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14:02:14来源:《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阅读:23次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沉默杀手"。《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据推算我国高血压现患人数2.45亿,高血压防治刻不容缓。
今年5月17日是第19个世界高血压日,主题是“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Measure your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t, Live Longer)” 。今年的世界高血压日,医脉通特邀高血压领域知名专家,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陈鲁原教授对高血压的定义、症状、治疗原则及目前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专访,以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共同推动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医脉通:什么是血压?
陈鲁原教授: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称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称为舒张压。显然,心脏收缩时,将血液打出去,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大,此时的血压相对高一些,俗称“高压”;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相对较低,俗称“低压”。
医脉通:什么是高血压?
陈鲁原教授:
非同日3次以上测量血压高于140 mmHg和/或90 mmHg(即高压≥140 mmHg和/或低压≥90 mmHg),称为高血压。
201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3.2%,达到了2.45亿。预计到2025年,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将达到3亿。每年全世界约有940万人死于高血压,约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脏病与血压升高相关。这就是为什么每年5月份(世界高血压日)和10月份(中国高血压日)都会举办高血压日的宣传活动,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医脉通:正常高值血压有危害吗?
陈鲁原教授: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血压没有超过140/90 mmHg就是正常血压吗?显然不是,正常血压应该是高压≤120 mmHg,低压≤80 mmHg。高压120-139 mmHg(尤其是130-139mmHg)和低压80-89 mmHg属于正常范围内的高值血压。
在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高压130-139 mmHg,低压80-89 mmHg的人群占比23.2%,约2.43亿,与高血压患病人数(2.45亿)相近。15年以后,2/3的此类人群将进展为高血压(≥140/90 mmHg)。因此,应该将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人群筛查出来作为重点监测人群,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压,以防止其进展为高血压。
除可发展为高血压外,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卒中、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30%。因此,这类人群要积极进行非药物调理,包括控制盐摄入量(每天6g以下),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到正常范围等。
医脉通:测量血压有哪几种方法?测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陈鲁原教授:
测量血压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四种测量方法:
第一类是诊室血压测量,包括医护人工血压测量和自动血压测量。自动血压测量是通过人机对话自动为患者测量血压的一种方式,医生和护士并不在场。目前这种测量方式尚未普及,但应用率越来越高。
第二类是诊室外血压测量,包括家庭血压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
并不是仅在医院内由医生和护士进行血压测量显示血压升高才是高血压,这四种血压测量方式均可进行高血压诊断。诊室外血压测量远离医疗环境,与诊室血压测量相比,其数据更为真实客观,尤其是家庭自测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时,第一,患者应处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安静舒适,可重复性高;第二,可选择全自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第三,患者应处于坐位,背部靠在椅子后面,手臂放在桌面上,且不能正面对着桌子而是侧面对着桌子进行血压测量,这样手臂就能得到支撑。另外,应至少休息5分钟以后再进行测量,且这5分钟内不要说话。
家庭自测血压还应掌握“722”模式。“7”是指连续测量7天,如果无法连续7天测量血压,则至少应每周测量4天。第一个“2”是指每天测量两次血压,具体为每天早晨睡醒1小时内、在进食与服药前、排空膀胱后测量一次;晚上睡前1小时内测量一次。第二个“2”是每次测量血压要测2遍、且间隔1分钟。简言之,所谓“722”模式,是指在连续7天(“7”)内,每天测两次(“2”),每次测两遍(“2”)。
如果诊室和家庭自测血压不稳定或者怀疑夜间高血压,应考虑动态血压监测。
医脉通:在高血压发生前或刚确诊后,患者有哪些症状?
陈鲁原教授:
高血压症状隐匿,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沉默杀手”。通俗来讲,就是高血压患者不一定有症状,因此许多高血压患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大部分高血压是在体检或者到医院就诊时筛查出来的,甚至有些高血压患者可能是在发生心、脑、肾并发症以后,到医院就诊才检测出来的。
约50%的高血压患者可能会有一些症状。早期症状包括头晕、头痛、颈后部紧张感、乏力、心慌等。然而,这些症状并非特异,也可能见于其他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典型的高血压头痛往往在血压下降后消失,如果患者的血压恢复正常后依然有头痛,则通常头痛与血压水平无关。另外,高血压患者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头晕或者眩晕,出现时应首先警惕是否为降压过度所致的低血压或直立性低血压。如果头痛与血压无关,则应注意是否合并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等,从而导致严重头晕或眩晕的发生。
医脉通:高血压是不是没有症状就没有危害,也就不用吃药了?
陈鲁原教授: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仅为16.8%左右。除半数以上高血压患者并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之外,不难受不吃药,依从性不佳是控制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高血压防控指南建议,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30/80 mmHg。血压达标后还应维持目标血压,以防血压波动,这便要求患者长期用药。如果患者经常停药/吃药,则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过较大,其危害甚至比血压升高的危险更大。此外,经常停药/吃药,还会使降压治疗方案更为复杂,增加降压难度,因此患者切勿随意停药。
在日常降压过程中,如果收缩压<110 mmHg,可考虑减少药物数量或剂量;如果收缩压<100 mmHg,可考虑暂时停药。
显然,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压是否维持在目标血压之下,每月甚至每3个月到诊室进行一次血压测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经常在家自测血压。
医脉通: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治疗的重中之重。据悉,2023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要发布,根据我国最新版的高血压指南,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陈鲁原教授:
就患者本身而言,应该遵循3条基本原则,分别为长效降压、联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第一,长效降压是指患者应该首选每天服药一次便可以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的长效药物。长效药物有助于减少血压波动,维持正常血压节律,便于长期坚持服药,有利于血压达标,更利于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药物说明书中的每日一次并不意味着该药物为长效降压药物。每天早上服药一次,就能控制好白天、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晨服药前血压的药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效降压药物。
第二,联合治疗。临床上,约70%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服用两种及以上降压药物。首先,是二级及以上高血压患者(≥160/100 mmHg)或收缩压≥150 mmHg的高血压患者。因为如果患者的目标血压为130 mmHg ,则收缩压≥150 mmHg的高血压患者至少要降低20 mmHg的血压。截至目前,尚没有一种降压药物可以把收缩压降低20 mmHg,因此患者应进行联合用药。其次,高危或极高危的高血压患者,除血压升高外,还可能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患者也可能需要进行联合降压治疗。再者,进行单药治疗无法达到目标血压的患者也需要再联合应用其他降压药物。
联合降压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处方联合,医生开具包含两种及以上降压药物的处方;二是单片复方制剂,将两种降压药物做成一片药物。在进行联合降压治疗时,即将出版的2023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在可获得的情况下应该优选单片复方制剂。之所以优选单片复方制剂是因为与单药治疗或处方联合治疗相比,服用单片复方制剂更容易使血压达标,且可增加服药依从性、安全性和耐受性也较好。
此外,30%的患者服用一种降压药物就可以控制血压。这些患者主要包括:①收缩压<150 mmHg的中低危高血压患者;②虚弱、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患者;③>80岁高龄患者。
第三,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的合并症可能不同,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耐受性也不同、患者的个人意愿和长期经济承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然而,此处的个体化治疗并非中药的“千人千方”。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有近3亿人,“千人千方”的个体化治疗不利于高血压防治事业的发展。我们所谓的个体化治疗是不同人群的个体化治疗,例如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快心率的年轻高血压患者等。
医脉通:尽管目前有多种高血压防治策略,但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控制率仍不乐观。那么,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面临着哪些问题?结合即将发布的新版高血压指南和您的临床经验,您认为未来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应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陈鲁原教授:
对此我主要谈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首先要解决高血压知晓率低、治疗率低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只有16.8%,处于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第121位,南亚非常落后的斯里兰卡则排在第122位。为提高知晓率和治疗率,18岁以上正常血压的成人应每两年测一次血压;正常血压高值成年人应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目前,我国仅约1亿患者被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流程之中,并且多为退休人员。部分公司、公职人员和事业单位职员每年都有体检,但仅是一部分人。因此,每位高血压患者都应充分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这是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关键。
第二个问题,缩小指南与实践之间差距的最后一公里。尽管目前我国有多种高血压防治策略,但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控制率仍不容乐观。其中,如何缩小指南与实践之间差距的最后一公里是一个关键问题。现如今,基层医疗单位承担了60%-70%的高血压诊疗任务,作为高血压防控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为此,①三级医院副高及以上医生有责任宣传、普及、传授高血压相关指南/专家共识的内容,并与基层医生共同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②三级医院的院级领导和科室领导应该给予这方面支持条件;③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我个人认为,在今后采取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进一步建设远程高血压监测和数字高血压管理(患者通过APP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医患沟通,有助于我国高血压防治取得突破。
医脉通: 在世界高血压日来临之际,您认为防控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除了医生的日常诊疗,全社会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来共同防治高血压?
陈鲁原教授:
由于时间关系,我主要谈一个问题:希望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参加减盐行动。
高盐饮食是导致血压升高重要的因素之一。高盐饮食还增加了心血管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建议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要超过5g。目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心血管健康联盟高血压达标中心,携手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了“健康中国 盐行动”的主题活动,旨在唤醒社会公众科学减盐的意识。
在此希望政府主导把减盐行动列为健康规划纲要。同时希望中国烹饪协会、中华餐饮业协会、各省市的食品行业协会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减盐行动中去,与医疗机构和新闻媒体合作为国人健康做出贡献。
此外,机关、学校、大型企业的食堂,车站、机场、高铁和航班的餐饮,以及宾馆的餐饮应带头开展减盐行动。
在世界高血压日来临之际,期待全社会共同采取减盐行动来助力高血压防治。
陈鲁原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教授
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二、三届高血压学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