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5 09:25:39来源:2023CSCO指南会阅读:32次
为积极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2023年CSCO指南会已于4月21-22日在广州盛大召开。借此大会之际,医脉通特别推出《历久弥坚 “伊”路前行》栏目,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接受采访,立足血液肿瘤领域CSCO诊疗指南的传承与发展,分享今年血液肿瘤相关CSCO指南的重要更新内容。
医脉通:CSCO诊疗指南的诞生与更新,凝聚着专家们的智慧才华,倾注着专家们的辛勤汗水。鉴往才能知来,能否请您回顾一下血液肿瘤领域CSCO诊疗指南的发展历程?
马军教授:7年前,在前辈孙燕院士、吴孟超院士、于金明院士、樊嘉院士、赫捷院士、管忠震教授、廖美琳教授、吴一龙教授、秦叔逵教授、李进教授、徐瑞华教授,还有我们年轻一辈医生的推动下,我们想制定易读、易懂、又易用的口袋版CSCO指南。
目前为止,CSCO指南制定已经有7年时间,共制定了38个指南,近五年来每年都更新一次。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指南共有8个,分别是《淋巴瘤诊疗指南》、《儿童及青少年淋巴瘤诊疗指南》、《儿童及青少年白血病诊疗指南》、《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指南》、《CAR-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及免疫靶向治疗相关感染管理指南》、《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诊疗指南》、《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共同指导血液淋巴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只有诊疗规范化,才能确保患者接受精准和个体化治疗,才有患者长期生存和治愈的可能。
CSCO指南承受住了时间和地域的考验,主要因为指南是结合中国国情,以循证医学和临床经验为主,并参考国际权威指南制定,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口袋版指南,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灵活应用规范化治疗手段,这也是制定指南的初心。
医脉通:CSCO指南会无疑是一面无言的镜子,折射出我国乃至世界血液肿瘤治疗手段的快速发展。淋巴瘤作为血液肿瘤的重要亚型,在今年的诊疗指南中有何重要更新?
马军教授:近三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泛滥,我们经历了悲伤和遗憾,但是秉持着“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不隔离学术”的口号,继续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服务。在这三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也更加体会到无化疗(chemo-free)治疗的重要性。比如过去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依靠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率非常低,生存期只有三年,但是随着2001年第一代酪氨酸激酶(TKI)抑制剂获批,现在已经可以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进行慢性病化管理。后来又有了全球首创的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成为了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等B细胞淋巴瘤的主要药物,使患者获得了长期生存,已在中国上市五年之久。
CSCO指南将chemo-free治疗视为重点,但规范化治疗仍然是最重要的,临床工作中选择治疗方案时需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和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医脉通:全球首个BTK抑制剂伊布替尼问世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诸多BCM的治疗模式已经发生巨变,您怎样看待伊布替尼如今在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地位?
马军教授:伊布替尼是首个BTK抑制剂,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BTK抑制剂,但伊布替尼仍然是一个基石药物。它在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等B细胞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是首选的chemo-free药物,且安全性可控,在中国已有10万人次以上患者接受伊布替尼治疗,治疗地位不可撼动。
虽然第二代BTK抑制剂和第三代BTK抑制剂不断出现,但是伊布替尼仍然还是B细胞淋巴瘤的基石药物。此外,伊布替尼已经进入医保,成为了一个人人可以应用,也负担得起的口服药物,开创了chemo-free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新纪元。
医脉通:自2016年首部CSCO诊疗指南诞生以来,CSCO系列指南已经走过了7个春夏,陪伴肿瘤临床医生度过了2000多个日夜。您对未来CSCO诊疗指南在临床中的应用有何期待?
马军教授:近五年来,CSCO系列诊疗指南基本都是以中国的经验结合国际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制定,指南越发成熟。过去国内学者只能在较差的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但是现在Blood、JHO、JCO、NEJM、Science、Cell杂志等顶级期刊都有中国学者的声音。随着一代又一代血液和淋巴系统肿瘤专家的努力,国外及民族企业和生物公司的崛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药可供选择,进一步推动中国达到世界先进的肿瘤诊治水平,像美国一样达到约72%的五年无病生存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2030年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我们任重而道远,期待未来医患、医药、医政为血液肿瘤患者生存期进一步延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共同努力奋斗。
马军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