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8 00:20:59来源:医脉通阅读:14次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中青年医生是淋巴瘤领域未来的中坚力量,中青年医生的持续培养也是淋巴瘤专科实现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
“菁英学院”为中青年医生打造了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培养淋巴瘤的中坚力量、促进淋巴瘤的专科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自2016年首次举办以来,已走过数载,一同见证了诸多淋巴瘤中青年医生的成长与蜕变,也助力了淋巴瘤中坚力量的崛起。
在万众期待下,2023年“菁英学院”全新启航,聚焦中青年医生的能力培养,打造“明星”孵化平台,致力于促进淋巴瘤专科的持续发展!本年度将邀请数位专家围绕“IP打造”、“科研AI”、“医患同行”三个话题进行深入剖析与探讨;也期待通过认识他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全方位揭秘“大咖”养成之路。近期,我们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
从“医”而论——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医生,一个崇高而又伟大、令人肃然起敬的职业,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向往。这几位专家,或是怀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敬畏,或是怀有救死扶伤的终极信仰与对未来的憧憬,亦或是误打误撞,终归是踏上了漫漫行医路,也因此找到了值得他们钟爱一生的事业。他们在这里扎根,在这里不断成长,又在这里数十年如一日地发光
近年来,医疗行业尤其是血液肿瘤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临床医生们接触到了非常多的新药与新疗法,包括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细胞与生物基因疗法等,这些都促使他们不断耕耘、不断精进,通过行业资讯、科研深挖、文献解读、会议交流、病例分享等多个维度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做到与时俱进。黄亮教授提到,“通过这些方式,我们紧跟领域最新进展,也将它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来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最终让我们的患者可以从新的诊疗模式中获益。”
“菁菁”业业——医路走来,仁心济世
作为如今国内淋巴瘤领域的中坚力量,几位老师也结合自身的成长经验,分享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易树华教授认为,传承是非常关键的要素,有幸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学习与工作多年,并接受了MD Anderson等国外TOP医院的培训,令他受益匪浅。“一脉相承、从一而终”大抵是他在淋巴瘤领域扎根的不二法宝。此外,他指出,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亦非常重要;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创新。朱华渊教授也提到,在淋巴瘤亚专科发展的时代洪流下,不断地进行自我深造与提升,不满足于当前现状,深入探索科研与临床,是她多年来砥砺前行的重要动力。
菁英学院的开展,旨在培养淋巴瘤的中坚力量、促进淋巴瘤的专科发展。三位教授均指出,菁英学院这一平台不仅给中青年医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家也在不断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一起进步与成长,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始终如“医”——不懈探索,勇攀高峰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他们是如何做到既在临床实践中精益求精,又能勇攀高峰、兼顾科研探索与成果转化?诸位专家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黄亮教授与朱华渊教授均指出,作为“忙碌大军”中的一员,他们需要对临床诊疗见微知著,从临床中发现和探索问题,继而进行基础研究验证,随后再将经过反复验证的新疗法、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并通过临床疗效的正负向反馈获得更加全面的认知。易树华教授则提到,作为研究型医院,他们始终带有责任感与使命感,想要通过转化进一步提高疾病诊疗水平。目前,他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针对常规的临床诊疗,不应满足于治好某个患者,而应该举一反三,助力诊疗水平发展;其二是针对当前无法解决的医疗问题,应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从事相应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通过日积月累,努力实现“从0到1的飞跃”。
当前,淋巴瘤领域的新药层出不穷,如何将这些新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也是一个比较热点的话题。黄亮教授认为,在应用新药前,首先应对其有足够的了解,包括它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人群、常见不良反应、临床数据等,继而结合不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需求、经济状况等因素,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并通过正向的疗效反馈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
易树华教授也提到,新药的上市前临床试验对临床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上市后临床医生也会发起一系列研究,将不同作用机制的各种新药进行排列组合以探寻更优的治疗方案,如
此外,黄亮教授与朱华渊教授也提到,奥妥珠单抗的上市,为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与
“医”路加持——当潮头立,扬帆起航
常言道“医患一家、医政一家”。易树华教授谈到,在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已将“医学科普”作为一个需要重点发展的项目,足以彰显其重要性。未来,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我们的患者、患者家属一同参与到医疗实践中,更多地了解并配合医疗行为,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朱华渊教授也讲到,全程化、医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对淋巴瘤这一疾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黄亮教授提到,既往他们中心会定期召开“医患交流会”,对淋巴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以及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这一举措,不仅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充分、对未来的治疗更加有信心,也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大大提高了他们治疗与长期随访的依从性。
在当今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如何借助科普文章、短视频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平台,打造医者的个人IP,更加高效地传递正确的疾病信息,也是这些医生们始终在不断深入探索的方向之一。为此,三位专家做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他们持之以恒的科普,不仅也向普通大众传递了疾病的防治理念,也让许多患者对疾病的理解认知更加充分,医患沟通更加顺畅,患者依从性也因此得以提升。相信未来在信息化时代下,淋巴瘤患者能实现更多获益!
总结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立潮头!多年来,他们不懈努力、自我精进,始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不断深耕、精益求精。从起初的经典传承到后来的自主创新、从临床困惑的探寻到科研成果的转化、从初步用药的摸索到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从传统医患诊疗模式的开展到诸多新媒体平台的加持,他们在一点一滴中磨炼自我,也在一步一趋中成长为淋巴瘤领域的中坚力量!
易树华 教授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学术秘书
中国华氏
中国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 委员
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血液免疫学组 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血液学专委会第一届 委员
天津市血液与再生医学会第一届 委员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青年 委员
2016.2-2016.9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 访问学者
2016.9-2019.1 美国City of Hope国家医学中心 博士后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20余篇,综述10余篇。作为执笔专家参与制定《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和2018年版)》,《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及《淋巴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教师基金及多种横向基金。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工程等5项
E-mail: yishuhua@ihcams.ac.cn
黄亮 教授
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
专业方向:淋巴增殖性疾病及免疫治疗
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Blood、Cell Research、STTT、J Allergy Clin Immunol 等期刊发表二十余篇SCI论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和“863”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
获评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华中学者晨星岗
朱华渊 教授
医学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及抗淋巴瘤联盟青年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分会第十届淋巴瘤学组成员
江苏省第16批“六大高峰人才”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璐琳医学院暨新加坡癌症科学研究所 访问学者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 博士后
临床工作十余年,熟悉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