研究设计细节,有序推进,进行信息化建设远程监察、临床研究智能质控。以患者为中心,建立淋巴瘤药物全流程价值评估体系,覆盖患者全生命周期,建立病例队列数据库、人工智能淋巴瘤标准数据库,建设科研管理体系,助力解决临床问题,建立科研硬性条件,实时分析及决策转化,使产—学—研—企多方获益。

 

2.jpg

 

宋玉琴教授作精彩报告

 

山西白求恩医院侯淑玲教授讨论道,临床研究的标本取材非常重要,需要与各科室进行紧密沟通合作,提高取材成功率,取材后需及时进行标本处理,确保临床研究顺利进行。吉林省肿瘤医院鲍慧铮教授表示,样本库的建立需要专业的软件及人员进行管理,并且需要利用好样本库的标本进行研究产出,实现样本库建立的意义。

 

第三部分,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杜欣教授和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董敏教授主持下,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鲁先平董事长分享靶向血液恶性肿瘤组蛋白去乙酰化的分子机制和临床意义。

 

鲁先平董事长表示,无论B细胞淋巴瘤还是T细胞淋巴瘤,所有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涉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过表达情况。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能够显著抑制淋巴瘤生长,越来越多的临床前研究表示,表观遗传调控可以使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细胞疗法敏感,目前许多临床研究正在评估对不同肿瘤类型的表观免疫疗法。西达本胺对于基因的影响仍有很多未知,不同的暴露位点意味着可能对肿瘤存在不同的调控影响,希望未来通过研究者们的努力能够探索出更多表观遗传药物的适应症,使患者生存能够得到显著改善。

 

3.jpg

 

鲁先平董事长作精彩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海燕教授讨论道,西达本胺可以调控初始化NK细胞和CD8 T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反应,且西达本胺可以促进记忆T细胞形成,但是背后的机制还不明确,是未来的探索方向。

 

第四部分,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赵洪国教授和上海有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王俊林董事长主持下,润东医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张中琦副总裁分享肿瘤研究适应性设计样本量重估的相关内容。

 

张中琦副总裁表示,适应性设计是在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在期中分析时使用试验期间累积的数据做出相应修改的临床研究设计。样本量重估是常被提及的研究过程,但实际应用时需要花费很多资源和精力,从统计学角度来说,不建议因对药物疗效没把握,而选择样本量重估进行弥补。建议研究者在考虑样本量重估时,需认真、全面准备后再与监管沟通,同时在内部沟通不确定性和风险,可应用加权统计量CHW法进行样本量重估,并兼顺监管对方案预设要求和自身研究的灵活性。

 

4.jpg

 

张中琦副总裁作精彩报告

 

辽宁省肿瘤医院李晓玲教授讨论道,一项临床研究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评价一项临床研究时样本量的大小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爱春教授讨论道,临床研究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可以减少药物研究结果的假阳性,避免不良药品上市。

 

第五部分,在润东医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姜海CEO主持下,北京诺诚健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赵仁滨副总裁分享DLBCL治疗新进展和探索。

 

赵仁滨副总裁表示DLBCL是高度异质性肿瘤,不同亚型患者的治疗有很大差异。DLBCL新药研发主要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联合治疗,在新药研发时除了治疗的疗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也是必要考虑的因素。高风险、双打击淋巴瘤、三打击淋巴瘤等患者的治疗需求仍不能被满足,需要探索更多新型的治疗方案。因DLBCL的高度异质性,利用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5.jpg

 

赵仁滨副总裁作精彩报告

 

江西省肿瘤医院双跃荣教授讨论道,DLBCL的治疗探索已获得显著疗效,但是实际应用于临床还需要进行更多分析和评估。

 

第六部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和烟台毓璜顶医院初晓霞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吕华教授分享聚氨基酸-门冬酰胺酶偶联物的转化医学研究相关内容。

 

吕华教授表示,培美冬酶注射液(聚乙二醇[PEG]—门冬酰胺酶偶联物)通过系统性清除血液中的门冬酰胺酶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是一些恶性程度较高淋巴瘤亚型的基石型治疗药物。偶联物中的聚乙二醇具有中性、柔顺、高度水溶性、优异的抗生物污染性能等特点,可以延长药物的血液循环时间,但是长期使用会造成细胞的空泡化,并且聚乙二醇自身具有免疫原性,会导致机体产生过敏反应。而聚氨基酸是一类以氨基酸为原料为切块,通过肽键连接聚合而成的仿生高分子,结构与多肽相似,具有生物可降解、生物安全、性质丰富、功能强大、可大量合成等优势。聚氨基酸-门冬酰胺酶偶联物不与抗PEG抗体交叉反应,且不会降低门冬酰胺酶的抗肿瘤活性,是未来门冬酰胺酶偶联物的发展方向。

 

6.jpg

 

吕华教授作精彩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秘营昌教授讨论道,PEG-LNP/mRNA新冠疫苗导致抗PEG抗体滴度显著增加,可能会影响含PEG的培门冬酶注射液的使用效果,临床治疗中需持续关注。

 

大会总结

 

本次白血病淋巴瘤创新转化医学专场各位专家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从研究设计、研究管理、研究转化等方面详细讲述了白血病、淋巴瘤领域的创新进展及转化思路,相信会为我国未来白血病、淋巴瘤领域的研究和转化带来新动能,开辟新境界。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感受大家风范,领略现场盛况,医脉通为您呈现会议更多精彩瞬间。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