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领潮而动,面向未来|第一届浆细胞疾病学组学术会议暨2023国际浆细胞疾病高峰论坛在西子湖畔盛大召开

2023-05-29 21:50:42来源:第一届浆细胞疾病学组学术会议暨2023国际浆细胞疾病高峰论坛阅读:19次

    近日,由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肿瘤专委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一届浆细胞疾病学组学术会议暨2023国际浆细胞疾病高峰论坛在浙江杭州盛大召开。 

 

      浙江省浆细胞疾病学组成立一年多以来,在全国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学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各单位浆细胞疾病亚专科均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本次会议汇聚国内外浆细胞疾病领域的顶级学者大咖,聚焦浆细胞疾病前沿治疗进展,关注罕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思路,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相互融合,促进基础与临床的转化和创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全国同道共享学术盛宴。

 

创新引领,聚焦前沿——多发性骨髓瘤诊疗动向,细胞疗法和MM相关基因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治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新药物、新靶点层出不穷,和『细胞』相关的诊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例如近年来大热的CAR-T疗法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以及循环肿瘤浆细胞检测等诊治措施,在该疾病领域展现出不俗的发展前景,但鲜有会议深入探讨和阐述上述诊治方法的应用现状、发展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本场会议中,国内外诸多顶级大咖莅临现场,为业内同仁逐一纾难解困!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蔡真教授致辞表示,全国各地的血液大咖愿意抽空前来参加第一届浆细胞疾病学组学术会议暨2023国际浆细胞疾病高峰论坛,表明诸位对该领域的重视,到场专家之多,更反映我国浆细胞疾病领域建设成果之硕。今日,诸君云集钱塘江畔江河汇——万里长江和千年古运河交汇的之地,群贤毕至,寓意着本场会议领潮而动,引领未来。

 

1.png

开场致辞

 

蔡真教授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河教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筹)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筹)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三位大会主席进行了介绍,三位主席致开幕辞,欢迎国内外同道通过线上线下参加会议,相信本次会议将对浆细胞疾病的精准治疗起到推动作用,并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png

 

3.png

 

4.png

开幕致辞

 

大会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教授蔡真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哈佛大学医学院的Nikhil C.Munshi 教授阐述了MM克隆演变相关进展。骨髓瘤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基因组异常突变的持续演化,Munshi 教授团队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在演变机制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旨在为临床诊断和认识该疾病作参考。此外,Munshi 教授团队已开始对驱动早期克隆等的机制进行研究,以期转化至临床应用。

 

在陈文明教授与蔡真教授的邀请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阎骅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靳凤艳教授参与讨论。对于不能被传统方法诊断的亚克隆MM,部分学者认为未来可以用全基因测序达成诊断目的,但与会专家认为,考虑到全基因测序高昂的医疗成本,以及目前对于基因靶点的研究正持续进行,未来是否必须利用全基因测序对亚克隆MM进行诊断仍有待观察。此外,诸位专家对多种相关基因对MM生物学行为的调控影响、MM相关基因对药物耐药性的影响等,均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

 

5.png

Nikhil C.Munshi 教授作精彩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傅卫军教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裴仁治教授共同主持下,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徐开林教授从多方面介绍了CAR-T细胞治疗MM的前沿进展。靶向治疗作为血液肿瘤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靶点的选择及组合模式是目前的研究热点,CD38、CD138等热门靶点药物在临床中已展现了不俗疗效,而CAR-T细胞治疗相关药物的临床效果亦可圈可点,徐教授表示CAR-T细胞治疗将带给MM更高的生存获益。

 

6.png

徐开林教授作精彩报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李娟教授介绍了MM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时,应格外予以关注的特殊人群,从老年患者,到髓外浸润患者,涵盖临床大多数特殊群体。李娟教授表示,ASCT是新诊断骨髓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临床实践中所反映的一系列问题表明,目前临床对于该手段的具体应用仍存在短板,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处理上,例如老年患者移植时,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看,应综合老年患者自身身体状况以及患者经济条件等因素考虑,若适合接受移植的患者,依然应当选择移植,以改善患者生存获益。

 

7.png

李娟教授作精彩报告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俞康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佟红艳教授共同主持下,北京协和医院李剑教授登场汇报表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CS)目前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共13种,其中2种与“冷”有关,亦特点相近,即冷凝集素病和冷球蛋白血症,该两种疾病存在与“冷”相关的临床表现,例如低温为病情加重的诱发因素、常有皮肤或四肢缺血(厥冷)表现,而通过对此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发病与“冷”明确相关,存在血清M蛋白且多为老年患者,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病机制,目前将其分为I型与II型,并将I型按照基础疾病治疗,II型参考免疫疾病相关治疗手段进行治疗,最终达到改善患者器官损害,提高患者长期预后的目的。

 

8.png

李剑教授作精彩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钱申贤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施继敏教授共同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孙春艳教授分享了循环肿瘤浆细胞检测在MM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孙教授表示通过对过往循环浆细胞检测方法的研究对比,发现循环浆细胞能够覆盖大部分骨髓瘤中的突变,更能反映全身肿瘤状态,因此循环浆细胞的应用至关重要,不仅可用于判断进展状态,未来该领域也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应用价值。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内外循环浆细胞检测在MM中的研究进展较大,值得业内进一步关注,但与此同时,循环浆细胞的研究仍需要业内同仁投入更多的研究资源,方能实现最终的临床应用。

 

9.png

孙春艳教授作精彩报告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刘竞教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欧阳桂芳教授共同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施菊妹教授介绍了异常激活TRIP13-EZH2信号轴促进MM细胞干性及耐药机制研究的具体内容——一项已于5月8日发表在Leukemia期刊(IF:12.883)的研究。通过多年聚焦,施菊妹教授团队率先提出TRIP13是MM不良预后的相关标记。本次大会施教授围绕多方面进行课题阐述和研究分享。施菊妹教授表示TRIP13在骨髓瘤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但其诱导骨髓瘤的干性和耐药性的表型通过USP5-EZH2轴发挥作用,因此TRIP13抑制剂和EZH2抑制剂联合应用或可发挥协同抗骨髓瘤效应。

 

10.png

施菊妹教授作精彩报告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广勋教授金华市中心医院胡慧仙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侯健教授分享了1q21+MM诊治进展与挑战的相关内容。MM中最常见的继发性细胞遗传学异常之一便是1q21+,其在MM的预后和临床分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临床检测得到诸多指南或权威协会支持,更有研究表明1q21+可能与MM的疾病进展和耐药性有关。针对1q21+的MM患者到底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侯健教授表示尽管国外有相应指南推荐,但鉴于相关驱动基因较多,且缺乏相关方向的深入研究,更建议遵循传统模式,不过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业界对该领域认知边界的不断扩张,或有一日,以1q21+为基础的诊治措施可以成熟地应用于临床。

 

11.png

侯健教授作精彩报告

 

结语

 

蔡真教授对本场会议总结表示,本场会议内容丰富程度出人意料,却又是情理之中,在诸位同道的携手努力下,我国血液病事业发展正呈欣欣向荣之景。蔡真教授还表示,本场会议涵盖MM诊断与治疗的多个前沿领域,部分内容仍处于临床研究或基础研究阶段,距临床应用尚远,但或许是未来临床的重要应用手段,值得业内同仁进一步关注。

 

见微知著,真知灼见——共忆骨髓瘤诊治沿革,远眺浆细胞疾病诊疗发展

 

浆细胞疾病发展至今,国内多家顶级医院大力建设专病中心,以期为浆细胞疾病患者提供更规范、更全面的诊疗环境,本届大会上,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专家引领与会同仁回顾了中山医院建设MM专病中心的心路历程,更有国内外专家大咖对近年来多种浆细胞疾病的诊疗进展,展望了浆细胞疾病未来的进步方向。

 

开场致辞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肿瘤专委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何静松教授江松福教授的共同主持下,陈文明教授苏州第一人民医院傅琤琤教授发表主席致辞表示,学术研究需要新鲜血液,我国骨髓瘤疾病的发展与突破,离不开前辈学者的引领,更需要青年学者的努力、奋斗、拼搏,本场会议汇聚近年来浆细胞疾病领域的沿革与发展,是前浪与后浪携手并进,为浆细胞疾病患者谋求更高获益的又一实证。

 

12.png

开场致辞

 

大会报告

 

浙江省中医院叶宝东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蓝建平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分享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设MM专病中心的实践情况。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MM患者生存期远低于美国,中位生存期仅3~4年,表明我国MM诊治需要更规范、全面和有效的实践道路。为此,中山医院在规范科室管理、完善检测手段、追踪方案变迁及多学科协作等方面做出努力,构建了基础研究、临床诊疗、临床科研、学术交流等多方面齐头并进的规范化专病科室,与此同时,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期亦较前得到改善,超过60个月。

 

在叶宝东教授和蓝建平教授的邀请下,东阳市人民医院吴功强教授绍兴市人民医院傅佳萍教授参与到讨论环节中。专家表示,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血清M蛋白筛查,尽管存在一定假阳性可能,但一方面确实有助于筛出无症状的MM患者,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其他科室对MM的认识亦有帮助。

 

13.png

刘澎教授作精彩报告

 

江苏省人民医院陈丽娟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陈兵教授的主持下,蔡真教授为与会同仁分享了浆细胞白血病(PCL)近年的诊疗进展。蔡教授表示,PCL与MM存在相似之处,例如均表达CD38和CD138,染色体异常类型基本相同等,但PCL往往更多变、更隐匿,同时患者病情更重、预后更差,尤其是原发性PCL,其基因突变谱更为复杂、高危。近年来国内外在本病的诊断标准方面做出大量探索,其中循环克隆浆细胞(CPC)≥5%得到广泛认可。较遗憾的是,目前PCL患者预后仍然欠佳,需综合移植治疗、诱导治疗等手段,应期待更为有效的新药问世并为之努力。

 

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张越峰教授宁波市第一医院徐凯红教授在两位主持的邀请下加入了本场讨论。目前临床上多可见终末期MM患者继发PCL,国外研究显示,利用外周血涂片监测CPC水平可以追踪患者继发PCL可能,除此以外,目前尚缺乏有效手段提示或预测患者继发PCL可能性,即使可通过检测异常基因判断患者继发PCL风险高低,但目前亦不是普及手段。

 

14.png

蔡真教授作精彩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叶琇锦教授嘉兴市第一医院郭晓珺教授的主持下,上海长征医院杜鹃教授分享了cfDNA在MM中的应用研究,并慷慨分享了长征医院在该方向的实践经验。MM患者检测外周血cfDNA,在评估预后,监测治疗效果,追踪患者克隆演变情况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临床价值,多项临床研究显示,cfDNA的拷贝数变异与新诊断MM患者总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预测准确性相关,若在治疗过程中发现cfDNA克隆演变,则可能提示疾病进展。因此,尽管目前临床应用cfDNA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仍是值得诸位同仁关注的方向。

 

在两位主持的邀请下,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姚国丽教授新昌县人民医院张开峰教授参与到该话题的讨论中。目前cfDNA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距实际应用临床仍有较多工作等待完成。根据现有研究数据,对于缓解状态下的MM患者,可采取缩短随访间隔,动态观察患者cfDNA变化情况的方式,追踪其克隆演变,以提高预测其病情演变的准确度。

 

15.png

杜鹃教授作精彩报告

 

刘澎教授南昌大学二附院余莉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法国里尔大学血液系的Thierry Facon教授以近年来MM的治疗进展为中心,引用IKEMA、POLLUX、OPTIMISMM等研究,着重探讨了现有治疗手段应对复发难治性MM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Facon教授表示现有治疗手段应对复发难治性MM仍存较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包括患者缓解间隔短、复发后治疗方案制定需考虑较多因素等。而国际骨髓瘤工作等权威组织发表指南亦缺乏对于三重或四重难治性MM的明确诊疗路径。在此基础上,KarMMa、Teclistamab等临床试验则展示了CAR-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等措施治疗此类患者的独有优势,或许会成为未来临床应对复发难治性MM威胁的重要手段。

 

在两位主持的邀请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梁赟教授参与讨论。对于复发患者,若患者处于第一次复发,可以考虑数周期的维持治疗,但对于二次及以上的患者,由于随复发次数增加,患者可用药物将逐渐减少,是否予以维持治疗,应当慎重。

 

16.png

Thierry Facon教授作精彩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钱素英教授衢州市人民医院孔宏伟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恒教授就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Gs)的肾脏损害这一话题做专题分享,对这一近年来研究进展最多且复杂的分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剖析。李教授表示,MGs的肾脏损害类型多样,包括淀粉样变、纤维样肾小球病、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等,其中管型肾病和晶体肾病大多出现于MM患者。而决定患者发生何种肾脏损害的因素包括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丰度、免疫球蛋白及其片段类型、体细胞突变及局部微环境的影响等。此外,李教授强调,MGs的肾脏损害可能多种类型并存,亦可与慢性肾病同时存在,其诊断需多维度、多角度的描述,方能准确定位疾病,进而明确诊断、治疗。

 

在钱素英教授和孔宏伟教授的邀请下,河南省肿瘤医院房佰俊教授、金华市人民医院黄黎教授丽水市人民医院江锦红教授参与该话题的讨论。对于疑诊此类疾病的MM患者如何评估其肾脏穿刺风险,李恒教授认为可从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肾脏大小、血压高低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利用术后止血药、积极观察等措施预防穿刺后出血的发生,而一旦发生,应及时栓塞止血。

 

17.png

李恒教授作精彩报告

 

结语

 

何静松教授对本场会议总结表示,该场会议的内容丰富程度令人赞叹,感谢所有参会人员的付出,在众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血液病事业正迈向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何静松教授还表示,本场会议涵盖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等多个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前沿话题,尽管其中一些内容仍处于临床或基础研究阶段,但其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不容忽视,望各位同仁继续努力为血液病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促进新的突破和进步。

 

拓宽视野,创新融合——回归基础,反哺临床,骨髓瘤诊治中的诸多「细节」

 

随全球肿瘤药物研发进入蓬勃发展期,可用于MM的各类新药层出不穷,更有CAR-T等“高精尖”技术问世,但不能回避的是,目前临床应对MM,仍存在疑难之处,例如患者的耐药性如何产生、预防和监测,目前诊治措施是否规范、合理等,本场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将基于现有指南、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等,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地展开分析。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蔡真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纪春岩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邱录贵教授发表主席致辞。浆细胞疾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本次会议邀请众多学术大咖为与会同仁分享领域前沿内容,旨在通过这场学术大餐促进基础与临床的融合,实现创新转化。

 

18.png

 

19.png

开场致辞

 

大会报告

 

蔡真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忠军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来自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癌症中心的易庆教授通过三个故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MM微环境的相关内容。易教授通过第一个故事梳理了巨噬细胞在骨髓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强调巨噬细胞在MM细胞的比例很高且与耐药性相关,消耗巨噬细胞或抑制脂质代谢可减轻肿瘤负荷并与化疗产生协同作用。第二个故事,易教授分享了移动抑制因子(MIF)在骨髓瘤发病机制和药物反应中的作用,且MIF在MM微环境中高表达,可以通过调控MM表面的粘附因子的表达,降低MIF对MM药物反应的影响。第三个故事,易教授梳理了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生理作用,其可通过和MM细胞表面的RAR-γ的受体结合,上调IRF-1活性,抑制肿瘤活性。通过这三个故事可以看出肿瘤微环境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郑宇欢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许贞书教授表示非常感谢易教授曾经给予的慷慨帮助和指导,并与易教授展开热烈讨论。易教授表示,T细胞是目前骨髓瘤的免疫治疗形成突破的重要方向,尤其是CAR-T细胞,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患者的疗效反应与患者是否复发无相关性,因此如果患者采取CAR-T细胞疗法,复发后仍存挽救机会,而采取其他细胞,机会相对较小。

 

20.png

易庆教授作精彩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魏国庆教授罗依教授的主持下,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周文教授介绍了MM代谢组学相关研究。周教授从骨髓瘤的研究背景、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开始阐述进而探索其治疗策略,同时也分享了其在研究中的感悟及心路历程。周教授的精彩分享为与会同仁日后诊治骨髓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南京中医药大学杨烨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杨杨教授尤良顺教授对周教授的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在与周教授热烈讨论的过程中,迸发了无数的思想碰撞,相信大家会在这一场盛宴中携手进步。

 

21.png

周文教授作精彩报告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建平教授龙泉市人民医院方炳木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安刚教授介绍了从临床角度分析骨髓瘤诊治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安教授表示近几年骨髓瘤的疗效提高得益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使用,尤其是各种新药,例如CAR-T治疗下患者具有良好的生存获益。安教授分别从骨髓瘤目前的诊疗现状、骨髓瘤可研究的领域广阔性及免疫治疗三方面展开阐述,为参会同道展示了MM广阔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空间,同时安教授强调,免疫是MM研究的方向,但仍然有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嘉兴市第一医院曾惠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韩晓雁教授丽水市中心医院赵敏蕾教授与安教授展开热烈讨论。

 

22.png

安刚教授作精彩报告

 

毛新良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晓红教授共同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郝牧教授介绍了MYC和MYCN通路增强DNp73表达促进MM耐药性和免疫逃避的相关内容。郝牧教授就目前MM不可治愈的相关机制进行展开介绍,指出MM耐药机制较为复杂,多种基因、抗体均参与其中,其中尤其是DNp73基因对MM细胞免疫逃逸的促进作用值得关注。浙江省人民医院金莱教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张慧琪教授与郝牧教授展开热烈讨论,两位教授表示郝牧教授的研究非常新颖,值得参考。

 

23.png

郝牧教授作精彩报告

 

舟山医院杨序春教授何静松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闫金松教授分享了临床衍生问题的科研解析。杨教授从个人经历出发,介绍并对比了临床工作和科研的不同,详细阐述了应如何合理、科学的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闫教授强调,医学是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学科,未来我国医学事业应当对两者予以同等关注,方能稳步前行。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姜薇教授、第903医院肿瘤科王喜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谢亚萍教授与闫金松教授展开热烈讨论,三位教授对闫教授的工作予以高度肯定与赞赏。

 

24.png

闫金松教授作精彩报告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汪清铭教授何静松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志强教授分享了铁代谢在MM化疗耐药中的作用研究。刘志强教授表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共培养的MM细胞相较于抗硼替佐米抗性(BR)-MM细胞铁含量更高,而铁元素可促进MM细胞产生BR。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其可通过产生胆固醇的途径增加BR,BMSC与MM细胞间通过CD40/CD40L相互作用使MM向rsl3诱导的铁凋亡方向发展。湖州市中心医院寿黎红教授瑞安市人民医院张浩教授与刘志强教授展开热烈讨论,两位教授对刘教授的课题表现出极大兴趣,并高度赞扬该研究的意义。

 

25.png

刘志强教授作精彩报告

 

结语

 

蔡真教授做出总结表示,经过为期两天的精彩论坛,第一届浆细胞疾病学组学术会议、2023国际浆细胞疾病高峰论坛圆满落幕。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浆细胞疾病领域的前沿科研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本次会议涵盖了多个重要议题,包括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浆细胞白血病诊疗、cfDNA指导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等,密切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与合作,为进一步推动浆细胞疾病研究和治疗的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蔡真教授向所有组织人员和参会人员表示感谢,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本次会议成为一个学术交流、合作探讨的盛会。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