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2 17:51:19来源: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阅读:156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 时间:2023/03/29~04/01 地点:曲江国际会议中心 进入会议
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是国内风湿领域的学术盛会,也是各地医师和学者交流分享经验和成果的重要平台。2023年第二十六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的主题是“对话”,借此医脉通特别“对话”风湿免疫领域著名专家曾小峰教授,希望借助专家的智慧和经验,探讨当前类风湿关节炎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以期能够为广大医生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学科理解。
视频回放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 时间:2023/03/29~04/01 观看回放
专家简介:
曾小峰 教授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亚太风湿病学会联盟(APLAR)前副主席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撰写组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九、十届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及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风湿免疫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英文《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Research》杂志主编
➤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
➤EUSTAR(EULAR Scleroderma Trialsand Research)中国中心负责人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第18届APLAR大会主席
➤第10届欧洲狼疮大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第10、11届国际自身免疫病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人卫版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副主编、研究生国家级规范教材《风湿病内科学》主编、《风湿免疫病住院医师规培教材》主编、《中华临床免疫与变态反应学杂志》副主编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副主编
➤《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
医脉通:类风湿关节炎是我国最常见的系统性风湿病,请问,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诊疗现状如何?
曾小峰教授:类风湿关节炎是比较常见的风湿免疫疾病,在我国有500多万患者,也是大众最熟知的一种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致残性,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残疾。目前类风湿关节的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改善预后和降低致残风险为主,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能力。
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的真实世界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尚未得到良好控制。在横断面研究中,超过60%的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这一数据提示临床治疗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类风湿关节炎领域相继涌现了许多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的药物。但是目前来说,类风湿关节炎仍无法根治,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残疾的发生,这是当前的治疗目标。
医脉通: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组建的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致力于形成具有国家影响力的风湿性疾病数据库及诊疗质量评价系统。在您看来,CRDC的组建对风湿免疫学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对学科发展有什么意义?
曾小峰教授:早在2009年,在申请到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进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时,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建立了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在此基础上,2011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下,科室牵头创建了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这是我国首个全国多中心风湿病大数据注册与研究平台。
CRDC不仅仅关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还将注册病种扩大到20余种风湿免疫疾病。CRDC的建立对于我们了解我国风湿免疫疾病的现状以及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有重要价值,并且为临床医生制定诊治策略提供了有力证据。迄今为止,基于CRDC的数据与开展的相关研究,已经发表大量论文,包括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常见疾病的诊治现状,患者生存情况,以及治疗影响因素等。得益于此,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得到极大的提高与改善,也相继出台了多个相关疾病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总之,CRDC数据库在我国风湿免疫疾病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认识,进一步改善了患者预后,并为国家政府提供了真实数据以制定疾病管理方针。
医脉通:2021年正式出版的《中国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2020》依托CRDC牵头的中国首个国家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注册数据库CREDIT,是由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发起我国第一部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作为该中心主任,请您谈一谈,发展报告2020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曾小峰教授:《中国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2020》是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发起,基于CRDC自创建以来十几年的真实世界数据撰写而来。它全面摸底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现状与挑战,为国家提供了制定政策的依据,为风湿免疫疾病领域医务从业者提供了解患者情况的资料,也让患者有了认识疾病的权威途径。总的来说,这份发展报告在提高整个社会对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现状认知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医脉通:近年来,我国风湿病学者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回顾2022年,请您介绍下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诊断、评估和治疗中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
曾小峰教授:近年来,我们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诊疗方面取得许多进展。但就机制来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目前我们依然未能完全清楚。因此,期望能够加强基础和临床学者的合作,探索更深入的研究,以期早日揭开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奥秘。
近年在类风湿关节炎领域,新药物的出现以及新靶点的发现是重大进展之一。除了目前常见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细胞治疗正向我们走来,其中包括干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等。这些治疗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力助手。当然,目前细胞疗法在治疗风湿免疫疾病方面仍处于研究阶段,我们期待它展现出良好效果,成为新的有效手段。未来,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期待出现更多的药物为治疗提供更多武器。
医脉通:展望未来,您认为我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前景如何?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曾小峰教授:风湿免疫学科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学科。据统计,我国有超过2亿人患有风湿免疫疾病,但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仅有7000-8000名医务人员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国家非常关注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希望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2015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发布综合医院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所有三级医院建立独立的风湿免疫科,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也要建立独立科室。这是风湿免疫学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发展。并且,从十一五开始,到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给到风湿免疫学科数个重大课题,仅十四五规划中就建立至少4个重大项目。可见国家高度重视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这一事实不容忽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风湿免疫学科必将迎来迅速发展。
风湿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还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当前,科技发展带来了许多新型治疗方法,其中很多都聚焦于风湿免疫疾病,包括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等。这些新型药物已经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且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关注。这一时代背景为我们的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风湿免疫学科因此成为一个“阳光”的学科,必将得到长足发展并为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