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 10:49:37来源: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标准研究中心阅读:21次
推荐理由:2016年1月发表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方法及程序》)对提升中国指南的质量,推动临床诊疗实践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几年来,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数量快速增长,指南方法学也有了新进展,但指南质量的进步仍然缓慢。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指南的质量,规范指南的制订和修订过程,中华医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在《方法及程序》的基础上,整合国内外指南最新方法学进展,并充分听取专家意见,撰写了《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指导原则》),已发表于近期出版的《中华医学杂志》。《指导原则》为指南制订/修订提供了相关的核心方法与基本流程,将为我国行业学(协)会等制订/修订指南、研究人员评价指南、医务人员使用指南,以及期刊发表指南提供符合国际标准、适应中国实践的循证指导和建议。
(1)指南的定义。采用美国医学科学院2011年对指南的新定义,即指南是针对临床问题,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在平衡不同干预措施利弊的基础上形成的为患者提供最佳医疗服务的推荐意见。
(2)指南的分类。增加了快速指南和改编指南。快速指南的主题通常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因短期内必须有相应的推荐意见指导临床医师和患者应对疾病而制订。改编指南是对现有指南在评估其质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进行改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有部分指南是基于国际指南但同时考虑了我国的临床实践,进行整合而成,其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原创指南,也非严格意义上的改编指南。对于该类指南亟须有相应的方法学来规范。
(3)指南的注册。在指南制订之前,通过公开的注册平台登记指南的题目、目的、制订人员、制订方法和利益冲突等重要信息。注册可避免指南的重复制订,促进指南的实施和传播。
(4)指南的计划书。指南计划书是说明指南如何制订的计划性文件,有助于制订者更加高效率和高质量地推进指南的制订,同时也增加了指南制订过程的透明性和科学性。
(5)指南的报告。报告规范能够提高指南撰写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增强指南推荐意见的可信度,同时也有助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指南。推荐使用当前国际上用于指导指南报告的AGREE清单和RIGHT清单。
(6)指南的评价。推荐了更符合中国指南的评价工具AGREE-China。
(7)指南的实施。推荐了国际可实施性评价工具GLIA(GuideLine Implement ability Appraisal)。
主要内容
《指导原则》规定了指南制订/修订应包含10个主要步骤:
——原文:陈耀龙,杨克虎,王小钦,等.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0):697-703.DOI:10.3760/cma.j.cn112137-20211228-02911
扫码可查看《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