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洪天配教授:1型和2型糖尿病属于同一类疾病吗?两者有何差别?

2023-05-22 16:03:17来源:2023北大糖尿病论坛阅读:24次

本文经洪天配教授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2023年5月20~21日,第十九届“2023北大糖尿病论坛”于在北京会议中心以线下和线上会议相结合方式盛大举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洪天配教授以“1型和2型糖尿病属于同一类疾病吗”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

 

洪天配教授从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临床特征与自然病程、筛查与预防策略、治疗策略、临床结局等6大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1684742718401956.jpg

洪天配教授

 

专家介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担任ADA精粹 (DiabetesCare/Diabetes)中文版共同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等6个中文核心期刊的副总编,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副主编,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等SCI期刊的编委。

 

T2DM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10版糖尿病地图显示,2021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20-79岁)比例达10.5%,其中2型糖尿病(T2DM)为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90%以上,而1型糖尿病(T1DM)占比约为2%。然而,基于T2DM人群制订的防控策略可能不适用于T1DM人群。

 

从病理生理特点看,T2DM比T1DM更加复杂

 

洪天配教授指出,在病理生理方面,T1DM是T/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的疾病;而T2DM的病理特点相对于T1DM更加复杂,既往认为T2DM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三重奏”——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及肝糖输出增加。随着研究的不断探索,DeFronzo教授于2008年将“三重奏”扩展至“八重奏”。此外,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静坐的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肥胖等。

 

T1DM与T2DM的临床特点和自然病程差异

 

在临床特征方面,洪天配教授对T1DM与T2DM之间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比较(图1)。

 

1684742776915115.png

图1. T1DM与T2DM之间的临床特征比较

 

在自然病程方面,T1DM的自身免疫进展可分为3期:免疫激活期、加速期及慢性进展期;T1DM的临床转归也相应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胰岛自身抗体阳性,但血糖正常;第2阶段,胰岛自身抗体阳性,且血糖轻度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第3阶段,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第2阶段和第3阶段的早期,即自身免疫进展的加速期,此时是免疫治疗的重要时间窗。

 

对于T2DM而言,由于胰岛素抵抗的持续加重,胰岛β细胞最终无法代偿日益增加的胰岛素分泌需求,使高血糖进行性恶化,从而推动从正常糖耐量向糖尿病前期再到T2DM的方向进展。

 

1684744297608826.png

图2. 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1684744290264737.png

图3. 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从筛查与预防策略看,T1DM与T2DM相差甚远

 

在筛查策略方面,洪天配教授指出,T1DM的筛查包括胰岛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等)、遗传易感性等位基因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代谢风险评估指标(葡萄糖耐量-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等)及风险预测模型,其中,DPT01研究纳入了年龄、体重指数、血糖、C肽等指标,构建了DPT-1危险评分,可用于预测抗体阳性的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而T2DM的筛查主要是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在预防策略方面,洪天配教授指出,T1DM和T2DM均包含三级预防,但两者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图4)。

 

1684742800430664.png

图4. T1DM和T2DM的预防策略

 

基于当前治疗理念,探索未来治疗新趋势

 

在治疗策略方面,洪天配教授提到,目前已有治疗策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如DCCT、UKPDS、VADT、ADVANCE、ACCORD等大型研究)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引方向。

 

➤T1DM治疗理念: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T1DM患者需要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降低T1DM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其中,DCCT研究(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显示,严格的血糖水平控制可以显著降低T1DM的微血管并发症风险;EDIC(糖尿病干预和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研究表明,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降低T1DM患者远期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心血管死亡风险达57%。

 

1684742827498820.png

图5. DCCT研究及其后续的EDIC研究的主要结果

 

➤T2DM治疗理念:从以单纯“控制血糖”为中心,转向以“改善心血管和死亡结局”为中心兼顾控制血糖,再到“以患者为中心、多因素共同管理”。

 

 

2023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2020 CDS指南”)两大糖尿病权威指南均对T2DM及其不同合并症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推荐,其中2020 CDS指南指出,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仍然是T2DM的一线治疗方案(图6)。

 

1684743269894590.png

图6. 2023 ADA指南和2020 CDS指南关于T2DM及其合并症的治疗路径

 

在未来治疗趋势方面,洪天配教授指出,免疫治疗、细胞治疗(胰岛移植和干细胞移植)及人工胰腺在T1DM患者中的临床研发是未来的治疗学研发新方向,而对于T2DM患者的治疗仍然强调科学、合理的综合控制(包括降糖、降压、调脂、体重管理、必要的抗血小板治疗等),早期联合治疗是克服临床惰性的重要策略,联合治疗需要兼顾病理生理学上的“八重奏”,理想的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应该考虑到机制互补、安全降糖、综合达标、器官保护、使用方便等特点。

 

T1DM与T2DM的临床结局差异

 

在临床结局方面,澳大利亚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T1DM患者的高血糖、低血糖及下肢截肢的发生率高于T2DM患者,而T2DM患者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卒中发生率高于T1DM患者。此外,在15-30岁的T2DM患者中,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高于15-30岁的T1DM患者。

 

演讲尾声,洪天配教授对此讲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他明确指出,T1DM与T2DM不是同一类疾病,在全球糖尿病患者中,以T2DM患者最为常见。T1DM与T2DM之间在病因学、临床特征与自然病程、筛查与预防策略、治疗策略、临床结局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针对T1DM和T2DM均提出了不同的治疗理念和管理策略。尽管T1DM在糖尿病总人群中仅是“可怜的极少数”,但非常希望未来在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时,应该关注T1DM与T2DM的不同,以促进我国T1DM防治水平的快速提升。此外,期待在未来,新的突破性治疗方法能够早日进入临床应用,助力更多糖尿病患者实现获益。

 

整理:Selina

校对:田字格

审核:洪天配教授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