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09:50:53来源:医脉通阅读:129次
前言:核医学作为肿瘤早期筛查及诊断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核医学的发展也推动着前列腺癌精准治疗不断向前。医学影像与精准治疗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2023年4月14日~16日,“第一届中国医学影像融合创新与发展大会”在江苏南京举行。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汪静教授和南京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王峰教授分享中国核医学发展现状以及新型放射性配体疗法的应用经验。
发展与挑战并存,中国核医学躬行不辍
汪静教授:近十年来,中国核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2021年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在该《规划》的指引下,国家对于核医学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强,中国核医学不断取得进步。一方面中国核医学设备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与核医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放射性药品百花齐放,很多企业开始从源头上关注核医学新药研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核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医学的规模仍然较小,大型设备的拥有量也不足。此外,核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需要着力解决。因此中国核医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来提升核医学的规模和质量。
火眼金睛,PSMA PET成像助力前列腺癌精准诊疗
➤精准诊疗之利器,PSMA-PET成像优势突出
王峰教授: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之一,在前列腺癌的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高表达,是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的理想靶点。近年来,PSMA PET成像在前列腺癌的精准诊疗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常规影像学手段相比,PSMA-PET成像能够更早地探测到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从而对前列腺癌进行精准分期,进而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使前列腺癌的治疗能够向前推进。
传统的影像技术,如CT、多参数MRI等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但即便如此仍有约30%左右的病灶可能被遗漏。而PSMA-PET成像对前列腺癌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即使是微小病灶也能够准确地检出与诊断。此外,PSMA PET成像可探测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助于对前列腺癌进行分子分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SMA PET成像在前列腺癌诊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了前列腺癌的诊疗一体化,助力前列腺癌精准诊疗。
➤多维应用,PSMA-PET成像在前列腺癌中大有可为
汪静教授:当前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飞速发展,PSMA-PET成像是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分期、监测生化复发以及指导放射配体治疗等方面,PSMA PET成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早期诊断及活检定位:PSMA PET成像能够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取高质量的图像,实现前列腺癌微小病灶的精准检出。前列腺癌活检前行PSMA PET成像,有利于确定穿刺部位,从而提高活检的准确率。
(2)疾病分期:明确的分期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至关重要。回顾性研究显示,PSMA 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灶检出的特异性可以达到98.9%,而传统影像学技术的特异性仅为85.4%[1]。因此,在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影像学检查中,PSMA PET能够取代当前的成像技术,从而能够更完整和准确地对前列腺癌进行术前分期。
(3)监测生化复发:前列腺癌患者在根治术后10年内约有30%-50%可出现局部肿瘤复发,常规影像学方法往往不能有效发现,如CT对早期复发病灶的检出率低于5%。而研究发现,PSMA PET/CT成像对前列腺癌生化复发的检出率为89.5%,远远超出传统影像学方法。同时,检出率与患者PSA水平密切相关,PSA>2.0 ng/ml时检出率甚至可以高达96.8%[2]。
(4)指导前列腺癌放射配体治疗:大多数的前列腺癌组织都表现为PSMA高表达。PSMA PET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PSMA在体内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尤其是肿瘤病灶的表达,从而指导前列腺癌患者选择合适的放射配体疗法,如177Lu-PSMA-617。
高效低毒,新型放射性配体疗法177Lu-PSMA-617点亮新生
汪静教授:“诊疗一体化”是目前核医学的发展趋势,通俗讲就是“指哪儿打哪儿,所见即所治”。基于68Ga-PSMA PET/CT显像结果行177Lu标记的PSMA配体靶向治疗是晚期前列腺癌领域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
前列腺癌患者经内分泌治疗后绝大多数会出现耐药进而快速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一旦进入CRPC阶段,预后一般较差。基于三期VISION研究试验结果,177Lu-PSMA-617于2022年在获得FDA和欧盟相继批准上市,是首款FDA批准用于治疗mCRPC患者的靶向放射配体疗法。VISION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77Lu-PSMA-617联合标准治疗患者死亡风险下降38%,中位总生存期(OS)显著延长(15.3个月 vs 11.3个月,P<0.001),中位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PFS)也显著延长(8.7个月 vs 3.4个月,P<0.001),并且能够显著延缓首次症状性骨骼事件时间(11.5个月 vs 6.8个月,P<0.001)。177Lu-PSMA-617联合标准治疗组报告的治疗期间出现的最常见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为疲劳、口干、恶心,大部分不良事件为1-2级轻度,并且可管理[3]。
王峰教授:与常规药物相比,放射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疗效主要取决于对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辐射吸收剂量。表达PSMA的肿瘤细胞对68Ga-PSMA PET/CT指导下的177Lu-PSMA-617高度摄取,而正常组织几乎没有摄取,因而与化疗相比,177Lu-PSMA-617安全性更好,患者更容易耐受。177Lu-PSMA-617释放低能β射线,产生的骨髓抑制作用较小,因而治疗后患者的骨髓抑制并不明显。此外,从我们团队的单中心研究来看,177Lu-PSMA-617引起的口干的发生率也要低于欧美相关研究。
探索不止,从站线前移到联合治疗关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王峰教授: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人群进行177Lu-PSMA-617治疗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VISION研究显示,177Lu-PSMA-617在mCRPC患者具有显著优势,那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中是否也有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这就需要我们泌尿外科、核医学科以及相关学科专家共同组成多学科团队(MDT),参与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拓宽177Lu-PSMA-617的获益人群。
此外,177Lu-PSMA-617的最佳治疗时间窗目前仍然未知,未来有待借助于大型分子影像技术、基因检测等手段进一步明确。门诊中也遇到过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不到两年时间即出现肝转移和腹水,最后行基因检测发现患者存在PTEN、RB1和TP53突变,这也是晚期前列腺癌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假如患者早期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后立即干预,也许会有不同的结局,这也是泌尿外科、核医学科、影像科等医生需要研究的方向。
汪静教授:以177Lu-PSMA-617为代表的新型放射性配体疗法突破了mCRPC的临床治疗困境。为进一步探索177Lu-PSMA-617的应用价值,目前有近30项关于177Lu-PSMA-617联合放疗、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和全球正在同步进行177Lu-PSMA-617联合标准治疗用于mHSPC成年患者的III期PSMAddition研究,有望为中国广大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MCC号RLT2304932
有效期2024-04-16,资料过期,视同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